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会看改善民生——为民造福是中国梦的落脚点
中国梦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梦想落地,民生是最佳承托;梦想成真,民生是最终诠释。两会上代表、委员的发言、讨论中,民生问题涵盖教育、住房、养老、环保、食品安全等诸多领域。据了解,人大议案的亮点半数与民生问题相关,如建议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多管齐下治霾、制定学前教育法、完善基础教育等;政协委员共提交5600多件提案,其中500多件涉及资源环境,环保成为政协提案热点之一。
两会上,代表、委员纷纷出谋划策,比如就空气污染问题提出,“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燃煤电厂加大脱硫脱硝改造力度”,“冬季分散式取暖有必要改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是重点”,“清洁能源要尽快发展起来”……问题越辩越明,越辩越深入,越辩越有抓手。不少代表委员预期,也许不到10年,我们就能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进展。
民生问题涉及国家长治久安、人心向背,不能任由难点热点问题积累,应加大顶层设计力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尽快解决,两会上传递出来的“民生强音”令人振奋。谈到奶粉问题,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不禁落泪,誓言采取更为有效的专项管理办法确保婴幼儿奶粉安全,措施将不日推出;谈到异地高考问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坦言,现在要完全解决、人人满意,不太可能,但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实施方案;谈到雾霾问题,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回应,《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已经批复实施,将努力推动全国统一实施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新形势下对民生问题要有再认识。投入是必要的,投入不应被单独地看作成本,更不是包袱,因为民生投入可以转化为经济动力、发展资本。比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一朝教育投入,十年方能树木。我们每年毕业的大量大学生、技校生、工程师,不正是更高层次的人口红利吗?两会上,来自香港的企业家委员直言:绝不会把在内地的企业搬走。他们看中的就是宝贵的人力资本。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民生的改善,而收入是民生之源。为让源头活水来,收入倍增是渠道。《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及今年经济工作的预期时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有代表、委员提出,这“两个同步”意味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得到进一步推进。
开源重要,节流也不能忽视。代表、委员不放过任何一个有碍民生的问题。例如:对控制房价的信心,来自相关职能部门的代表委员如此表述的底气来源于“今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