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民间曲艺行当会”面临转型——河南马街书会观察

时间:2013年02月27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郑荣健

  阅读提示:从半农半艺中农与艺隔之甚远,到半职业化地把曲艺融入各类职业文化当中,也许恰能更好地衔接政府搭台与民间参与之间的空隙,使艺人老龄化问题化解于更年轻、且直接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曲艺的群体中。

  200多个说书台子,千余艺人吹拉弹唱,咿呀纷繁;20余万人聚集在广阔的田野上,到处是男女老少、挤挤挨挨赶会的人们,更有拉面炸油条的,玩掷圈儿的,顺溜各色书摊杂棚商贩云集。这一场景并非庙会,而是于2月23日农历正月十三在河南宝丰县城南杨庄镇马街村应河东岸拉开帷幕的马街书会现场。

  当空中航拍的滑翔伞、遥控飞机飞过,很难想象这是有着700年历史的马街书会。在保持着它原有的民间活力之时,政府搭台、民间参与的模式显然已使这个民间曲艺盛会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在学术界,马街书会常被称为“民间曲艺界的行当会”,因其于每年正月十三举办,当地村民及艺人们则习惯称之为“十三会”。最初,艺人以河南为主,兼以安徽、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的艺人,后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民间曲艺人,负鼓携弦,亮书买书;不少艺人入住村民家里,设摊说书,分文不取,与当地群众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依然保持着原初乡土记忆的场景已不多见。

  “我主要是唱坠子,表演这么多年了,也收过一些徒弟,现在有的当了木料场的老板,有的开了饭馆,反正都已经不干这一行了。他们都觉得靠唱戏收入太低,维持不住生活,就纷纷转了行当,这手艺也就撂下了。”河南坠子艺人李结实说。73岁的康守望和72岁的康自立搭档唱河南坠子,自幼就学了这门手艺,但几十年来几乎都是半农半艺地坚守着自己的爱好。半农半艺,几乎描绘了许多民间曲艺人的普遍生存状况。康守望很感叹,因为挣不到钱,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坠子了。记者在现场也发现,虽然参会曲种覆盖了评书、西河大鼓、安徽大鼓、三弦书、河南坠子、京东大鼓、河洛大鼓等众多曲种,说书台子也不少,但年轻人却并不多,艺人年龄普遍偏老引人深思。

  不过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书会现场也出现了不少“半职业半民间”的曲艺演出,如一些政府部门或行业企业的曲艺宣传队,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创作演出。许多曲种或艺人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诸如普法宣传、道德宣传以及各类政策宣传甚至企业宣传的创作中,彰显了曲艺作为文艺轻骑兵的优势和贴近生活的一面。

  在政府搭台、民间参与的模式之外,这是否可以成为拓宽曲艺传承空间和进一步激活书会活力的途径,应该说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从过去亮书卖书式的“曲艺交易会”转身为更加多元的民间曲艺盛会,马街书会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理应在更深远的层面形成一套符合曲艺自身发展规律的“内循环”机制,而不仅仅是在外部搭台和引导。

  正如过去书会以民间的形式曾长期葆有充分的吸引力和创演活力,在亮书卖书链条中有效地实现自我“内循环”,如今已被时代赋予文化传承、现实宣传、搭台经济等更多内容的曲艺活动,无论是主导者还是参与者,或是活动形式、参与者构成,都具备了重新疏通、理顺循环机制的可能。从半农半艺中农与艺隔之甚远,到半职业化地把曲艺融入各类职业文化当中,也许恰能更好地衔接政府搭台与民间参与之间的空隙,使艺人老龄化问题化解于更年轻、且直接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曲艺的群体中。呼吁年轻人传承很重要,倘给予这些传承培育职业空间,或使之渗入日常工作里,也许我们能期待此类活动有更新的面貌。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