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 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2年5月23日)
李长春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中央对这次座谈会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明《讲话》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高度赞扬70年来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作出的重要贡献,对新形势下进一步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必将鼓舞和鞭策广大文艺工作者沿着《讲话》指引的正确方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70年前,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了由文艺工作者和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系统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基本经验,鲜明地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从根本上回答了革命文艺的方向、道路等重大原则问题。《讲话》第一次科学、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文艺主张和文艺思想,深刻论述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歌颂与暴露、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文艺创作等重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理论观点,确定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篇彪炳史册的光辉文献。《讲话》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的重要里程碑,也对整个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和胜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指导作用;不仅将我国革命文艺运动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也为我们今天探索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南。此时此刻,我们回顾70年峥嵘岁月,重温毛泽东同志的《讲话》精神,联系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讲话》闪耀着永恒的思想光芒和跨越时空的不朽力量。
70年来,在《讲话》精神指引下,我们党始终把文艺事业摆在重要位置,高度重视、精心领导,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战略思想,作出新的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文学艺术作为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斗争中团结人民、战胜敌人的强大武器,作为鼓舞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家园的冲锋号角,激励和引导广大进步作家艺术家踊跃投身革命和建设的时代洪流,催生出一大批感人肺腑、影响深远的优秀文艺作品,开启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崭新纪元。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推动文化领域的拨乱反正,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指明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正确道路,强调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文艺要为培育“四有”新人作出贡献,文艺工作者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文艺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作家艺术家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创作出更多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伟大人民的优秀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满腔热情地讴歌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旋律,社会主义文艺园地百花竞放、繁花似锦。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征程中,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把握时代前进脉搏,顺应历史发展要求,把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把文艺创造寓于时代的进步之中,满腔热情地讴歌时代主旋律,社会主义文艺充分发挥了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呈现出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的生动局面。70年来,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感召下,与时代同进步、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心连心,自觉投身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出反映时代呼声、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德艺双馨、深受人民喜爱的文艺家,谱写了我国文化发展的辉煌篇章,为激励亿万人民投身民族解放、国家富强、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7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继承和丰富《讲话》精神,不断探索和创新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与实践,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经验,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一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四是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五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创新,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六是必须坚持尊重规律、团结和谐,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形成有利于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的良好局面。这些宝贵经验,体现了《讲话》发表以来我们党领导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文艺工作的成功探索,反映了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本质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遵循,我们要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70年前,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讲话》犹如精神灯塔,指引革命文艺健康发展,使之成为推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力量;70年后,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纪念《讲话》,就是要引领文艺事业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讴歌人民、昭示光明、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的重要作用。回顾在《讲话》精神指引下中国文艺70年的辉煌历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我们对社会主义文艺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去年,我们党胜利召开了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鲜明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样的路、朝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这次全会,是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标志,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性阶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有益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中华儿女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凝聚全社会智慧力量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贯穿了《讲话》中蕴涵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与《讲话》精神在思想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等方面一脉相承,又紧密结合发展了的实际与时俱进,体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广大文化工作者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清肩负的崇高责任和神圣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更加积极地响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号召,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拓奋进,不断开创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文化发展方向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切革命者都应该学习的科学,文艺工作者不能是例外”,强调要“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并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才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社会主义文化才不断从繁荣走向新的繁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我国社会思潮更加多元多样,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引领思潮,才能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才能使我们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始终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根本的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落实到文艺创作、文艺活动、文艺评论等各个方面。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解决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充分发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巨大作用。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学习实践活动,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文艺创作,正确反映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正确反映近代中国革命史,正确反映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激发人们爱党爱国的热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根据时代变化的新要求,研究回答新时期文艺创作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体系和美学体系,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评价体系,使文艺发展建立在深厚理论基础之上。要紧密联系文艺创作实践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评论,关注热点焦点问题,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形成有利于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的良好氛围。要积极探索用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思潮的有效途径,深入研究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思想活动的差异性,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中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在事关方向、原则的重大问题上,旗帜鲜明地表达党的文艺立场、文艺方针,理直气壮地批评不良倾向和错误观点,努力在多样化文化思潮中立主导、谋共识,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讲话》在中国革命形势最为严酷的时刻呼唤革命文艺承担起“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对文艺工作发挥团结凝聚亿万中国人民的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使文艺“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推动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文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文艺作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必须自觉体现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赋予精神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和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激发亿万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文化支撑。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使命,自觉把正确的价值追求同崇高的艺术追求统一起来,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进行艺术创造。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化发展史,任何文化都是其精神价值与承载这些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之间的有机统一。精神价值是文化的“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是文化的“体”,决定着文化精神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每一次文化的繁荣发展,都是文化“魂”与“体”完美结合的结果。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文化建设“魂”与“体”的辩证关系,努力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们情感世界的契合点,通过生动感人的形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丰富多样的题材、鲜明生动的形象、个性化的艺术创新和有效的传播形式来培育和弘扬正确的价值导向,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得到陶冶、受到启迪,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紧扣党和国家工作主线,推出更多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生动展示中国人民奋发有为精神风貌和宏伟业绩的文艺作品,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影响更加广泛的文化活动,唱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最强音。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文艺作品的突出主题,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优秀传统,深刻反映当代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文艺创作,倡导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民,在全社会形成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风尚。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强调“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这是毛泽东同志从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文艺为什么人服务”这个根本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境界,不仅对我国文艺事业发展而且对整个文化建设都具有重大指导作用,是《讲话》这座精神灯塔中最耀眼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方向和最终目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一切伟大的文化工作者无不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一切伟大的精神文化产品无不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当文化工作者的心与人民的心紧紧贴在一起的时候,文化产品就会拥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就会拥有传之久远的生命力。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道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追求有着高度的内在一致性,那就是文化源于人民、文化为了人民、文化属于人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牢记文化建设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自觉走与人民结合的道路,站稳群众立场,培养群众感情,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继承发扬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光荣传统,更加自觉主动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人民成为文艺作品的主角,忠实生动地记录普通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浓墨重彩地歌颂各行各业劳动者可歌可泣的事迹,满怀热忱地反映他们的精神世界。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投身“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心全意、真心实意地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关心人民命运,体察人民愿望,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挖掘素材,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提炼主题,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中汲取灵感,把握生活的主流,展示社会的积极面,展现人生的美好前景,让人们在文艺作品中看到光明、看到进步、看到希望。要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把发展先进文化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创作生产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多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艺活动,把更多优秀作品投向基层,把更多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开辟渠道、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挖掘基层的文化资源,支持群众自办文化,激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
《讲话》深刻地指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解决了,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服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坚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科学发展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鲜明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鲜明主题。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只有通过科学发展,文化建设才能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空间,实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要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文化的科学发展之路,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激活文化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文化发展后劲,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努力把握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文化建设规律,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强化机遇意识、发展意识,紧紧抓住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解决好影响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文化项目,深入实施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目标,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抓手、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文化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坚持统筹兼顾,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力争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把提高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实施精品战略,充分发挥“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等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要处理好繁荣与管理的关系,在促进繁荣的过程中改进和创新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为繁荣文化提供健康有序的制度环境。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要突出以文化人的功能,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
《讲话》深刻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毛泽东同志还反复强调,革命文艺事业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勇于创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的根本保证。这些年文化领域取得的一切进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改革创新,最鲜明的标志也是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通过改革创新,建立起有利于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积极作用的体制机制,才能充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单位和文艺工作者遵循艺术规律,焕发创造活力,更好地贴近群众、贴近市场,丰富文化产品服务,繁荣城乡文化市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切实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可以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继承和弘扬文艺为人民服务这一《讲话》核心思想的本质要求,与《讲话》精神一脉相承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我们要紧紧围绕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由人民评判、为人民共享这一根本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贴近群众、贴近市场的体制机制,切实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劳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改革,完善服务方式、改进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能力。要进一步创新有利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基础上,把改革改组改造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加快培育一批富有活力、实力和竞争力的合格市场主体,催生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进一步创新文化产品的评价体系,坚持把遵循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满意作为评价作品的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催生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精神文化产品。要进一步创新有利于推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服务群众、面向市场的体制机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引导和鼓励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各展所长、建功立业。要大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浓厚氛围,保护创新热情,完善创新机制,鼓励原创,使一切创新的观念得到尊重,一切创新的举措得到支持,不断把文化创新的丰硕成果奉献给人民群众。
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讲话》指出,“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同时“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审美特征,积淀着深厚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也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开放的道路,我们要立足中华文化的深厚沃土,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和谐共存、互鉴发展。
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担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崇高使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新要求,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新的活力,使古老的中华文明之树开出新的时代之花,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坚持辩证取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提高转化再造能力,吸收借鉴一切国外文化有益成果,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要积极推动双边、多边文化往来,促进文化相互借鉴,使文化成为加深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的精神纽带。要推动国际文化产品贸易交易和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发挥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在推动文化走出去中经常性、持久性的优势和作用,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要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发挥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文化非营利机构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支持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要遵循国际文化交流规律,适应国际文化市场需求,改进对外文化传播方式方法,加快建设现代传播体系,既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内涵、体现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和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又符合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审美特点和接受习惯,努力做到“中国内涵、国际表达”,充分展示中国人民改革创新、和平发展、文明进步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提升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推动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政治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文化建设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上来,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深入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关键在人才。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各领域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加强文艺院校建设,努力培养更多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要关心爱护文艺工作者,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生活上真诚关怀,努力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团结鼓劲、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引导作家艺术家努力践行文艺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守《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珍惜时代提供的舞台,珍重社会给予的关爱,严肃对待作品的社会效果,热心公益、弘扬正气,以德艺双馨的公众形象,争作恪守职业道德的表率,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毛泽东同志的这个预言已经变成现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在迎来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弘扬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肩负起庄严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