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切实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责任

时间:2013年01月04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文化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率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领导同志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并发表重要讲话。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指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不断探索中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望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号召全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百年梦想”的目标奋勇前进。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作为开局之行,是我们党以史为镜,励精图治,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承诺和历史担当,是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重要作用的高度重视,是对文化工作的极大支持和关怀,是对全体文化工作者的巨大鼓舞与激励。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使命神圣,责任重大。

  复兴之路,承载“中国梦”

  牢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今天,开创未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展览时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贯穿于百年中国的沧桑巨变,鲜明地概括了几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起的“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昭示了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历史必然,提出了要把实现国家和民族强盛的理想与追求个人的梦想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对《复兴之路》主题最全面、最深刻的诠释。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掷地有声地宣示了我们党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表明了党和人民沿着“中国路”实现“中国梦”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心。

  文化力量,支撑“中国梦”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前赴后继、上下求索的精神已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中,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力量源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发展和繁荣先进文化,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文化能够以文化人。20世纪的一百年,是中国人民精神世界和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一百年。这与我们党大力推动先进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密不可分,与深刻反映革命、建设、改革历程,饱含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众多优秀文化作品的创作传播密不可分。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温润心灵,涵养人生。人们通过文化艺术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从丰富多彩的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树立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能够改善民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已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文化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合理的文化产业格局,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保障人民平等享受文化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文化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发展质量,是文化建设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

  文化能够促进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不仅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而且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文化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历史、传统、民俗等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创意、设计、构思等文化创新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支点,品牌、形象、信誉等文化形态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

  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努力推动中华文化在继承创新中发展,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腾飞高扬精神旗帜、点燃理想火炬、增强发展持久力。

  文化强国,助力“中国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要立足于现实,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发扬实干兴邦精神,以建设强大的文化来推动建设强大的中国。

  着力推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努力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新局面。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把精品意识贯穿于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创作一批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

  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努力建设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完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为抓手,整合文化资源,畅通供给渠道,提高服务效能,推动建立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资源倾斜力度,加强对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文化关怀,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着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努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建设政策支撑、公共服务、投资融资、贸易合作、人才培养五大平台。推进文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等行业融合,提升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快发展动漫、游戏、数字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业态。优化文化产业布局,规范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建设,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着力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抓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加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设,实施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发挥其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城乡面貌、彰显地域魅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在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着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打造“文化中国”新形象。坚持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并举,“走出去”与“请进来”并重,发挥政府和民间两方面作用,统筹中央和地方、国内和国外等多方面力量,构建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加强思想文化的交流对话,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等的了解和认识,促进文化相互借鉴。

  文化强则中国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已经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已经确立,广大文化工作者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辱使命,把握机遇,开拓创新,实干兴文,努力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应有的力量!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