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好教材
拨通导演陈力的电话,巧了,她正好在伯延镇——她所执导的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故事发生地。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面临大饥荒,周恩来总理曾深入河北邯郸市伯延革命老区调查灾情,这段往事至今仍为当地老百姓所津津乐道。去年,当陈力来到伯延镇作影片的前期调研时,她向当地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打听:“您见过周总理吗?”“见过见过,人不赖,可亲切了,就在这道上走着呢。”就是这一句大白话,深深触动了陈力,在采访过程中,老区人民的淳朴让她颇为感慨:“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50余年,大部分亲历者都已是70多岁的老人,但当我们一谈起周总理的这四天四夜时他们就流泪,说没有周总理就没有他们的今天。我们也深受感动。” 她下决心要把这部影片拍好,把她受到的这份感动再传递给观众。
这是一次特别的拍摄经历,在拍摄过程中,剧组和村民之间产生了亲人般的感情。“老乡给我们做拽面、油饼,发现我们没拍完,就焐着,等着。”陈力告诉记者,“影片拍得特别从容,心里盼望着永远也不要拍完。当电影杀青的那天,我都不敢告诉乡亲们,怕他们难过。”
7月26日晚,伯延镇的一个露天大戏台,陈力带着剧组“回家”了,在这里给乡亲们放了一场露天电影。早早地,戏台下就聚集了2000多名老乡,他们拿着自家的长椅短凳从四面八方赶来。放映前,很多乡亲拉着导演和演员的手嘘寒问暖,请他们“常回家看看”。“特别温暖,特别感动!”陈力因疲惫而略显沙哑的嗓音里难掩兴奋。
从5月底开始,在连续两个月的时间里,陈力与主演孙维民等人带着影片马不停蹄地下基层放映:第一轮,邯郸、武安、涉县;第二轮,石家庄、西柏坡、阜平……所到之处,均引起了热烈反响。这段特殊的生命旅程,给陈力留下了很多的“感动”和“忘不了”。
忘不了,影片在武安放映时,大客车从几十里路外接过来的几百位伯延的乡亲们,在观影中用手不断擦着脸上的热泪。就是那次,73岁的村民崔天林拉着陈力的手说:“我亲历了这段历史,那时我才二十出头。影片中的情景跟当年周总理来的时候一模一样,周总理就是这么亲切,没架子。影片圆了我们伯延人民五十几年的梦,让我们这帮老头儿老太太活得更有劲头了。我的孙儿们平时跟他们说啥都听不进去,一看这部电影就知道了,好日子来之不易,要好好过才对得起咱们国家。”陈力当时就说:“您放心,我们还要回伯延给你们放露天电影,让所有的伯延人民都能看到。”这次,她兑现了她的承诺。
忘不了,在阜平放映时,散场后,有一个女孩久久不肯离去,工作人员把她请进了研讨会的会场。她说自己是农村来的,现在社区工作。出生在70年代末的她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看完这部电影,心潮难平:“周总理亲身实践,走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挖掘最基层老百姓的苦处,然后第一时间作出决策,立马能给老百姓一个答复。我觉得咱们现在政府的办事人员,应该提高办事效率,及时解决老百姓的问题。有时候,我们并不要求多么精细,就像电影中的那碗红糖水——那么一大锅水,就一小点红糖,但老百姓看到的是希望,人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
忘不了,在石家庄市第一中学,电影放映结束后,高一学生任紫茹的嗓子却哑了: “我控制不住想哭,那时候人们的生活太艰苦了。现在许多娱乐节目对我们的心灵是一种毒害,我们需要正能量的净化。如果早知道这部电影是这样的,我愿意花钱买票去电影院里看。”90后孩子对影片的喜爱令陈力喜出望外。
陈力忘不了的还有很多:在北京试映研讨时多位专家肯定它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阜平的基层干部称它是一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好教材;老区人民自豪地说,这是演咱们呢,总算有演咱们的电影了,演得太真实了,不知道眼泪是怎么从眼窝子里滚出来的……
在这些“感动”和“忘不了”中,陈力又将启程:全国范围的公映推广,以及第三轮的老区基层点映——山西吕梁、陕西延安。“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鲁迅的话,她用以自勉。一路风尘仆仆,她不觉其苦:“当年周总理也是这么下基层的,我们学习他的精神,把电影送到全国各地,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