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上海剧作”崛起荧屏 “海派创意”夺人眼球

时间:2012年08月01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近两年来,上海电视剧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和2011年共有12部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八套黄金档播出;2012年更是呈现出“井喷”的态势,仅上半年就有10部电视剧登陆央视。日前,由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主办,上海市文联、上海市作协、《解放日报》《文汇报》协办的2011—2012上海优秀电视剧创作研讨会在沪举行。来自京沪两地的著名评论家、专家学者、媒体和业界人士共七十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就近两年来上海主导出品的优秀电视剧,如《开天辟地》《幸福密码》《悬崖》《誓言今生》《儿女情更长》《风和日丽》《焦裕禄》等进行了研讨。与会专家探讨总结了沪产优秀电视剧的创作理念和成功经验,并对未来上海电视剧创作的发展给出了建议。

  [记者手记]

重新定位和定义文化海派的意义——上海近年来电视剧创作观察思考

中国艺术报记者 向云驹

  一度辉煌又一度沉寂的上海电视剧创作,近年来终于再次崛起,从2010年到2012年,仅两年间,就有12部大型电视连续剧冲上中央电视台一套、八套黄金档。今年尤为突出,仅上半年就有10部大型电视剧作品登陆央视。《开天辟地》《幸福密码》《悬崖》《誓言今生》《儿女情更长》《风和日丽》《焦裕禄》《浮沉》等等,每一部都引发全国性全民性收视狂潮。这些优秀电视文艺作品打印着“上海制造”的标签进入大众视野,使人惊呼“井喷”。

  海风劲吹之际,文艺的新海派现象再度引发思考。

  曾记得,观看电视连续剧《开天辟地》时的那份激情与感动。那种史诗品格、气质、胸怀深深打动心扉,使人激动、振奋;那种对史料的充分占有和挖掘,那种对历史观的突破和重建,让人重温历史,又多有新知和启迪;那种鲜活、新颖、生动的艺术感染,比之教科书更入脑入心。上海这一大批作品都非常优秀,称得上佳作精品。

  恐怕平时我们不太在意,这些作品来自何方,但一把它们集中起来,“上海制作”十分醒目:上海的题材、上海的市井人情、上海的历史舞台、上海的今昔变化,甚至上海的种种细节。

  这些“上海制作”集合起来,无意间也重塑再建了“海派”新文艺。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和定位海派的意义。

  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上海就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地方,它的繁华气息,它的神秘神奇的气象,令人神往。近代以来,海派文化崛起与形成,在中国文化文艺史上独树一帜。海派风格的上海文化是历史中自然而然、无形无意中形成和发展的,它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吴越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等等相比,海派文化是最近一百多年的文化新潮,夹带着浓郁的现代风格和气质,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历史所罕见。

  它的当代意义正在被重新书写与展开。

  海派是当代上海文化与生俱来的胎记,它是一个历史的开启,它不能也不应被蜕去。当全球化、一体化、现代化汹涌而来并且上海正在其中首当其冲之时,当中国的各种各样的城市文化盲目趋同,在同质化中走向千城一面时,我们需要文化流派,需要地域文化特质,需要文化多样性,需要文化差异化互补,这不仅是文化的坚守、抵抗、坚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基本选择。一座城市,一片地域,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必然包含着鲜明的城市气质、地域特色、民族精神,也必然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沉积与发展,良莠并存、泥沙俱下在所难免,唯此才需要文化的引领、文化的批判与继承、文化的去芜存精,但这一切都不是去除文化个性的理由。相反,它更加需要改革与创新,需要更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前人创造和遗留的非自觉的海派文化,也需要今人的自觉的海派文化。这必然是一个艰难的文化自觉的过程,但站在今天时代高度的崭新的海派文化,应该是中国的海派,它有中国的高度,有世界的眼光。它海纳百川,得风气之先;它以一域而观全局,以一城之小而收世界之大。过去如此,今后亦如是。惜乎被某种解读的误导,许多上海文化人竟不以海派为荣,反以海派为耻,羞于此名。上海的专家学者、理论界、思想界、知识界、文化界、文艺界,其实有很多人在思考研究海派的性格、思想、文化基础、利弊得失、发展出路,很需要把这些思想资源加以整合,科学解读,形成引导,达成共识,重建自觉。

  电视是当代传播传媒中最强势的媒体,电视剧是当前文艺样式中最具影响力、最有受众的文艺形式。自从电视和电视剧出现和普及以来,它就一直在高速而迅猛的发展,一路扶摇直上,持续不衰。中国的电视剧观众动辄以亿计、以十几亿计,让任何一种文艺样式都不能望其项背。我们的宣传部门、文化部门、文艺部门把工作的重心重点放在电视剧创作上来,是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一个必须的选择和极佳的选择。我们的文艺创作应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化发展由人民群众共享,电视剧就是此中最佳的载体和形式。

  上海近两年来集合各种资源和优势,在电视剧制作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上海的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是有这样一种弄潮时代的传统的。早在现代印刷技术引进中国时,上海的图书出版、新闻报刊、文学创作就在中国鼎盛一时;电影初兴,上海也是中国电影的繁华之都。当此电视剧风起云涌时,上海应当把巨大的文化优势,比如剧本创作优势、表演人才优势、文化资源优势、理论评论优势、资金金融优势、影视制作优势、电视频道优势、体制机制优势等等,整合集合,转向电视剧创作制作。目前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强力推进下,这种转向出现极好的势头。这是上海的地方优势,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电视剧的强势发展,也引得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国际竞争姑且不说,单看国内各地或电视剧市场,就十分热闹。电视剧的观众又有着空前的观剧的民主和自由,看谁不看谁,完全在观众自己。所以,内容为王也是硬道理。没有过硬的、出奇制胜的作品,也就不可能赢得观众。上海的优势在于,它不是像某些地方,只有一个方面强大,比如只有剧作家,或只有一些名演员,名导演,或只有个别创作团队,等等。上海从历史上就形成了人才集聚优势,而且在电视剧创作所需要的各个方面都有一流的队伍、一流的水平。海派文化有一个传统,就是始终站在很高的高度呈现中国历史。上海创作,既有市民性、市场性、地方性、都市性,也有时代性、开放性、国际性、独创性。

  文学艺术代有增替,各领风骚。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曲小说,直至今天的电影电视剧。一种文艺样式也各有风采,呈一时之盛。比如电视剧,历史事件、战争风云、家庭悲欢、职场争胜,可谓百花齐放,此起彼伏。在这两种文化浪潮合流的今天,上海的电视剧创作再一次振衰起颓、强势回归。上海的文化是值得做大做强的,并且应该以电视剧的形式呈现出来。如此,上海的整体文化形象必将获得一个全新的面貌。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