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进行时
历史画,激发艺术家的正能量
——透视“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进行时
阅读提示
当前,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国家资助进行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活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正在稳步推进。参加两会的文艺界政协委员们普遍认为,历史画创作能提升艺术家的能量、能力,艺术家们通过这种大型创作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据悉,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因其具有的高规格、集团化而产生辐射作用,各省区市在2010年前后也都开始进行本省份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对此,委员们建议,要防止形成一股风现象,严把作品质量关,同时不要让这类工程成为政绩工程。
谈及广受业界关注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该工程组委会秘书长冯远表示:“目前还有部分名家对题材的选择仍在斟酌中,也还有大量的题材‘撞车’,所以我们在做细致的协调工作。”据记者了解,这些接受了创作任务的美术家,都是当前具有实力的艺术家,也须进行细致思考:不仅要思索具有表现历史事件的横断面,而且要呈现历史横断面之下的人文视角与审美视点的当代性。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表现?
代表中国当代美术界最好水平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由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联合组织实施,是一个以视觉艺术形式表现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大工程。据冯远介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国家资助进行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活动,工程计划历时5年。它以自公元前有中华人文活动记载以来至1840年这段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史实、涌现的杰出人物和文明成果、历代社会风情为主题,以150个选题、丰富的美术表现方式呈现这些历史内容所蕴藏的丰厚内涵和其深远的影响。
“2011年12月,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启动。2012年5月,组委会向全国各省区市文联、美协都发出了通知,鼓励广大美术工作者积极参与创作;11月,工程创作指导委员会进行了第一轮海选申报作品的草图评审,从全国1000多件作品中评选入围82件。”冯远介绍,“我们组织专家专门对这82件作品进行了认真讨论,并对每一件作品、每一位作者都提供了指导性修改意见;同时,对76个空缺选题,进行第二轮公开邀标,在专家委员会评议推荐的基础上,我们汇总了142位邀标作者的名单,在春节前把邀标邀请书和76个选题的目录,以及参加邀标的注意事项,寄送到每位作者手中。”
据冯远透露,接下来,主办方将在5月对邀标的76个选题的142位作者的草图进行第二轮评选;之后,将于6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向公众展出全部150幅(件)选题草图,这是一个社会公示,以征求广大公众的意见。“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将对150件作品的创作构思、内容、形式、风格有个基本确认,与每一位作者签订创作合同。150个选题,都是历史久远的题材,需要艺术家深入进去,搜集素材——历史典籍、考古资料……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深入打磨、精益求精。按照我们的计划,全部作品将在2016年春天完成并修改完毕,争取在2016年国庆期间在国家博物馆向公众展出。”
“在美术界,我们的共识是必须代表中国当代美术界最好的水平,将来要放到国家博物馆等重要场馆。大家要做的,也不是以历史图片来图解历史,所以大家有意识地加强草图的设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吴长江表示。
“改革开放30年,我们最初对这些工程有担心。‘文革’以后,都怕这种主流创作变成一种‘红光亮’的再现,但这些工程做完以后,媒体和公众反映这个工程确实做得了不起。艺术家通过这种大型创作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就像米开朗琪罗创作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而且在创作中,艺术家必须温习历史、回顾情境,把这种学习后的材料放在一起,形成一个自己的历史观察角度,得出一条自己创作的主线——过去发生的历史,给予我们当代人什么样的信息?它跟平时的创作有不一样的要求。”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认为,历史画创作把艺术家的能量、能力提升了,“自己自娱自乐画,会画得比较浅,而国家主导的历史画创作必须有严格的要求,无疑就发散了艺术家的能量”。
当代的历史画创作,大都趋向大的体量、大的画面。而在吴长江等美术家看来,历史画创作还应首先思考,自己创作的是“历史图像”还是“艺术作品”。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必须面对历史的真实和艺术史的传统——还原到历史的真实环境中来认识和呈现历史,并且要遵从艺术史的逻辑,展现当代美术家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环境的理解。
“我们提倡‘正能量’的创作方式。这种历史画创作,可以保证历史画必须具备的要求,也提升了画家创作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这种创作活动,可以以老带新,培养人才。”施大畏说。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