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守住城市的“精神绿地”

时间:2013年02月28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张玉玲

 

  编者按实体书店成为各地“两会”关注的一个话题,它是城市的文化符号,也是城市的“精神绿地”。近年来,电子商务的浪潮蚕食着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怎样守住实体书店的这片绿地?怎样对实体书店进行有效的、符合市场规律的扶持?近日,财政部文资办和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联合召开“实体书店发展座谈会”,邀请相关人士共同研究实体书店的经营和发展。本版特整理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去年“两会”期间,当一些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提出实体书店经营困难的问题时,立即得到了社会的热烈响应,因为它勾起了读书人的群体记忆,更关乎城市的文化情怀。

  倘佯在书架中,仿佛书海拾贝,抽出自己感兴趣的书,翻翻看看,喜欢的就买下;更多的人则是站在书架旁驻足翻看,浑然不知时光流逝,最后即使空手而归,一书未买,但头脑和心中却已充实着知识的气息——这是书店镌刻在人们脑海中的记忆。定期去书店逛逛,看看出了哪些新书、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在书店这个文化“集大成”的地方寻找自己的方向,曾是许多读书人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网上书城的兴起,大幅度的折扣、便宜的书价、海量的检索查阅、便捷的送达,带给读书人一种全新的购书方式,也直接冲击着实体书店运行的“软肋”,使不少实体书店难逃关门的命运。风入松书店走了、光合作用书店撤了……

  在悲凉哀叹之余,知识分子觉得应该做些什么——要捍卫自己钟爱的实体书店、要留下城市的文化气场和“精神绿地”。于是,有了“两会”上的“一呼百应”,有了人们对实体书店经营的调研,纷纷酝酿如何“拯救”实体书店。

  读书人和写书人极力呼吁城市应有实体书店的空间。但出书人、卖书人却道出“苦水”:房租、人力等经营成本上升,税收高,盈利模式不佳,市场环境不规范,使得实体书店不堪“累”和“痛”,只得苦苦坚持。如何支持,如何能让实体书店形成“自我造血”功能,“事半功倍”撬动实体书店的健康良性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其实,如何让实体书店恢复生机,不仅仅是书店和出版产业的问题,还是一个城市文化生态的系统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智慧和努力:

  对广大实体书店经营者来说,要向那些国内外生存得好的实体书店学习经验,突破传统经营思维,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努力促进实体书店的良性运营;

  对地产商来说,需要为书店开辟空间。书店的氛围能带来人气的聚集,从而形成消费,拉动周边物业增值;

  从行业协会来说,应加强自律,营建良好的价格和市场环境;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要找准“症结”、开出“药方”,使实体书店的扶持政策更具体、有效。唯其如此,靠全社会的共同呵护,用复合性政策的“组合拳”,才能让实体书店的“精神绿地”留存在城市的水泥森林中,永不退缩。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