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文化走出去的障碍和走进去的策略

时间:2013年03月18日来源:河北省文联作者:高 云

  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主要表现在经济、军事和文化的竞争上。其中的文化竞争,实则是人心向背的竞争,是国家间世界形象的竞争。

  为此,我国提出并实施了文化“走出去”战略。时至今日,文化究竟有没有“走出去”呢?答案是,既走出去了,也没有走出去。走出去的是“技艺文化”,如武术、杂技、舞蹈、工艺等,但“内容文化”,即文学、电影、电视、戏剧,以及原创漫画、歌曲等,则在“走出去”上举步维艰。

  尽管“技艺文化”能很好地展示中华民族的艺术创造和精湛技艺,但由于承载的思想内容较少,往往只能满足受众的视听需要,难以激发其内在的情感共鸣。比较而言,“内容文化”才是竞争的利器,它会在受众欣赏的同时悄悄地施加影响。这正是中美WTO谈判中,美方坚持大片入境数量的本质原因所在。

  所以,我的结论是:我们的文化是走出去了,但没有走进去,没能走进受众的心里,因而也就没能产生深刻的影响。或许正是因为“内容文化”的缺位,我国的国际形象并没有伴随经济的增长得到同步的提升,也没有由此争取到更多国家和人民的心理认同。由此可见,“内容文化”能不能走出去,的确是一项关乎大局的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国的“内容文化”走出去?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条:

  首先是缺乏意识。目前,文化“走出去”的定位,是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即展演走出去交流、产品走出去牟利、热钱走出去投资,各地热衷的是“走出去”举办一个接一个的活动。对于应该以怎样的文化走出去,文化走出去的目的又是什么等深层次的问题缺少理性的思考,以至于对“内容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重要性没有意识到。

  其次是不够重视。比起对文化产业、文物保护,以及文化设施建设动辄投入几亿、十几亿的重视,对文化“走出去”的重视远远不够。大多数时候,走出去的文化,是配合经济、旅游等推广活动或人员出访的展演活动。通常情况下,几乎没有文化“走出去”的年度项目预算,更不可能有计划地组织打造一批具有针对性的“内容文化”产品。这与美、日、韩等国精心打造、强力推销承载其价值观的文化产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要改变既有认知,从维护国家形象的高度认识文化的作用。文化既不是文娱,也不是抽象得难以捉摸。文化很实在,她对外能争取人心,对内可凝聚人心。如今国外对中国偏见的加深,国内道德水平的滑坡,说到底,都是因为忽视文化的力量,未发挥其作用的缘故。中国要成为世界各国认同的大国,就必须让“内容文化”走出去,发挥文化的力量。

  其次应设立专职机构,策划协调文化“走出去”战略。设立专门应对国际间文化竞争的专职机构。该机构集信息分析、对策研究、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于一身,协调规划全国的文化“走出去”战略。

  再次是做好话语转换。话语转换不仅仅是翻译,更主要的是内容表述的转换,是从剧本、策划等开始的一种转换。转换的目的,是让你所讲的,能为他国受众接受,进而赞成你的观点。这是与国际接轨,争取更多赞成者必须跨出的一步。为此,建议启动“国家对外形象塑造工程”,以“走进去”为目标,集中力量抓一批针对欧美市场适销对路的“内容文化”产品。

  还有就是拓展销售渠道,变“送出去”为“卖出去”。今天,文化“走出去”,实则多是送出去。从邀请到观众组织,大都依靠使领馆或华人团体,受众仍以华人为主。结果花了钱、出了国,不仅没能进入他国的主流社会,甚而还被视为宣传。建议以“卖出去”为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发放等方面出台更有针对性、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激励文化营销单位研究国外受众消费需求,针对不同区域或国家拓展销售渠道,让他们乐于花钱购买我们的“内容文化”产品。

  最后是培育外向型企业,变政府在前为企业在前。目前,文化“走出去”多是公益性的送出去,所以推手是政府。如要实现将文化“卖出去”,则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让企业走在前面。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政府则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向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倾斜上做好保障支撑工作。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