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民间的事情民间办”

时间:2013年03月01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志勇

  记者赴江西宁都、兴国、南丰、进贤等地,近距离感受民间节日文化的古朴和鲜活,切身体会到节日传承理应——“民间的事情民间办”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于民间、死于庙堂”的教训屡见不鲜的当下,人们如何面对地域性的生活以及基于其上的文化?生活的变迁难以逆转,但对于文化的保护,人们却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你可以全身心投入其中认真过节,也可以做忠实的研究者、记录者和传播者。

  正月已经过半,城市的年节氛围早已被紧张的工作和生活冲蚀得杳无痕迹,而在广大的乡村社会,节日的感觉依旧浓烈。2月23日至26日,记者随中国民协江西年俗考察团赴宁都、兴国、南丰、进贤等地,得以近距离感受到民间节日文化的古朴和鲜活。作为考察团的负责人,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说,传统节日是老百姓集体创造、约定俗成并传承延续的,体现着他们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追求,传统节日振兴首先要依靠当地民众自身。

  正月十五下午,在石上村,当一组组花灯担进祠堂,几百上千根十几米长缠绕着大红鞭炮的青竹倚靠在祠堂的墙上并一一燃放时,人们看到的是孩子的欢笑和燃放者的肃穆,感受到的是养育子孙的艰难和对后代所寄予的厚望,这就是石上村的“添丁炮”、“游担灯”。在曾坊村,人们扶老携幼,排满乡间公路的两侧,翘首以待桥帮灯;在石邮村,少男少女徘徊在乡村小巷,把玩着手机,一旦爆竹声到,立刻把手机调到摄像功能,参与到“搜傩”的狂欢中去。中国民协副主席、江西省文联主席刘华告诉记者,这些活动一直都是老百姓自发组织的,并没有政府的参与,代代相传,最短的也有数百年的历史。

  记者在石邮村傩神庙的墙上看到一则红纸黑字的告示,对当晚搜傩活动谁负责庙内外安全秩序、谁负责燃放烟花爆竹、谁在厨房帮工等,均做出了具体分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于民间、死于庙堂”的教训屡见不鲜的当下,从“起傩”到“搜傩”历时半个多月的从容调度说明,节日传承理应回归“民间的事情民间办”的传统。

  不过,节日文化既然是生活的文化,而生活正在变迁,节日文化将何去何从?走进上甘村的傩神庙,村民李翔正在整理道具,23岁的他学习跳傩已有7年时间。有年轻人愿意继承传统令人欣慰,但危机也不能忽视。和很多年轻人一样,过完年后他就得外出打工,去北京中关村做美发工作。民间讲究“二月二剃龙头”,这才使得他有时间在老家跳傩直到乡村傩季结束。但对于那些要求初七八就得外出打工的人来说呢?只能要么牺牲工作来传承民族文化,要么选择放弃。

  生活既孕育着民间文化,同时也改变着民间文化。节日的神圣性、仪式性可能会变淡,但人们的亲情、乡情、人情没有变,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也没有变。此次考察所及,田头镇的装古史,石上村的割鸡、游担灯、添丁炮,曾坊村的桥帮灯,上甘村和石邮村的跳傩,民俗传统保存较为完备,吸引了诸多专业研究者,还有人数极为可观的摄影爱好者和普通游客。外来者的过多介入会对当地文化原貌造成破坏,但也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节日的热闹劲头也将减色不少,这种互动关系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生态。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九个关键词关乎学者、政府、媒体和传承人等的职责,而振兴是最终目的。人们如何面对地域性的生活以及基于其上的文化?生活的变迁难以逆转,但对于文化的保护,人们却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你可以全身心投入其中认真过节,也可以做忠实的研究者、记录者和传播者,可以说,传统节日的振兴是所有人的职责。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