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把论坛做成不散的宴席——第四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侧记

时间:2012年11月27日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赵 忱

 

孙家正为饶宗颐学术馆题字

杨承志、赵化勇、李前宽、费明仪等倾听嘉宾高论

  这一次是第四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11月20日至21日在香港举行,由开幕到闭幕不过两日,但,来自内地及港澳台的艺术家们迅速达成了共识:大家虽分处内地及港澳台,但共同沐浴厚重中华文明的恩泽,肩负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伴随世界对中国日益密切的关注,身为文艺工作者,理应呼吁并身体力行,监护并倡导中国人以更加优雅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文化以更加文明的气象滋养喧嚣不安的世界!作为十八大之后中国文艺界首次盛大的聚会,论坛所达成的共识富有积极向上的引领作用。论坛被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深邃的开幕词引导,先由大会发言向重要领域发展,再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向四面八方延伸,后以圆桌交流的样式汇集到对当下最为迫切的文化问题的探求当中,可谓短促而高效。

  养心是文化最大的功能 

  由中国文联主办的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始创于2009年,旨在通过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艺术家、理论家、评论家们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加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文化交流,积极探索中华文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发展规律和策略,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格局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往届论坛先后于2009年初在海口、2010年底在台湾、2011年在澳门成功举办,分别以“当代中华艺术的多点透视”“青年与中华艺术的未来”“传播与融汇——全球背景下中华艺术的发展与未来”为主题。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文化交融与艺术发展”。论坛由中国文联、香港艺术发展局联合主办,中国文联港澳台办公室、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承办。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王英伟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80多位知名文艺家、学者出席论坛开幕式。论坛开幕式由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杨承志主持。

  孙家正在11月20日上午的开幕式上致辞。“文化如水”是他一贯的主张,早在做文化部部长的时候他就出版过《文化如水》的专著。他在致辞中说,文化看似柔弱,实则坚强。当历史的尘埃落定,许多喧嚣一时的东西都会烟消云散,唯有优秀的文化长留世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创造精神的结晶,也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传承和培育的结果,它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永葆中华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和担当。

  孙家正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激荡,在增进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中,在积极维护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与进步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加强内地与港澳台之间的文化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加强合作,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

  王英伟在致辞中表示,随着内地及港澳台交流和合作渐渐增多,各地的艺术界将不再局限于本土发展,而是通过更多的交流及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进而加强合作,达到融合共赢。

  孙家正的讲话在论坛上下引起高度认同,并主导了论坛的气质。来自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嘉宾与专家在随后的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中,在这样的认同感基础上对文化产业、艺术教育、文化传承、文明素养、中华文化的共通性和地域性等等诸多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丹增、陈永华、郭孟雍、苏树辉、邱欢智、胡抗美在大会上的主题演讲分别是“文化的力量”“文化艺术科目延续教育的重要性”“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看文化交融与艺术发展”“数量与品质:艺术教育的特质”“中国书法艺术的当代思考”“澳门对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比大会发言更热烈的是小组讨论,但遗憾的是,一些闪光的观点由于缺乏有效的串联只好遗失在不同的会议室中,这其实也是所有论坛一贯的遗憾。但是,一个鲜明的意见坚定地在不同会议室间游走:文化可以卖钱,可以养心,但养心才是文化最大的要义。大家都说:这是中华文化所处的最好的时代,但同时也面临尖锐的挑战。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的,是要出精品、出人才,不是搞文化庙会,图一时的热闹和痛快。另一个迫不及待的问题是艺术教育。教育,便涉及教育的方向和方式,虽然海峡两岸与港澳地区情况各异,但专家们一致呼吁:有扎实的传统功底又善于创新的人才,简直匮乏。其次,关于文化交融,无论两岸之间,还是地区之间,还是内地及港澳台与国际之间,就频率而言,大有上升,问题在于无法深入。如何能够深入交融,变呼吁为落实,将落实变为成效,是大家共同的期待。

  饶宗颐成为论坛制高点 

  11月20日的大会开幕式之后,论坛主题发言还在进行当中,孙家正已经在中国文联和中联办有关领导的陪同下赶到了饶宗颐学术馆,看望了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国学家饶宗颐。孙家正紧握饶老先生的双手对他说:您老身体这么康健,是香港之福,也是中华之福。孙家正为饶宗颐颁发了中国文联荣誉委员证书与金质证章,并为饶宗颐学术馆题字。饶宗颐向孙家正赠送了自己的书画集及书法作品。虽已90多岁高龄,但饶宗颐依然每天坚持练习书法,练习瑜伽。说到高兴处,他在凳子上盘起双腿,在空中挥起了手臂。

  当晚,饶宗颐老先生在孙家正主席的陪同下来到沙田凯悦酒店宴会厅——论坛所在地,一个离城区很远、与香港中文大学接壤的地方。凯悦厅顿时沸腾起来,专家、记者、工作人员把饶宗颐团团围住,尽情地表达崇敬与爱戴,同时凑过去抢着与老先生合影,像是能沾上仙气,搭上国学支脉,坐在饶先生身边的孙主席亦是喜从中来,笑意盈盈。被大家的盛情打动,饶老先生竟然主动上了主席台,讲了一番话,收了一份礼,回了一份情。欢迎宴会此后像是被点燃的炮仗,噼噼啪啪地燃放起来。白日里严肃的学术探讨都变成彼此间的热切话语,还有不专业但也不难为情的歌声。论坛主持人、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李前宽更是异常活跃,在台上台下奔走跳跃。才刚刚开幕的论坛,欢乐得像是提前胜利闭了幕,之前意犹未尽的情意被挖深了根,浇足了水,决心天长地久般持续下去。

  论坛闭幕后,与会专家在香港艺术发展局的安排下,参观了饶宗颐文化馆。这里是一座气度不凡的历史建筑,前身是荔枝角医院,建于1921年至1924年间,专门收治精神病、麻风病及各种传染病病人。玛嘉烈医院启用后,荔枝角医院不再收治病人,只是为类似病人提供住处。2009年,由香港文化促进中心出面,以“香港文化传承”为主题,在此展开保育与活化功能。同年,特区政府将此处命名为饶宗颐文化馆,以表示对国学大师的尊崇。漫步其间,海峡两岸的专家心有所动,祈愿如国学般考究的文化可以像风像雨,滋养华人所在的每一个地方,让被美好文化滋养的中国人自信地优雅地在世界各地漫步。

  “共话香港”是一个漂亮圆桌 

  “文化交融与艺术发展”不可能是一次性可以完成的话题,但是到本届,“艺术论坛”已完成完整首轮——海南、台湾、澳门、香港。也许,下一个开始会在北京?还未可知。

  为期两天的论坛起初有点像关禁闭——大家克制在购物天堂购物的念头,专心致志探讨交融与发展,貌似枯燥,其实充实。尤其是临了那个“圆桌”——说是“共话香港”,其实共话了很多。11月21日,“共话香港”圆桌交流环节在央视电视剧频道主管张子扬灵动的主持下,请“电影”饶曙光、“设计”潘鲁生、“戏剧”毛俊辉、“管理”郑新文畅谈了他们与此岸或彼岸第一次交往的情形,那些饶有趣味同时也是耐人寻味的经历与经验,折射出内地及港澳台由较早时候的交往到近些时候的交融的过程——可以说是步步深入的过程,有时候几乎深入到了谁也离不开谁的程度。但是,具备深度的交融尚不具备广泛性。比如,艺术的交流远远比不上娱乐的联姻。事实上,优质艺术与文化的交流才有利于对华语地区大众普遍审美心理的培育。值得欣慰的是,“千里共婵娟——香港与内地艺术交流回顾与展望”是一个浪漫而务实的课题,在这个层面下,有很多可以操作的事情。有美好往事为证:潘鲁生早年意外收到香港展会邀请,郑新文给余隆第一次做歌剧助理指挥的机会,毛俊辉的港版话剧应邀参加“相约北京”,饶曙光与杜琪峰深厚的友谊……长此以往,继续下去,什么都是有可能的。

  除了圆桌,论坛还想了不少加深了解的主意。李前宽去浸会大学讲“电影的品格”,李春青在香港教育学院谈“中国审美趣味的历史”,都是深入浅出的学术努力。论坛结束后,大会还特意安排与会人员赶往跑马地,体验“马照跑”的香港,看首轮10号、二轮5号骏马赢得冠军。

  11月21日,杨承志满怀深情宣布论坛结束,赵化勇一五一十归纳论坛成果,论坛到了闭幕的时候。但论坛没有真的结束,还会一直办下去,一届一届地……然而,如何能把论坛做成不散的宴席——色香味俱佳,应者云集,也需要学问。

  旁观、旁听完论坛,记者不禁畅想:当全球华人心心相印,当华人文艺家携手并进,当高尚的淳朴的精致的中华文化深入华人心底,那,由亿万颗美丽心灵铸就的“中国”将会是多么美,悠久的中国将会多么崭新。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