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基层的文化担子——记十八大代表、四川省富顺县富世镇文化站站长王文华
王文华近影
在四川沱江河下游西岸,有一座山清水秀的小镇子,那里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墓,还有美名天下的富顺豆花。白嫩嫩的豆花,加点调料,美味无比,可是提起家乡的豆花,十八大代表、四川省富顺县富世镇文化站站长王文华却有另外一番壮志:希望以后能多做类似豆花文化节一样的活动,逐渐探索“以文养文”、“以文补文”的发展路子,克服经费不足的困难,让群众真正快乐、高兴、健康、和谐、幸福。
快乐、高兴、健康、和谐、幸福……30年来,这些精神理念都存在于王文华的心中。对己而言,他选择了工作的满足感,而不是世俗人眼中的名利、前程;对他人而言,他给富世镇的乡亲们创造了一个别样的农村文化世界。
点燃乡村文化的“星星之火”
今天的富世镇,已然不是30年前的富世镇。作为一名对基层文化工作有着深切体验的优秀共产党员,王文华感慨颇多。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农村,能看上一场电影比过年都热闹。无论晴天还是下雨,王文华都用扁担挑设备下乡放电影。“现在变化很大,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来,中央、地方各级对文化投入增大,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才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群众自觉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王文华说。
30年来,王文华靠的就是一双腿走“户外”,他走遍镇上的各个角落,奔走于城镇和乡间。从1982年放电影开始,他就像着了魔一样,不知疲惫,克服重重困难,给缺少精神食粮的老乡们送去快乐。从1984年走上共和乡(今富世镇)文化站站长的岗位以来,王文华就反反复复在做着同样的事情:筹资金、添设备、培训骨干、组织队伍……解决文化站无阵地、无设施、经费无保障等困难。就那样,一点点地积累,一点点地徒步,文化的“星星之火”逐渐在富世镇成为闪耀的光环。
“他呀,是一个‘最麻烦’的人。”一位基层干部这样评价王文华;而在基层百姓心中,王文华也被看作是“最有文化的人”。他关心广播设备,关心排练节目需要的大喇叭,关心编舞老师,关心合唱伴奏,关心农家书屋……海棠村村支部书记陈云友说:“文化上的事,他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一叫就到,有时一个月要来六七次呢。”除了努力加强自身文化业务知识的学习之外,王文华能够在本职工作中应对自如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把老百姓的需求变成自己服务的动力。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