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我要上春晚》变则通通则久

时间:2013年06月08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娄乃鸣

  今春,各大卫视的综艺节目你方唱罢我登场,荧屏一片春意盎然。有道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在端午节前重装上阵,伴随盛夏强势回归。

  作为《我要上春晚》的老熟人、老粉丝,我受邀参加了节目录制,感触良多。首先是,今天的观众真的不能和以往同日而语了。大众的欣赏品位之高、口味之刁常常突破所谓专业人士的判断。作为一档为春晚选拔高质量节目的电视专栏,选什么样的节目,怎么选节目,如何落实“开门办春晚”和打造“百姓春晚舞台”的要求,今年的《我要上春晚》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新的节目中,最值得关注的一点便是现场观众在观看节目表演时,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灭灯”投票。300个观众一人一票,当票数低于220票时,节目现场红色霓虹灯亮起,宣布淘汰。这种看似残酷的“红灯停”投票方式,很直观、刺激、一目了然,最关键是给了每位观众做“导演”的机会,也增加了节目流程的不确定性。有意外就意味着有惊喜,整个晋级过程不时出现观众的期待眼神和捧腹畅怀,节目的节奏一下提升了很多。来自山西孝义的木偶剧表演,评审团认为节目中有诸多硬伤,但观众们却用自己持续的“亮灯”把木偶表演“照进”下一轮争夺人气王环节。这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在现场频频出现,突破了导演组和评审团的心理预判,真实地体现了观众多元化的趣味。我个人很欣赏这种把“一切权利交农会”的表达方式,因为大众趣味也许正是测试百姓对春晚节目标准的晴雨表。把选择权交给观众,增加了观众与选手“同呼吸”的紧张成分,是新一季《我要上春晚》的重大改变,作为戏剧导演,我看到了另一个舞台上充满变数的戏剧性,可以称得上是一次不带导演痕迹的巧妙设计。

  对比观众的“民主”投票方式,那么新增加的20人评审团则体现出了另一群体的“多元化”价值取向。20位大众评审由明星、学者、网络红人和媒体代表组成,他们从各自的专业领域以不同视角各抒己见,甚至是话语交锋。这一改变打破了目前综艺节目清一色的“三个评审当家作主”的局面。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视觉,多姿多彩,见仁见智,让整场节目从点评到互动都十分接地气,“互掐”频现,笑点不断,既增加了观赏性、娱乐性,还不失为一次艺术赏析,仿佛来到一个趣味盎然的艺术沙龙。一组参加过国际大赛的钢管舞表演激起了评审们的热烈讨论,是登峰造极还是难登大雅,评审们唇枪舌剑、冰火两端。观点的分歧,表达的权利,无疑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节目内涵,提升了大众审美。

  现在综艺节目好像饕餮大餐,挑战着观众的胃口。我常常听到业内人士抱怨说电视人已完全揣摩不透观众的口味了,其实殊不知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既要服务春晚舞台,还要抓牢观众眼球,《我要上春晚》新版节目,变压力为动力,让我们看到了它的良苦用心。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