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文化繁荣发展 凸显中国之美

时间:2012年10月17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

图片从上到下依次为:

  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期间,中央芭蕾舞团在墨尔本演出《牡丹亭》。 资料图片

  2012年,云南澄江化石群申报世界遗产成功。 记者 胡洪江摄

  孩子们在湖南长沙“农家书屋”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资料图片

  院线制改革后,周末观众在北京朝阳门附近的一家影城排队买票。麦田摄

  转企改制后的重庆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面向市场,推出作品。海黎摄

  第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数字出版产品出口”展台吸引观众。吴长青摄

  游客正在展示江西“周瑜点将台”九江烟水亭的免费参观票。胡国林摄

  网络文学为出版业注入活力,图为网络文学书籍热销。张勇

  中国之美,美在锦绣山河,更美在灿烂文化。党的十六大以来,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文化进入发展的黄金期,主要文化产品的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成,文化市场繁荣活跃,文化各门类创新不断,呈现出勃勃生机。

  文化强国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也展现在我们面前。

  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既反映了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迫切愿望,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必然选择。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增,随着社会的快步发展,文化建设就成为当前的重任。建设文化强国,对内表现为文化的自信、自觉、自强,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对外表现为加强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全面提高中国当代文化在世界的地位,用更为开放的姿态增进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

  全覆盖

  这是一个极富中国特色的词语,简单的三个字意味着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已经建成了一张覆盖全国城乡的网络,文化的触角延伸到了最偏远的村落。目前,全国99%的行政村拥有农家书屋,83%的乡镇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100%的行政村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00%的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年放映电影近800万场次,观众超过18亿人次,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如今,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已基本解决。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入“全覆盖”时代,长期困扰我国的城乡间巨大的文化差距大幅缩小,对于提升广大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文化立法

  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在今年的两会上,两部文化领域的大法的修改成为关注的焦点。一是《著作权法》。现行法律中的很多条款已不能适应产业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现实需求,急需修订相关内容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二是《文物保护法》。实施多年的《文物保护法》对文物犯罪的处罚力度偏弱,且缺乏必要的强制措施,难以适应文物保护的客观需要。

  据不完全统计,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国家已经制定了有关文化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文化行政规章400余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文化立法,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与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相关的法律也在研究讨论中。

  数字出版

  在信息时代,几乎所有领域、所有行业都面临着数字化改造的艰巨任务。数字化在促使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同时,也给它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困扰与收获。出版业正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一方面是产业规模急剧增大,从2006年的300多亿元一路增长到2011年的1300多亿元,另一方面却是出版业自身从中获益不多,绝大多数收益被渠道运营商拿走了。作为内容提供者的出版业在这个数字化时代里竟然成了弱势。有规模无品牌,有内容缺渠道,成了困扰中国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难题。不过,当年轻用户越来越习惯于从手机、电脑和网络上获取信息、欣赏娱乐时,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无可回避。

  院线制

  2002年6月1日,根据《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全国首批30条电影院线正式成立运营。院线制以作为发行放映终端的影院为依托,由院线公司对其进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打破了此前我国电影发行放映“统购统销”加“层级发行”的模式,使电影发行放映体制从条块分割转向网络连通、从粗放分散转向规模集约,流通方式也从多层次、高成本转为少层次、低成本,为城市影院投资和建设带来了动力,也成为拉动各种资本涌入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引擎。

  以院线制改革为契机,中国电影市场规模扩大的速度之快已经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奇迹,而院线制改革引发的电影产业各环节的连锁反应,则使中国电影产业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巨大飞跃。

  免费开放

  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要求除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实行免费开放。中央财政将为博物馆免费开放设立专项资金。目前全国有1804个公共博物馆实现了免费开放,参观人次超过了5亿。

  在此基础上,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截至2011年底,全国15个省级美术馆已经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2952个公共图书馆、3285个文化馆、3413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今年年底之前,全国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的各级国有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将实行全部免费开放。免费开放已经成为国家文化惠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企改制

  从某意义上说,“转企改制”是决定中国文化命运的一次伟大变革。无数文化单位因这场变革而脱胎换骨、焕发生机。从靠吃财政饭的事业单位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从面向上级到面向市场,这不仅仅意味着单位性质和组织形式的变化,更意味着发展方式、发展理念的变化。在中国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之后,由行政配置文化资源的传统也必须随之转变,市场应该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转企改制”正是对这一时代潮流的回应。2003年起,570多家出版社、1600余家非时政类报刊、2100多家文艺院团陆续完成转企改制任务。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转企改制突破了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极大地解放了文化生产力。合格市场主体的激增使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大幅提高,文化产品极大丰富。目前,仅就规模而言,我国是世界第一出版大国、世界第一电视剧大国、世界第一广播大国、世界第一动漫大国,是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

  转企改制使文化企业焕发出无限活力,一些优秀企业迅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做大做强,并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兴战略投资者。文化企业成为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宠儿,上市成为新的潮流。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发布,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这标志着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全民广泛参与的事业。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080处。从2007年4月开始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经过5年的细致调查和数据汇总,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2012年,内蒙古元上都遗址、云南澄江帽天山化石群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总量达到42个,位居世界第三。

  国务院共批准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219项,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也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8566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基本建立,命名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通过,这是继《文物保护法》之后又一部重要的法律。

  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在最近十年迅速发展,已经由网络写手们的自娱自乐发展为当前一股不容忽视的文学力量。一部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题材、内容和风格上的边界日益消弭,逐渐被传统文学界所接纳,并进而改变着人们对传统文学的理解和定义;另一部分网络文学则带有明显的网络特征,游戏性、反讽性、互动性、娱乐性异常鲜明,为其向网络游戏等新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各种题材和形式的网络文学作品如今都成为出版市场上的重要内容资源,为中国出版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以网络文学的繁荣为契机形成的网上付费阅读模式和无线移动终端相关服务形式,开辟了新的产业形态,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是,创作者的低门槛,创作速度的快节奏,使得网络文学作品质量难以保证,已经导致网络文学用户规模有所下降,进而影响网络文学未来的发展前景。

  当前,建立规范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新话题。

  微文化

  微文化是指由微博这一网络平台的产生和普及而衍生出来的注重向个体和微观发展的文化现象。碎片化的信息能完成对某个事件的完整报道和传播,大大降低了普通民众参与信息传播的门槛。随着全民微博时代的到来,一系列以“微”著称的文化消费形式应运而生——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对话不超过140字的微访谈、时间不超过300秒的微电影……随后,“微”文化现象迅速蔓延,微出版、微营销、微整容、微支付等,几乎能想到的行为都可以用“微”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日渐渗透的微文化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微文化改变了被动接受传统文化的状态,提升了自我存在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文化的进化与发展注入活力。同时,微文化使得完整的知识体系、系统的逻辑思维难以形成,也引发了人们的反思和忧虑。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