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电视剧《全家福》追求的就是最简单的幸福

时间:2013年02月07日来源:中国文艺网作者:高艳鸽

老百姓追求的就是最简单的幸福

——对话电视剧《全家福》编剧袁大举、导演付宁

电视剧《全家福》剧照

  王满堂凑不到钱还恶霸债主金二,隆记营造厂的房子不得不归金二所有,当隆记的牌子被摘下,隆记一行人觉得前途未卜时,有消息传来,金二被解放军崩了,北平解放了。隆记就这样保住了,一群人开始欢呼,庆祝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电视剧《全家福》给人最强烈的观看体验,即存在于诸如此类的场景中的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人的命运和时代、社会如此休戚相关。1948年到2008年,《全家福》讲述的故事横跨60年,这是古建工匠王满堂一家三代的人生故事,也是古建行业60年的发展史。对生活在北京胡同里的三教九流的群像塑造和命运书写,也使得该剧在一个更宽广的视野内,完成了对一座城市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个体命运和时代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和审视。当然,你也可以只看其中的家长里短、市井生活、代际冲突,以及不同年代的爱情故事,因为作为48集的电视剧,它的容量和信息都足够大。在《全家福》作为央视一套开年大戏热播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该剧编剧袁大举和导演付宁。

  古建行当跟时代的关系太密切了

  记者:电视剧《全家福》的剧本是在叶广芩同名小说的基础上进行的全新的二次创作,从小说到剧本,进行了怎样的改编?

  袁大举:主人公的身份和主要家庭成员都保留了,但加入了大量古建工程工匠的劳作和古建文化的内容,用古建行当折射历史,因为这个行当跟时代的关系太密切了,这也是我们改编的初衷。在人物关系上我们也做了一些调整,比如周大夫和刘姐的爱情在原著中是比较朦胧的,我们将其写成一个长线的爱情故事,这个爱情的波澜、追求爱情的挫折是跟时代政治、大环境有关的,改编之后很多人比较喜欢这对人物的设置。

  另外,时间跨度也延长了。我们把故事的开始延伸到了解放前,后面则延展到了改革开放后直到2008年,王满堂的儿子和孙子两代人怎么进入古建这个行业,王满堂的老规矩老传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如何继承,随后又经历动摇,老规矩怎么被破坏,把这些故事都比较细致地拆解开讲述了。

  记者:为什么要将时间跨度拉得更长?

  袁大举:这部剧中我们想表达的东西特别多,其中有一点就是,中国古建匠人干活儿,最重要的就是横平竖直,讲究方圆规矩,王满堂能够成为优秀的古建工匠,靠的就是这些,当他的这些精神品质传到后辈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其实是完全被颠覆了。所以我们要把他儿子和孙子这两代人从事古建行业的经历都展开,把解放前到市场经济的整个历史进程写清楚。

  记者:这60年的历史进程,创作时你会对某些历史阶段有所侧重吗?选择年代的标准是什么?

  袁大举:这部戏叫《全家福》,其实中国老百姓追求的就是最简单的世俗的幸福:家庭和谐,孩子有出息,能养家糊口,收获圆满的爱情,子孙满堂。但是这个进程会一次次被打断,一次次受到挫折。哪个历史阶段最典型,哪个阶段老百姓的生活会受到挫折,这个阶段就一定是我们要讲的。比如,解放前民不聊生,王满堂的家庭就面临生存困境,解放后,就有了当家做主的豪迈心情,然后又是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等,这些阶段都会对他们的家庭产生影响。

  能工巧匠令人敬畏

  记者:因为较长的时间跨度,《全家福》算是一部宏大叙事的电视剧,那么在创作过程中,难度会体现在哪些方面?

  袁大举:古建专业的事儿我们不懂,所以就去采访、看资料,发现它特别深奥,但我们还要讲得通俗,还要融进故事和人物命运中,这个非常难。

  付宁:作为导演来讲,如何还原每个年代的真实场景,这个对我来说最难,包括演员的状态等,各方面都要调整到那个时期的那个状态,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觉得就是如此,这个对我来说最难。

  记者:袁大举老师之前也说过古建这个领域非常陌生和深奥,为了写好这部戏,你们做了大量的采访。能不能讲讲采访的过程?

  袁大举:我们采访时找到了古建队的领导、老专家,以及各个工种的工人,木匠、油漆匠和瓦匠等都采访到了。在写剧本之前就做了三四个月的采访,写完一稿改二稿的时候还在采访,拍摄过程中又补充了一些采访,就怕技术环节出错误。采访到的很多有意思的事儿,我们在创作中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法,比如过去很多工匠做的事儿不是一家营造社做的,我们就将其集中为一家营造社的事儿,放在王满堂身上。再如,我们采访故宫的古建专家时,他们讲到了故宫的古建筑和梅亭,当时我们就想怎么把这个梅亭放到戏里,来体现中国古建的奥妙和精华,后来就有了电视剧前几集中王满堂建造梅亭的戏。

  记者:王满堂建造梅亭时上梁、放鞭炮那场戏,从人物的状态和场面调度中,我感觉到了创作者对古建行业的一种敬畏,事实如此吗?经历过这样的采访后,你们对古建行业的精神有什么样的体悟?

  袁大举:一定的,特别强烈的敬畏。上梁那场戏,我们还原了当时真正的民俗。仪式、摆放的贡品、人物说的话,都完全来源于我们查阅的历史资料。

  付宁:古建这个行业拥有很深的文化积淀,那些工匠都是能工巧匠,我真的很敬畏他们,我们拍摄的时候,很多瓦匠、木匠、油漆匠等现场指导我们演员怎么去做,很热情地帮助我们。这个行业横平竖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的精神,这些都是很深刻的做人道理。古建行业真的是无尽的宝藏,有很多可挖掘的空间。

  京味儿在骨子里,不用刻意去表现

  记者:讲述长达60年的故事,所以人物造型、服装、美术、道具等都需要根据不同的年代去还原和呈现,这是一个很艰巨的工程吧?

  付宁:我们仅道具部门就有19个人,全剧组加起来有两三百号人,主要演员有30多个,张嘴说话的有300多个。这的确是很庞大的工程,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我是1968年生人,所以剧中的一些年代我没有经历过,为此做了很多工作,查阅了当年的很多新闻简报,还有纪录片,这是很好的东西,那些年代所有真实的影像,找任何一年的都有,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还原。

  记者:这是部京味儿电视剧,为了突出京味儿你们做了哪些努力?听说特意请了很多北京籍演员来演,但也请了秦海璐加盟。

  付宁:因为我和袁大举都是北京人,而且我是在胡同里长大的,所以京味儿的很多东西都是骨子里的,我们没有刻意去突出它。秦海璐跟我在《鸽子哨》时就合作过,她是个非常好的演员,虽然不是北京人,但她是学京剧出身,一嘴的京腔,说话和北京人差不多。

  记者:为什么选中吴刚来饰演王满堂?

  付宁:我跟吴刚认识好多年了,当时我们写剧本之前就想到了请吴刚演,因为他是北京人艺的演员,也是北京人,年龄各方面都很合适,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有很强塑造力的演员,我相信他会把这个人物把握得很好。我们在合作中很默契。

  记者:王满堂是本剧的灵魂人物,从30多岁到90多岁,他是新中国60多年历史进程的见证者。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你如何挖掘这个平民人物身上独有的人格魅力?

  付宁:电视剧的最后,王满堂和萧益土都90多岁了,萧对王说,你看北京这么多古建都留下了你的汗水,你是功臣。王满堂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手艺人,我今天站在这里看着京城问心无愧,我就知足了。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真实地生活在胡同里的人,像千千万万个生活在北京这个城市里的人一样,默默地为这个城市作着贡献。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很伟大。王满堂一生倔强,一生遇到过很多挫折,但他从来没有灰心过、放弃过,他永远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所有的坎坷、挫折,让人感动并激励更多的人去做一个正直的人。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