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京剧发展 人才最关键

时间:2013年07月30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

  作为国粹的京剧,如今面临着一个不争的事实:京剧的观众,就整个中国而论,别说是年轻人,就是中老年人恐怕也“多乎哉?不多也”。近些年每逢艺考,戏曲类院校和电影、音乐类院校报考呈现的“冰火两重天”之势,都引人格外关注。不仅是有志于投身京剧表演艺术的人逐渐减少,京剧各行当的发展都在遭遇不同程度的人才危机。

  不少人回忆上世纪50年代,京剧界各行当、各领域的领军人物汇聚在中国京剧院,成就了京剧事业的兴盛景象。如文武老生李少春,他的周围汇集着翁偶虹、范钧宏、吕瑞明、景孤血等优秀剧作家,齐致翔、戴英禄、邹忆青等中青年剧作家,阿甲、郑亦秋、李紫贵等熟谙京剧艺术规律的导演艺术家,还有刘吉典、张建民、张复等戏曲音乐家。只有通过这种名角与名角、尖子与尖子的相互切磋提升,才能带动整个剧团和剧种的发展。

  如今,这样的盛况已经难再。有全国影响力的名角太少,不少剧团缺乏具有号召力的领军人物。除演员外,戏曲编剧人才也很匮乏。如一些专家所指出的,现在不少戏曲编剧文学功底不强,韵白不精;有些编剧缺乏对京剧艺术的执著精神,耐不住寂寞和清贫,纷纷向能赚钱的影视行业投怀送抱;部分“留守”编剧也成了“万金油”,无论现代戏还是古代戏,南北的剧种都能见其身影,以致戏剧展演上常出现不同作品、同一编剧的“撞车”现象。

  振兴京剧艺术,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表演人才的培养,关乎京剧艺术的生死兴衰。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剧种的盛衰,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拥有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的演员。发现和培养表演艺术的领军人才,是京剧艺术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振兴京剧艺术,要重视戏曲编剧、导演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一部优秀的京剧剧目,对剧本的要求非常之高。扎实优质的剧本,为整个剧目的打造奠定了基础。京剧艺术要想让观众喜欢、认可,首先剧作就要好看、好听,力避陈腐做作,务去沉沉暮气,给人以面目一新之感。而要实现这一点,则有赖于戏曲编剧与导演的通力合作,有赖于编剧与导演队伍的壮大、强化。

  振兴京剧艺术,应当注意包括演员、伴奏、美工、理论研究等多个方面的京剧人才的培养。京剧人才的培养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而且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待遇相对偏低,极易出现人才流失等现象。建立人才保护和人才激励机制,对于培养人才、运用人才、使相关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京剧事业中来,意义重大。要大力发挥艺术院校和京剧院团的基地作用,充分开掘老艺术家们的潜能,师徒相承,不断推出京剧艺术新星。

  振兴京剧艺术,政策层面的扶持很有必要。要认真贯彻实施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指导促进作用。探索“京剧进校园”、“京剧下基层”、“京剧进社区”、“京剧出国门”等多种形式的京剧普及活动。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与艺术创新,建立保留剧目上演制度。加强政府和企业多方面的扶持,鼓励京剧院团积极开展公益性演出。同时大力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建立起政府交流、商业演出、公益演出、多媒体普及讲座等多种模式共存的艺术传播体系,创造更多演出机会,激活京剧艺术自身活力,切实推进京剧事业的发展繁荣。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