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云南昆明:非遗馆中度新春

时间:2013年02月13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胡洪江 单松松

  官渡饵块  舌尖之上品历史

  乌铜走银  游客慕名外地来

  白白的手工饵块筋骨滑润,经过炭火烘烤,再涂上特制的甜酱或咸酱,咬上一口,米香四溢。2月12日,大年初三,家住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的李春旭专门带着北方的朋友来到官渡古镇饵块传习馆,品尝地道的官渡饵块。

  在昆明,过春节做饵块、吃饵块、互赠饵块,是有着400多年历史的传统习俗。官渡饵块传统制作技艺已被列入昆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是,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官渡饵块手工制作技艺一度濒临失传。2011年春节,官渡饵块传习馆开馆。每天,10余名工匠以传统手工方式蒸米、踩碓、拔碓……“人工舂饵块,几里外闻香”的场景得以再现。

  “其实,我的早点经常就是吃饵块。但我也是看了传习馆演示的制作过程,才知道手工饵块是怎么做出来的”。李春旭说,民间小吃的历史也是这座城市的历史,更是鲜活的市民生活史,应该保护好、传承好。

  饵块传习馆的小丁师傅介绍,从元旦到春节这一个半月,传习馆平均每天制作500个饵块,仍是供不应求。尤其春节这几天,算上提前赶制的存货,每天都能卖出2000多个烤制的饵块。生意红红火火,每天有五六千元进账,可一年平衡下来,还是入不敷出。“春节期间游客多,可平日里,专程来买手工饵块的市民很少,房租、工钱却要照付。一年要补贴30万元才能维系传习馆的正常运转。”

  “传统文化要想真正传承下去,必须与现代人的生活找到契合点,不能只在逢年过节时热闹一阵。”小丁师傅说。

  传习人金永才还在饵块传习馆隔壁办起“乌铜走银”传习馆。

  “乌铜走银”是流传于云南民间的一种铜制工艺品加工工艺,与北京景泰蓝并称“天下铜艺双绝”,迄今已有280多年历史,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春节期间,不少浙江、北京等外地游客慕名而来,一名东北游客一次就下了10万元订单。

  与旺盛的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却是传承人的断档。“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第六代惟一的传承人金永才已年近六旬,掌握这门工艺的弟子也不过六七人。

  如今在官渡古镇,已有官渡饵块、“乌铜走银”和滇剧3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借助蓬勃兴起的旅游业,这些古老的传统文化重新被现代人认识。然而,还有更多早已落满灰尘的非遗项目,仍在等待它们的春天。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