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河南:“走转改”让文艺工作者“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

时间:2012年07月06日来源:新华网作者:李亚楠、白阳

  新华网郑州7月5日电(记者李亚楠、白阳)今年5月,周口市“周末一元剧场”来到西华县艾岗乡半截楼村送戏下乡。演出反响热烈,演员们一再加演,演出结束后,村民们围着演出车久久不肯离去。一位大娘流着泪对周口市豫剧团团长肖秀莲说:“闺女,俺这里偏,看个戏不容易,恁累了吧,上俺家喝口水去!”肖秀莲感叹道:“演员不图啥,只要老百姓喜欢,就是累死我们也心甘!”

  自“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河南省涌现出一大批像“周末一元剧场”这样的公益文化品牌。在三门峡市,群众自发组织的红歌比赛、文艺演出、戏曲晚会、体育竞赛、书画图片展等13000场次,参与群众500万人次;在鹤壁市,文化轻骑队仅今年上半年就组织下乡演出40余场,受众达10余万人次;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承担了数百场“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覆盖全省数百个乡镇;省文联多次组织知名画家志愿者指导农民画创作,足迹遍及民权王公庄老虎画村、洛阳平乐牡丹画村、漯河舞阳农民画村等地。

  据介绍,河南省文艺界在“走转改”的实践中摸索出了坚持以正确理念引导“走转改”,以创新载体推动“走转改”,以出精品、出人才、出品牌提升“走转改”,以群众评判检验“走转改”,以长效机制深化“走转改”的“五坚持”经验,推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最高标准,实现文化为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目的。

  在“五坚持”的思想指导下,河南省将“走转改”与文化惠民工程相结合,注重不同阶层群众的需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心声需求转化成作家、艺术家的自觉行动,将“走转改”活动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

  “欢乐中原”是享誉河南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在活动中,河南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活动等,利用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舞台车等送文化到基层、送展览到基层,让基层群众不出家门就能有戏听,有电影看。

  河南小皇后豫剧团19年前还是个籍籍无名的民营剧团,如今拍摄的戏曲故事片上了央视电影频道。谈到其中的秘诀,团长王红丽深有感触地说:“尽管农村演出戏价不如城市高,但广大农民喜欢看戏,这也是剧团生存的根本。因此下基层对于我们来说,既是责任,也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走转改”不仅要给基层文化建设“输血”,更要让它“造血”。按照省委要求,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都建立了一个基层联系点,每年安排一定时间深入基层指导调研。登封市在市内五区挑选了355个文艺基础条件较好的社区,和从专业文化团体选出的350多个文艺工作者结成帮扶对子,同时配备了700多名文艺志愿者辅助工作,定期到基层乡村和社区开展文化普及和表演活动,形成了专业带业余、以点带面的良好格局。

  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庚香表示,文艺界“走转改”活动,重点是在摸透基层情况上下功夫,在为民惠民上做文章。为此,河南省委专门成立了“走转改”活动领导小组,建立了基层联系点、蹲点制度,将“走转改”活动的开展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让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成为一项文化长效机制开展下去。

  据了解,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河南省设立了每年500万元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以及县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每年20万元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年5万元的日常活动经费。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在“走转改”活动中大大增强。

  李庚香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开展文艺界“走转改”活动,坚持服务大局、深深扎根实践、密切联系群众,是本色所在、职责所在,也是优势所在。今年恰逢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河南省委宣传部以“走转改”为契机,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各行各业采风,把握时代脉搏,产生了一大批群众反响强烈的精品力作。

  著名作家李佩甫深入农村研究农民问题,写出了“平原三部曲”《生命册》《城的灯》《羊的门》;作家刘正义和水兵深入移民迁安工作一线采风,写出了被誉为“南水北调丹江大移民英雄碑”的长篇报告文学《碧水壮歌》;作家焦述先后到济源市挂职任副市长,到房地产公司任副总经理,到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任副巡视员,写出了《市长笔记》和《房子、房子》等现实主义作品。

  “艺术家应该担负起引领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使命。”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动情地说,“人民群众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到基层去,才能创作出‘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的文艺精品。”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