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色彩 诗意的舞蹈——观大型舞蹈诗剧《延安记忆》
刚刚荣获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大型舞蹈诗剧《延安记忆》,近日在北京国安剧院又一次与观众见面了。这个诗剧,选取了延安时期的一些历史片段,以舞蹈的形式展现出那个热情蓬勃的时代,告诉人们延安革命老区,曾是一个最具青春活力和红色魅力的地方。而训练有素的武警文工团的青年男女们热情、精干、精彩的表演,也为该剧赢得了青春的活力和诗剧的视觉冲击力。
整个舞蹈诗剧分十多幕,基本上都是青年演员演延安的年轻一代人,只有在第二幕反映一对男女自由恋爱的《三十里铺》里,出现了一个阻挡女儿自由恋爱的母亲,是个老妇人。整部舞蹈剧,充满了剧烈运动的节奏感,集体诗的激情、青春的旋律,腾挪、跳跃、翻跟头、180度的劈腿等等都是在一瞬间迅速、规范地完成的,武警文工团的青年演员们,在文艺表演中也体现了一种军人的风度、军人的素质、军人的活力。
作为革命老区的延安,在人们固有的印象中好像是古老而迟缓的,《延安记忆》改变了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细细想来,延安应该是年轻的,那时,毛泽东等许多中央领导人也才40多岁、30多岁,何况那些新加入的士兵,那些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学生、青年人!同时,正因为延安具有青春的活力,具有思想的先锋性,文学艺术的崭新感,它才能迸发出那么大的魅力,辐射全国,影响全国。
该剧里,有抗大学生,有自由恋爱的军人与延安女青年,有给八路军送羊送猪的拥军青少年,有捧着南泥湾丰收喜悦的青年军民,有牺牲在烧木炭的炭窑里的29岁青年军人张思德,有白发飘飘却依然年轻的白毛女……展示着延安时代的青春和梦幻,展示着三四十年代的人性张力。
在《延安记忆》中,色彩十分丰富,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情感、表现爱憎。剧前、剧尾那舞台背景屏幕上黄河的“黄”、延安黄土高坡的“黄”,表达着祖国母亲的古老与温厚。
第一幕《抗大之歌》,众多穿淡青色军服的士兵的训练队伍中,有一个白衣青年学生练刺刀,以“白”表现学生的纯洁与单纯。在第五幕《拥军小唱》中,狗蛋猫蛋两个延安青少年穿着彩色的陕北汉民族服装,赶着白色的羊、红色的猪,象征着自愿、喜气,给红军、八路军送吃的,心情像过节日似的快乐。它与前面画外音中所唱的“抢了鸡,抢了鸭”的地主形成反比。而在第七幕《看白毛女》中,则更加显出了服装色彩的思想情感,白毛女的白头发、白衣服,和黄世仁派来抓她的穿黑衣服、戴黑纱的人,形成强烈的爱憎判断和对错思想:白色象征着美丽,象征着纯洁无辜;而黑色象征着丑陋和黑暗卑鄙。在最后一幕《东方红了》中,中国解放了,演员有的穿着一身大红长裙,有的穿着金色长裙、斜挎着红鼓,她们手中都拿着鲜红的红扇,与身着淡绿色服装、披着红绸带、挎着红鼓的解放军一起载歌载舞。各种各样飘动、舞蹈的红色,传达出了一种大喜大乐、大团圆的结局。色彩即情感,色彩即思想,在《延安记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