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戏拨动观众心弦——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
演出中的尚长荣。中国艺术报 彭宽 摄
他自幼受家庭艺术熏陶,五岁登台演出,扎实地继承了京剧花脸艺术“唱、念、做、打”的各项技艺,深得“发于内而形于外”表演精髓。他嗓音宏亮、宽厚,融“架子”、“铜锤”于一体,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他艺术视野开阔,不囿于门户之见,在表演艺术上博众家之长。他掌握传统技艺又不为传统技艺束缚,而是凭借其艺术感悟力,立意高远地追求“性格化”的表演艺术。他就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首位梅花大奖获得者尚长荣。他以自己创造性的艺术劳动、丰厚的艺术实践和丰硕的成果,为继承和弘扬京剧艺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尚长荣的代表剧目众多。面对进入新世纪的京剧,他一方面加快挖掘恢复排演传统戏曲中停演多年的传统优秀剧目,主动地走向历史、走向传统,努力让观众通过停演多年又重现舞台的优秀戏曲,了解中国戏曲艺术博大深广的全貌。另一方面他又努力排演新戏。他在主演的“尚长荣三部曲”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中,探索人性、激活传统,积极为传统艺术寻找新文化支撑。
在作品《曹操与杨修》中,为了塑造全新的曹操形象,尚长荣和所有剧组人员经过反复研究,从人物脸谱画法到服装、内心情感表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特别是在表演技巧上,尚长荣的“铜锤架子两门抱”,让人物形神兼备,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为了表现出“诗人曹操”的神韵,尚长荣特意在念白上下了很多功夫,不仅认真借鉴刁光覃、朱琳当年在话剧《蔡文姬》中的台词录音,而且大胆采用湖广音、四声去念的方案,使得念白既有京味儿又韵律十足,当舞台之上的曹操《蒿里行》一起时,台下叫好声一片。在作品《廉吏于成龙》中,他抓住“廉”这一灵魂主线,充分发挥自己唱、念、做、表方面的优势,一切服从于人物,突破行当和程式,设计出不少新的动作、唱腔,多侧面地展示出于成龙日常生活中的诙谐、亲切、风趣、平易、朴实无华,关键时刻却敢于只身犯险,执著坚定、不屈不挠的性格,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清官形象,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尚长荣嗜书好读,深谙“内功”与“外功”的融会贯通。他的表演常将传统的表演程式技巧与人物的心境相契合,达到性格化的状态。他在《一个演员的思索》一文中说:“如果把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作为‘内功’的话,那么使这一形象展示于舞台的一切手段就是‘外功’。‘内功’的获得,主要还是遵循了前辈艺术家的传统,对于每出戏、每一个极细微的动作都能说出个‘为什么’,也就是寻找人物的心理依据。同时,以最灵活的方式,力求准确地拨动观众的心弦。”他认为“发于内、形于外”这种对人物的体认方式,在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中是固有的。
尚长荣用心刻画每一个戏剧人物形象,因为他坚信艺术具有心灵净化的作用。演京剧《廉吏于成龙》时,他在夜间背诵《廉吏于成龙》的台词,眼泪常常不由自主地流出来,为中国古代有如此情操的中国人感到自豪。尚长荣说,“我觉得唱戏不仅给观众艺术享受,给观众一种启迪,也是给自身的一种教育。党和人民把继承、弘扬、推动和发展传统艺术的重担交给我们,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重托呢?我觉得还是自重、自强、自爱,还有一个自律。”
多年来,尚长荣始终坚持艺术为人民。自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成立之日起,当时已65岁的尚长荣就积极参加了下基层的第一场演出。之后7年来,他的足迹随梅花奖艺术团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冰天雪地,他从不言累。他为京剧的传承身体力行,不仅开门收徒,还担任着上海戏剧学院和宁波大学的客座教授,他常常利用业余时间争分夺秒向学生面授知识。他认为,拥有青年才拥有戏剧的未来,京剧属于青年人。尚长荣今年已72岁,却依旧为了中国的戏剧艺术奔波于演出、研讨和讲学的路途中。2011年,他被国际剧协授予“世界戏剧大使”荣誉称号。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