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我们都是在探寻真理”

时间:2013年05月16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

15日,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展开了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我们都是在探寻真理”

杨振宁(左)与莫言(右)在对话活动中。新华社记者 公 磊 摄

  穿越55年的时光,一位华裔科学家和一位中国文学家相继登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15日,这两位诺奖得主——杨振宁与莫言,又同时登上了北京大学的讲坛,展开了一次“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科学和文学,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前者注重理性、后者强调感性,前者关注物、后者着眼人。除了共同的荣耀,杨振宁和莫言之间能擦出怎样的思想火花?科学与文学,又有什么共通之处?对话中,两位世界级的学者结合自身经历,与青年学子们一道探讨了科学与文学、物质与精神、时代与心灵的关系。

  ——编  者

  无论科学还是文学,都不能把得奖当做动力

  对话在诺奖颁奖典礼的传统音乐——莫扎特《D大调进行曲》中拉开序幕,第一个话题是两位获奖者相隔半个多世纪的颁奖典礼。“今天,两位大家的相遇,必能碰撞出绚丽的火花,给在场的听众以智慧和启迪。”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的开场辞道出了现场300多名北大学子的心声。

  杨振宁和莫言有着不一样的人生道路:一个是大学教授的儿子,一个是农民的儿子;一个走进了科学,一个选择了文学。但殊途同归,二人都走上了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成为世界级的名人。

  “我在中国接受传统教育,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在杨振宁心中,科学与文学并无对立。

  杨振宁说,自己之所以选择科学,是喜欢科学的简洁之美。“在诺贝尔奖项中有3个科学领域的奖项,而且争议比较少,这主要因为科学比较简单、科学里的价值观比较单纯。”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总是在你几乎忘记它的时候悄然而至。”莫言这样形容他的获奖。文学和科学不一样,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我认为文学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是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是人类认识自我、表现自我的愿望。”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奖项,可以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学之路滚滚向前。”在莫言看来,要想写出好的作品,首先就应该把文学奖忘掉,如果一心想着文学奖,把得奖当做写作的动力,甚至去揣度评委的口味,并试图改变写作的风格,这多半是南辕北辙。这样的道理,在科学研究中同样适用。

  受传统文化影响,“我们都走着一条中国路”

  在攀登高峰的路上,中国的科学家与文学家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杨振宁和莫言都认为,科学和文学都是观察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窗口,科学家和文学家也都在通过民族与文化传统影响着世界。

  “物理学的前沿方向有很多,科学家选择向哪个方向进军是受到个人特点和文化背景影响的。中国物理学家喜欢的方向,跟德国物理学家喜欢的方向是不一样的。中国人比较务实,不走极端,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杨振宁说。

  莫言认为,民族性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更加明显。“中国的民族性在《周易》中就树立了一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半句代表进取,后半句代表兼容和包容。关于文学创作,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叫文以载道,希望通过文学来继承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基本的价值观,然后借以教育国民、开启民智,这是文学创作的终极目标。”

  “在写作的时候,作家往往不会主动地选择描写民族文化或民族性的东西,而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赋予笔下的人物这些特性。”莫言说。

  科学和文学都是“真情妙悟铸文章”

  “如果把爱迪生请来,在这个世界生活一个礼拜,哪一个东西是他最意想不到的?”当91岁的杨振宁问出这个孩子般调皮的问题时,全场爆发出欢笑,很快,莫言接道:“手机,我觉得是手机。”“我也同意是手机,用这个东西,我们就能和远在美国的人通话,多神奇啊。”杨振宁说。

  如何用同一个词来描述科学与文学?“我非常喜欢‘真情妙悟铸文章’七个字。科学研究首先要有真情,得对这个事情发生浓厚的兴趣;有了真情以后,你才会进行这方面的努力,经历过努力、失败、再努力、再失败的过程,取得了进展的话,就是妙悟;有了妙悟以后,你才会有最终的结果——铸文章。”杨振宁说,“我认为,这七个字道尽了科学研究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莫言认为,文学创作的“妙悟”,就是灵感。“灵感突然到来了,过去创作中难以解决的事情就解决了。”莫言说,自己在创作《生死疲劳》时,因为小说的结构没有想好,一直无法写下去。“有一年,我在承德一座庙的壁画上看到了佛教里六道轮回的情景,我突然感觉到‘妙悟’。六道轮回成了小说的结构,写得特别顺利。”

  杨振宁还从审美的角度看到了科学发现和文学写作之间的相似性。“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显现自己的结构之美、表述之美、思想之美。在许多科学家看来,审美准则同样是科学的最高准则。”

  莫言则谈道:“科学和文学虽然探索的方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讲都在探寻真理和秩序,洞察宇宙和人心的奥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与科学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追寻真理。”

  “最近这几十年,中国的发展给了中华民族很大的自信心,在科学和文学的道路上也应该有这种自信。我在国内认识了数不清的年轻人,中国的大学生并不比国外的大学生差,而且积累更加丰富,性格更加成熟。我对于中国科学和文学的发展是非常乐观的。”杨振宁说。

  (综合于洋、金亮及新华社报道)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