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究竟为了什么?
喜讯传来,在21日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新疆天山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2日,大会将审议中国云南哈尼梯田的申遗项目。入选者长出一口气,待评选者还在作最后的冲刺。无论是云南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还是其他更多翘首以盼的预备项目,有的可能信心满满,有的可能略怀担忧。无论如何,我们先表达真挚良善的祈愿,但愿申遗一举成功。
但对于憋足了劲的中国申遗者而言,假如把遗产大会召开的时日当作性命攸关的日子,成败在此一举,一旦申遗失败,仿佛此前花费的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就尽付之东流,“回报”不再可期——那么,我便要在此追问,或者提请自问:申遗,究竟为了什么?
在“申”与“护”的关系上,我们看到过很多偏差。是为了抢救和保护人类文明成果,着眼点放在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未来发展上,还是放在一地一时的功利建树上,抑或放在商业利润的追求上,选择不同,最终呈现的“项目”质量就会明显不同。“护”才是根本,“申”只是动力,假如两者翻转过来,遗产的可持续必然堪忧。
经常想一想“申遗,究竟为了什么”,有利于正本清源,回到遗产保护的出发点。我们不妨设问:如果没有“申遗”这档子事,我们如何善待老祖宗留下的遗产?保护人类文明的遗产,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珍视,也是对全人类共同文化财富的珍视。我们现在所做的很多事,究其实质,是在为历史还债,有的甚至是在还久欠百姓的旧账。假如一地政府的“投入资金”,单单奔着“发展旅游”的目标,而将“申遗”当作“贴名牌”的一时之需,那么很有可能,申遗的成功,非但无益于遗产保护,还会是遗产悲催命运的开始——当利益最大化成为高于一切的宗旨,想方设法吸引“到此一游”者成为唯一的驱动力,“保护”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我们承认,在遗产保护问题上,地方政府的强势领导至关重要,他们的眼界和动机,将决定遗产保护的质量和方向。但正因其重要,更要谨慎从事,以免将“保护”演变成“毁灭”。由于地方长官的意志,拆真文物盖假古董的事情已屡次上演。然而,不管“假古董”收拾得如何美轮美奂,都是违背“申遗”主旨的。早在上世纪30年代,国际建筑协会通过的《雅典宪章》中就明确指出:“以艺术审美的借口,在历史地区内采用过去的建筑风格建造新建筑是灾难性的做法,无论以何种形式延续或引导传统风貌都是无法容忍的。”这个道理,早已是全世界的共识。然而,倘若一地政府对这种共识完全无知,或者置若罔闻,遗产的命运就岌岌可危了。
说上述话,举上述例,不是苛责于眼前的中国申遗项目,而是借此良机广泛提醒中国的申遗者,申遗成功与否,都不应该影响我们对遗产的保护,因为那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职。至于申遗成功,更要清醒对待,决不能据此作为与民争利的契机、停止保护的开始。
(编辑:伟伟)
· | 记忆申遗与文化坚守同样可贵 |
· | [文化评析]巨资申遗与争当“贫困县” |
· | 申遗之后考验才开始 |
· | 陕西:《中国明清城墙申遗联展》在西安展出 |
· | “申遗”,勿忘文化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