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今天,青少年怎样感受春节?

时间:2013年02月08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金 涛

青年学生对“哪些概念最能使您想起春节”的回答情况

青年学生对“您在春节一定要参加的活动”的回答情况

感受节日文化的元素的城乡差异

城市与农村表达节日祝福的不同

  又是一年春节到,抢票、返乡、团聚成了许多人节前的关键词。欢欢喜喜过大年,这是每个人的期盼,但对于大多数步入工作岗位、不少已经为人父为人母的“80后”来说,过个年似乎并不轻松。记忆中,小时候过年是一身漂亮的新衣服、平时绝对吃不到的美味佳肴、长辈们发给大大的红包,还有跟着家人祭灶祭祖,贴春联、闹元宵……而如今,短短七天假期已难承载这么多沉甸甸的内容,年的休闲意味也因抢票的苦恼、旅途的劳顿而大打折扣。

  过年累,年味寡,这是不少上班族的共识,但这些人毕竟还有关于春节的美好记忆,即使苦一点、累一点,人们也愿意千里迢迢往家赶。但对于当前大、中、小学在校学生而言,他们的物质生活及其了解世界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春节的记忆似乎也不如父母辈那么美好、深刻了。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课题“弘扬节日文化研究”的最终成果,《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现状与对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调研实录》揭示了青年学生对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认知的一些新情况。享美食、放鞭炮、贴春联、逛庙会……这些传统的节日活动还能引起孩子们过节的兴趣吗?节日能留给他们多少美好的记忆?在他们眼中,哪些符号能够代表春节?

  调查显示,在青年学生对春节意象的认同度方面,排名最前的四项是“春联”、“鞭炮”、“红包”、“春晚”。分析认为这是因为这些活动具有很高的社会普及性,本身具有较大吸引力,因此成为青年学生参与最广的节日符号与仪式,也成为他们认同度最高的春节意象;“庙会”、“生肖”和“门神”则或者因为缺乏社会普及性,或者因为吸引力较弱,青年学生参与度较低,获得了比较低的认同度。在春节仪式的认同度方面,拜年以89.60%高居第一,而迎财神、祭灶神、逛庙会和敬祖先的认同度很低,依次分别是:21.20%、20.50%、14.90%和11.80%。

  在回答“您认为传统节日是否需要一定的符号与仪式来体现”时,有90.7%的青年学生认为“需要”或“非常需要”,但在深入到“您认为目前我们传统节日的符号与仪式够不够鲜明”及“您觉得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对过节有什么意义”时,近一半的人对“当前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是否鲜明”的问题采取了模棱两可的回答:“一般”。同样,有58.2%的青年学生认为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意义在于“增加过节的兴致”与“用来更好地表达情感”,而认为其意义在于“加深对节日含义的理解”的占35.9%,显示对节日符号与仪式的感性认知大于内涵认知。

  调查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青年学生在传统节日的传承问题上对现代传媒抱有很大信任。在回答“要想加强大家对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了解,您认为谁的责任更大”时,认为“传播媒体”的占到55%,认为“政府部门”应担负责任的达到了15.3%,而对于“专家学者(教师)”与“父母”的信任率各是5.7%,相比“传播媒体”要低很多。青少年成长于现代传媒的环境中,现代传媒以其巨大的传播优势使人们对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快速获知,成为引导青年学生实现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

  与上述情况相对应的是,在感受节日文化的渠道方面,青少年通过网络游戏和媒体感受节日文化元素最为普遍,其次是广告、商业促销活动,最后是本地风俗氛围。同时,城市和农村青少年在感受节日文化元素的途径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城市青少年通过网络游戏和媒体途径感受节日文化的比例要高于农村,城市青少年占39.7%,而农村青少年只有35%。在通过本地风俗氛围途径感受节日文化元素方面,农村青少年占到31.4%,城市青少年则仅有22.5%。

  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多样性是节日文化富有活力的重要表征,如何重建青年学生对节日符号与仪式多样性的关注?调查组给出了两种参考意见:一是从既有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体系中发掘资源,吸引青年学生的关注与参与;二是从青年学生当下节日生活实践出发,激发其对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多样性创意。

  调查认为,节日认同的根本原因在于节日参与形成的节日回忆,参与度是当前青年学生是否关注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根本原因。今天,青少年怎样感受春节、记住春节?给他们创造更多参与节日的机会,让美好的节日回忆刻印在生命的年轮之上,节日的名字才会越来越大并闪烁迷人的光彩。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