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大趋势:交流交融交锋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都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这些趋势将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也将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在上两期“大家论道”中,我们探讨了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大趋势,本期“大家论道”的三篇文章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大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编 者
世界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我们应深刻认识、正确把握这一特征和趋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化,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扬光大中华文化。
深刻把握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趋势
文化多样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产物,始终处于不断变迁、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时代性。就像生物具有多样性一样,文化的发展方式和表现形态也是多样的。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不同的民族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文化多样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化是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愿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以及《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这三部公约,为尊重、保护与促进世界文化多样化提供了法理依据与制度保障。
世界文化多样化在不同文化的相互依存、对话、交流中发展。世界文化多样化是不同文化相互依存、对话、交流的产物,具有“和而不同”的特征,表现为不同文化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因此,文化多样化是人类文化深度交流的结果,是信息时代、开放时代不同文化相互学习、相互交融的重要体现。抱残守缺或文化傲慢都不可能从多样的世界文化宝库中汲取营养,都不可能在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中发展自己。只有善于通过文化交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有益养分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实现自身文化的发扬光大;只有善于通过有效途径向外传播自身文化的国家和民族,才能为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化作出更大贡献。
进一步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
中华文化自古就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优良传统。我们应加强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对话、交流,积极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化,进一步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首先需要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不能理直气壮地发展和传播中华文化。应不断增强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懈探索中华文化的未来发展道路,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品质。我们党致力于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忠实继承人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践行者,这种继往开来的文化抱负,正是出于对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出于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培养世界意识和世界关怀。中华文化不但是世界文化多样化的攸关者,而且是世界文化多样化的维护者、促进者。因此,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化,需要我们树立世界眼光,强化世界意识和世界关怀。实际上,中华文化并不缺少这种世界意识和世界关怀。在五千年的发展史中,中华文化正是因为有较强的世界意识和世界关怀,才能尊重、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才能融合儒、道、释等不同文化,使自身不断繁荣发展。今天,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仅应进一步明确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优势,而且应进一步培养世界意识和世界关怀,使中华文化为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强化开放包容和兼收并蓄。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化,需要我们强化开放包容和兼收并蓄的意识与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为此,应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文化的土壤中,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里,融入中国人的情感中;进一步加强中华文化研究,推动中外人文社会科学融合创新,大力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力度,使中华优秀文化在现代生活中薪火相传,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促进不同文化相互借鉴,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化。
(执笔:李文堂)
信息化助推世界文化变革
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信息化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各国纷纷推动以数字化、网络化等为主要标志的信息化,以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建设快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信息化促进世界文化大发展
信息化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载体。作为思想观念的文化必须有传播的工具和载体,文化的进步也能够通过文化传播工具和载体的进步表现出来。以数字化、网络化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在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上体现了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变迁,标志着文化传播工具和载体的划时代变革。
信息化大大提高了文化传播效率。现代数字技术和网络极大地压缩了文化传播的物理时空,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传播工具,文化信息可以在瞬间抵达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用户,实现文化的“零距离”、“零时差”传播。这种文化传播速度和效率,是以往任何文化传播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信息化进一步促进了文化表现形态的变迁。现代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文化传播工具与载体的同时,也推动文化表现形态发生变迁,出现了电子书、电子报、网络电视、博客、微博客、微信等一系列全新的文化表现形态,这些新的文化表现形态又反过来推动当代文化的进一步变迁。
信息化对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互联网的无障碍性、开放性、信息海量性,使得网络世界不仅存在大量高雅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信息,也存在大量低俗、不健康甚至封建、有害的文化信息,对后者的甄别和监管难度不断加大。同时,由于信息化水平的不同步性,各国对文化信息的占有和传播是不平等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在全球进行着一场悄无声息的“软”征服和全面的文化扩张,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被动的不利局面之中。
我国文化信息化有喜有忧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文化信息化,取得了明显成效: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持续推进、数字文化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电子出版物数量和质量飞速提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化为代表的文物、博物馆事业信息化取得较大进展,欠发达地区文化事业依靠数字化、信息化获得实质进步,等等。
同时,我国文化信息化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文化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例如,有研究机构统计,在互联网中以中文传播的文化信息不到文化信息总量的1%。二是缺乏宏观调控和有效管理。有研究者指出,当前一些国内网站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境外信息多、虚假信息多、无效重复信息多、低俗信息多,与之相对应的是健康信息少、知名品牌少、网站在现实社会中的活动少、网站技术含量少。出现这种现象,与网络缺乏有效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不无关系。三是文化安全形势严峻。我国现有的数字化技术与软件、网络基础设施等大都建立在国外的核心技术之上,网络文化安全体系建设不完善。四是文化信息化软硬件建设滞后。现有的网络文化信息资源总量不多、种类不全、覆盖范围窄,大型数据库不多,网络文化创意产品匮乏。
推进我国文化信息化的着力点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文化信息化产业;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信息化产业,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信息化产业发展格局;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资源数字化,重视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我国出版、印刷、传媒、影视、网络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
加强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制定文化信息化总体发展规划,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信息化管理制度和规范标准,使文化信息化工作有法可依、循序推进;加强对网络和电子出版物的管理,加大对不良和有害网络文化信息的监管力度;积极应对西方国家的网络文化扩张与意识形态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有机结合。吸收借鉴国外有利于推进我国文化信息化的制度与管理经验,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加快我国文化信息化进程;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文化信息化标准与规范,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信息化产业竞争,努力占据世界文化信息化发展的制高点。
(执笔:文丰安)
世界文化产业竞争加剧
祁述裕
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日益融合,文化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很多国家加大了文化产业发展力度,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激烈竞争的态势。
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文化产业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支柱性产业,其增加值大大超过其他产业,增长率也普遍高于经济总量增长率。据统计,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将近600亿英镑,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之一;美国的视听产品已经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40%以上的份额。
文化产业呈现跨界发展、产业融合的趋势。互联网、移动媒体、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加快了媒体融合、产业融合的步伐。借助跨界发展的力量,新型文化业态层出不穷,新的文化领域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呈现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跨国文化公司成为世界文化版图的重要构成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文化产业之间的壁垒不断被打破,掀起了跨行业、跨国界企业兼并重组浪潮。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西欧和日本的跨国文化公司占据了全球国际文化贸易量的2/3以上。
文化产业的就业贡献率显著。目前,人们对文化消费、精神消费的需求大大提升,这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文化产业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创造巨额利润的同时,也为各国创造了更多的社会经济价值,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
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全球范围内整合文化要素的能力成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是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文化资源、人才、资本等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一些文化产业集团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逐步形成了大型和超大型跨行业、跨国界的强势文化产业集团。
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引导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科技含量高、能耗少,生产工艺先进,产品附加值高。从产业发展趋势看,文化创意和高新技术作为最具创造性的生产要素,主导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将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复苏和高速增长的引擎。
文化产业组织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不同媒体的相互融合,不同生产方式的相互嫁接,加上全球文化市场的形成,使文化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出现了一些巨型文化企业;不同类型文化生产关联度增强,延长了产业链。在经历了全球化、结构调整和重新整合之后,文化产业正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文化产业的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传媒产业逐步放松管制,大幅度吸引私有资本进入传媒产业,不但增强了本国传媒产业的实力,而且保证了这些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继续占据主导地位。放宽各类资本准入门槛、让民间文化智慧自由成长和发育,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
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建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减少行政干预;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支持和壮大国有和国有控股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形成多元化的市场投资主体。
大力推进文化和科技创新。进一步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动漫、网络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推动优秀文化内容与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紧密结合;鼓励文化创造,鼓励拥有知识产权的原创作品,重视以原创版权为主的内容产业发展;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体制机制,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繁荣文化市场,鼓励文化消费。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文化消费的结构性缺口依然存在,文化消费仍有巨大增长空间。应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更加具体、更具操作性的繁荣文化消费市场的政策和措施;加强文化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预测研究,拓宽文化消费领域,积极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