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关注文化发展 提出诸多真知灼见
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提出,如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不仅是文艺界代表,很多其他界别的代表也对文化建设给予了重点关注,并就如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
守住中华传统文化的固有阵地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在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具体该从哪些方面来增强这种凝聚力和感召力呢?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长鲁贵卿表示,要加强国民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守住中华传统文化的固有阵地,做好传承工作。全国人大代表、维维集团董事长崔桂亮认为,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引导新的风尚、抵制低俗风气。全国人大代表、无锡灵山集团董事长吴国平表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回归。通过正规的学校启蒙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种子植根在孩子心灵深处;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创造相结合,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与具有时代特色的载体相结合,使之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香港的全国人大代表马逢国认为,内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特别需要建立起一套与时代相适应的价值体系。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就是要全力打造一个既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为主体观念,又包容开放互补,能够吸收世界其他优秀思想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产业如何做大做强
代表们就如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也提出了各自的思考。全国人大代表、华商报社社长张富汉认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必须借助强大的资本实力,要有资金和技术的保障,必须依托特色资源,大手笔、高水平整合运营,形成集群式发展,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设计与鼎力支持。全国人大代表、烟台大学副校长江林昌表示,文化产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文化商业,先进的文化产业必须以优秀的文化精神为基础,而文化精神的基础在于民族文化,我们要认真研究、尊重、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背景下认识中华文化,在中华文化背景下研究地域文化,在深刻领会世界文化、中华文化、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文化产业,给文化产业注入思想灵魂,使文化产业展现民族特色和地域风采,确保文化产业具有永续发展的内动力。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荀凤栖认为,发展文化产业首先应解决好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探索出一条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服务政策体系,其次应从国家层面对文化产业进行战略布局,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企业,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此外还要鼓励各地探索创新,重点区域先行。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嘉峪关市委书记郑亚军则从立法角度建议应制定针对文化产业的整体性、综合性法律。
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据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党总支书记张家胜介绍,山西省的文物大部分分布在山区,有的文物所占的土地当时分给了个人,属个人财产,而申报文物时是集体申报。现在一些文物需要维修,有的个人不同意。针对这种情况,他建议修改完善文物保护法或者制定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加以解决,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兴义市布谷鸟公司执行董事王菁等建议,国家应加大对民族文化产业及民俗民间非物质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和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加入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黄小玲是湖南省醴陵醴泉窑艺陶瓷有限公司总设计师,她建议加强对传统陶瓷文化艺术与独特技艺的发掘和研究,特别是陶瓷产业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融合创新实验示范基地建设。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莆田市委书记梁建勇建议,要完善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条件,密切高校与工艺美术大师之间的合作,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创作的引导,促进工艺美术新兴业态发展,加大对艺术作品出口参展的支持力度,简化出入境手续,组织适应国际语境的媒体宣传和艺术评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