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 推进河南文化强省建设
2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艺术报社、河南省委宣传部和河南省文联主办的河南文化强省建设专题研讨会在郑州举行。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夏潮,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耀,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向云驹和来自中国文联、中国艺术报社、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联、河南省文物局,以及郑州、开封、洛阳、周口市委宣传部等单位的领导与专家,以引发此次研讨会的《中国艺术报》“走转改”中原行采访团采访成果长篇通讯《大河滔滔逐浪高——河南文化强省建设启示录》和《走读河南》两篇报道为契机,围绕“十八大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思想解读”、“文化强国与文化强省关系思考”、“河南文化强省建设经验做法”、“如何打造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本版摘登部分研讨内容。
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会见中国艺术报“走转改”中原行采访团成员 记者 孟祥宁 摄
河南文化强省建设专题研讨会现场 记者 孟祥宁 摄
■ 夏 潮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努力承担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使命
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是中华民族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必由之路。河南是我国文化资源大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积淀极为厚重的地方。在2011年国务院颁布的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指导意见所提出的五大战略任务中,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成为河南的时代重任之一。河南的区域发展,关联着国家战略,河南的文化强省建设,也承担着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使命。
近年来,河南在中原经济区建设、文化强省建设过程中,把文化强省与经济社会建设有机统一,作出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河南省委省政府坚持“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提倡“敬畏文化、学习文化、振兴文化、服务文化”,提出“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的文化发展观。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践中,极大彰显了河南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了河南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河南文化强省建设中的许多深刻思考、独特经验、典型做法,受到全国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认真总结、积极推广。
在此背景下,《中国艺术报》在深化新闻战线“走转改”的实践中,组织精干的采访团队深入到河南各地基层采访,以超大的篇幅推出了有关河南文化强省建设的大型报道,分量重,质量高,在各类媒体有关河南文化强省建设的报道中独树一帜,在全国文化界引起了热烈反响,也得到了河南各地文化艺术单位和新闻宣传系统的广泛认可。以此篇报道为契机,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联和中国艺术报社又组织这样一个专题研讨会,在此研究交流河南文化强省建设的先进经验,这不仅是对中国艺术报社落实新闻“走转改”号召、创新报道方式、助力地方文化建设行动的一种极大肯定,更是对河南文化建设重大成就和先进经验的一次回顾和总结,也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一项具体而生动的举措。
中国文联主管主办的《中国艺术报》,在近年来的创新发展中,不断改进、提高报道质量和报纸品质,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在文化艺术界和新闻界赢得了高度赞扬和广泛好评。报纸开创的敢于直言、有针对性、有战斗力的评论新风,刊发的众多理论评论文章、深度调查报道、典型人物宣传,多次得到中央领导和中宣部、中国文联、国家广电总局等相关部委主要领导的批示、关注,连续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中国艺术报》近年来努力跟踪发现全国各地文化建设中的新经验、新典型,助力地方文化建设的创新报道经验,特别值得总结。2011年,《中国艺术报》对湖北“一县一品”基层文艺建设经验进行的大型报道,就推动了湖北省委、省政府将由湖北省文联发起的“一县一品”工程上升为全省文化发展的战略举措。2012年,《中国艺术报》又先后对河南、江苏、辽宁等地的先进文化建设经验进行了重点报道,也都在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艺术报》的创新报道,也推动着中国文联对支持地方文化建设的深入思考。希望中国艺术报社以这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入基层,继续创新丰富宣传方式、报道方法,为助力地方文化建设作出更大努力。
■ 向云驹 中国艺术报社社长
没有文化强省,就没有文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将文化强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强国要基于文化强省建设,没有文化强省,就没有文化强国。河南是中国的门户和窗口,文化强省道路具有中国特色,是一种中国微缩的、核心的发展模式。因此河南省文化强省建设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示范性。
我报组织的“走转改”中原行采访得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关心和大力支持。《中国艺术报》覆盖文化和所有艺术门类。初步统计,从国家到省地市县镇,中国文联会员制系统内会员全国约有1千万以上,这是一个庞大的文化建设队伍。文联工作地位越来越重要。作为传媒,我们应通过文化工作者思想解放和创造力迸发,贡献于各地文化建设,贡献于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发展。因此我们在文化强国建设中也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如何发挥自身功能也是我们一直努力思考和实践的。
通过此次采访,我们感受到河南文化建设基本上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在“古今中外”四个维度上全面展开。“古”——厚重的古代文明传承在有序开展;“今”——今天的文艺创新、文艺发展、文化创新创造、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也在全面铺开;“中”——河南很多文化建设体现着中原品质、中原特色、中原品牌;“外”——河南的豫剧、舞剧等一大批作品正在向外交流传播,走出去。这种整体发展态势值得借鉴。
河南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面临的考验、问题可能更大,希望能继续开拓创新。比如开封可进一步开发清明节传统与现代资源的结合,打造新闻界“走转改”实践或培训基地,将学习焦裕禄精神与穆青的媒体精神融合起来,推广河南文化。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可否尝试从博物馆局囿中跳出来,把文字与文明史更好结合,应通过进入世界语言研究视野、成为世界语言大会主办方等方式向世界推广,并将学术研究与旅游及书法资源整合,探索更健康更科学的发展思路。应更深入开发百家争鸣、宋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并向世界传播。
河南厚重的资源是巨大的优势,也是重大的挑战。当下全国人民都在关注河南,希望河南把这块土地上灿烂的文明传承好、继承好,展现出当代河南的风采。作为媒体,我们也会积极地传播和宣传,努力为河南文化建设鼓劲、呐喊。
■ 王 耀 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推动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前,我省文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新时期,呈现出繁荣发展新局面。2011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454.37亿元,同比增长23.8%,增速高于GDP增长速度7.2个百分点,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推出了一批文艺精品力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完成中央要求的三项刚性改革任务。积极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广泛开展“欢乐中原”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组织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中原行”大型采风展览活动,200位国内知名画家来河南采风创作,进一步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正确领导和全省文化战线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文联和《中国艺术报》等热情关怀和鼎力支持的结果。特别是去年9月,《中国艺术报》组织骨干记者,深入河南基层,采访报道河南近年来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成就和经验,并以头版头条加两个整版的超大篇幅,刊登了长篇通讯《大河滔滔逐浪高——河南文化强省建设启示录》,在全国引起了热烈反响,有力提升了河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干劲,为河南文化强省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对于河南来说,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具体实践,建设文化强省、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具体举措。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实施《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的起步之年。新年伊始,中国文联、中国艺术报社的领导和部分专家学者齐聚河南,共同探讨文化强省建设的诸多命题,大家精彩独到的见解、充满智慧的思想方法,必将给河南文化强省建设以正确的引领、深刻的启迪和有力的推动。衷心希望中国文联和中国艺术报社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河南,以更多更深入的报道支持河南文化强省建设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共同推动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吴长忠 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
打造文化艺术的中原气象
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文化强省建设中,文艺工作和文联工作大有可为,我们的想法和建议是:一是统筹各方,下大力气,着力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有三千年文化中心、政治中心在河南,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从文化角度讲,至少有以下几个优势:文化名人多、文化遗迹多、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源地。我们应更好地统筹宣传、文化、游游等部门的力量,发挥好河南的这些优势,盘活历史文化资源,搞好文化资源同旅游的结合,使河南的旅游更富有文化内涵。二是强化优势艺术门类,着力打造文化艺术的中原气象。目前,我省已形成一些优势艺术门类,如文学、戏剧、书法、摄影、杂技、民间文艺等等,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在实施建设文化强省战略中,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这些优势的艺术门类,做好统筹规划,发挥其对人才、对精品的推动作用,推出更多的文艺领军人物和文艺精品,打造出一批体现中原文化内涵和中原人文精神的知名文艺品牌,逐步彰显出文化艺术的中原气象。三是发掘华夏历史文明宝贵思想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贡献。河南自古就是一个出思想的地方,以中原为中心,在华夏大地涌现出了无数思想家、先贤明哲、文人学士,创造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学说观念和价值信念,形成了华夏民族伟大的思想体系和思想宝库。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要继承弘扬先贤的思想理论、学说观念和价值信念,充分发掘华夏历史文明宝贵的思想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和传播,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撑和文化支持。
■ 何 弘 河南省文学院院长、评论家
传承是基础
创新是关键
文化强国(省)建设从根本上说要实现以下三方面要求:一是要让全体人民树立起文化自信,提高人民对祖国、家乡的自豪感和认同度,愿意为其发展贡献力量;二是要使自己的文化具有巨大的辐射力、影响力、吸引力,提高国家(省份)对外国(省)人的好感,通过文化赢得广泛尊重和认同;三是要充分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文化产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从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要求出发来思考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就要从传承和创新两个方面着手。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传承文化,首先是要把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示给世界,建立广泛的文化认同。河南施行了一系列很好的举措。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大家可能更容易把目光放在诸如几大世界文化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人故里、遗址等有形迹可循的内容方面,但诸如文学传统、书法传统、绘画传统等其实对中华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也应该并且必须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予以表现。而创新的关键是要使自身文化具有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不断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产品,足以代表人类当下在精神领域所可能达到的高度,以此赢得世人的尊重。
■ 孙英民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研究员
发挥文物保护
巨大推动作用
文物工作是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增强国家与地区文化软实力等,都有无可置疑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打造华夏历史文明创新区,就要紧紧围绕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中心任务,站位全局,主动融入,统筹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旅游开发、改善民生四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要与促进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依托我省丰厚的文物资源,实施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的重大文物保护展示工程,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第二,要与城乡建设结合起来,在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中挖掘和展示传统城乡社会中所蕴藏的独特历史文化内涵,着力保护历史风貌格局、保持地域文化特色。第三,要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遵循科学合理适度的原则,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文物旅游品牌,提高衍生产品和配套服务质量,使文物旅游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引擎”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第四,要与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老城区改造等民生工程结合起来,在实施文物保护工程的同时,努力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环境,给当地民众的现实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 刘 义 河南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处调研员
着力提升
文化产业竞争力
“十二五”初始,我省文化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全省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力度也进一步加大,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发展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产业园区建设加快;项目带动战略以及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文化产业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社会资本投资文化建设的热情高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态势进一步显现。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还不够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二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品牌文化产品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集团化企业还比较少,新兴文化产业刚刚起步,从传统文化产业向新兴文化产业转变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三是发展环境尚需进一步优化,产业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尚需进一步规范;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还不够强,文化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未来我们将通过优化产业整体布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建设产业园区和集聚区、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实施走出去战略等举措,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 方可杰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
文化发展战略
应可视、可触、可感
就中原经济区建设五大战略定位之一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来说,其核心是当代中原文化建设战略。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更应该像经济建设一样,在科学理念下从各个方面细化。让文化发展战略同样有规划、有目标、有措施、有配套的法规。它应该是可视、可触摸、可感觉到的。为此,能否做到在先进理念观照下的科学规划至关重要。
如何把大量优秀的中原传统文化,如戏曲、曲艺、民歌、武术、书法、古典哲学等纳入学校基础教育中,不能没有切实规划。近年来,河南戏曲作品连续七届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是全国唯一省份,能取得如此成绩与文化主管部门结合河南实际科学论证与规划分不开。
在现实文化发展过程中,理论滞后现象在我省依然存在。作为民族艺术积淀深厚的文化大省,我们至今还没有一本《河南戏曲史》《河南古代音乐史》《河南杂技史》问世。丰富的地方剧种像宛梆、大弦戏、大平调、四平调等稀有剧种同样没有介绍其艺术特性的研究专著出版。虽然近几年已开始意识到并逐步在立项,但诸如此类的长期缺失是需要反思的,它应该在今后的课题规划指南中加强调研。如何尽快填补传统文化基础理论的空白,同样需要规划。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