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文艺界座谈“走转改”
“你把观众当亲人,观众就把你当亲人!”“只有坚持探索和实践,把生活中真实的感受与感动转化成艺术作品,才能成就真正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好作品。”近日,首都文艺界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座谈会在京召开,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鲁炜与李金斗、尤小刚、王洪玲、杜镇杰、李小可、彭三源、曾哲等首都文艺工作者代表以及部分观众代表畅谈文艺“走转改”活动中的收获与感动。
“走基层”更是与群众心灵上的贴近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活动,不仅是促进文艺工作者为基层群众服务的善举,也是文艺工作者获取创作动力的途径。”北京画院画家李小可对于开展“走转改”活动有着深刻感触,他认为只有深入基层、走进自然、触摸时代,才能在感动中抓住最鲜活的素材,才能发现新的审美领域与表现空间。作为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儿子,李小可也一直秉承着父亲提出的艺术家要“精读大自然与传统这两本书”的创作传统,自1988年起,为寻找新的绘画语言和感受,他29次进入藏地采风体验,“这些深入基层的所见所闻,和当地人民目光里透出的坚定、刚毅和乐观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而画家的‘走’,不仅是脚步上的涉足,更是心灵上的贴近。”“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北京曲协组织了40场首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和一系列下乡慰问演出和优秀曲艺作品巡演活动,观众达到上万人次。谈及感触,北京曲协主席、著名曲艺家李金斗表示,“走转改”活动的开展,不仅让演员们得到了锻炼,在与基层群众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的文化需求,拉近了演员和群众的距离,还利用曲艺“文艺轻骑兵”的特点把党的关怀、把艺术工作者的爱心送到基层。
“一次次热烈而朴实的情感表达,让我们深切体悟到,文艺工作者必须依靠广大基层群众、赢得广大基层群众。”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王洪玲认为,国有文艺院团应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北京精神的主阵地,这样的演员和院团才是有责任感的、受欢迎的。北京京剧院演员杜镇杰表示,通过“走转改”活动他收获很多。“面对精神与物质、艺术与价格等现实考量,一些演员产生了困扰。而我通过参加活动更加明确了要继承前辈大师精神,自觉坚持德艺双馨,用人格力量赢得观众赞誉,艺术家有责任让国粹艺术之花在人民心中盛开。”杜镇杰说。
再高明的艺术家,也高明不过生活本身
“再高明的编剧和艺术家,也高明不过生活本身。与生活越近,介入越深,细节越真实,与老百姓的共鸣就会越多,收视率也会越高。”著名编剧兼制片人彭三源认为只有深入生活进行采访,才能保证影视剧的细节真实。他表示,深入生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所有得来的素材、细节包括故事、人物都是第一手的。“第一手意味着新鲜、不跟风,意味着你转述给观众的也是第一手的,这当然会吸引他们,因为他们永远喜欢看没有看过的故事。”对此,作家曾哲深有同感。他说,走进基层、走入生活,对于任何一个创作者,都远远没有结束,也许这辈子也结束不了。谁也不乏想象,但缺了“走”,一切艺术创作,都将是空泛苍白的。“走进基层,走入生活”的核儿不能丢。著名导演尤小刚认为,为什么而创作、怎么创作、创作什么依然是困扰着很多人的核心问题,“走转改”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实践要求。只有解决好它们,才能真正以正确的价值观来完成我们的文化创意活动。因此,“走转改”不应只是一时之举,而是应当成为我们的职业操守和行业共识。尤小刚表示,一部真正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和历史精神的好作品,必须经过了解生活、了解历史、掌握素材、消化素材、创意结构、逐步深入的过程才可能有新的角度、新的认识、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靠一窝蜂、一蹴而就是不可能成就精品力作的。
鲁炜表示,艺术家们俯下身子扎实投入“走转改”,从群众和生活中汲取宝贵营养,发现了鲜活的故事,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得到了深刻的感悟,培养了善良的情感。他希望首都文艺界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实际深入生活,与人民群众手拉手、面对面、心贴心,以清新之风掀起首都文艺界“走转改”的新高潮。希望艺术家们既要登上灯火辉煌的大舞台,也要走上贴近群众的小舞台,用精品艺术占领市场。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