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象杂言]没文化的翻译很可怕
没文化的翻译很可怕
——由一本为中餐饭菜“正名”的书籍面世说起
近日,北京市外事办和市民讲外语办公室联合出版的《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在坊间引发热烈争议。有表示官方对菜名翻译加以规范很必要;有认为民间译法很欢乐很直白,官方译法太正统,有些翻译太晦涩难懂;还有直言中国菜根本不需要英文来衬托它的文化,等等。笔者以为,当下国内很多餐馆千奇百怪的英文菜单,不仅外国人看不懂,连熟悉中式英语的国内英语老师也难辨其意,从这个角度来说,出版一本为中餐饭菜“正名”的书籍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试想,当国外食客看到麻婆豆腐:Bean 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麻脸的女人做的豆腐);四喜丸子:Four glad meatballs(4个高兴的肉团);红烧狮子头:Red burned lion head(烧红了的狮子头);蚂蚁上树:A pile of climbing the tree (一堆在爬树的蚂蚁);夫妻肺片: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s(丈夫和妻子肺的切片)这些让人忍俊不禁、毫无文化可言的中餐英语菜名后,即便对这些菜肴再有兴趣,恐怕也会顿失胃口。
说起中国菜名,其中不仅包含了原材料的信息,还糅合了很多文化、历史事件、人名等,可说是中华悠久饮食文化的浓缩,所以中国菜名翻译必然离不开浓郁的传统文化。翻译菜名虽然无法与译诗歌散文的难度相比,但要把菜名文字凝练、精确的特征、丰富的文化内涵及鲜明的地域特色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同样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外语基础和相对深厚的翻译功底。此外,中国菜名除了包含多种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外,还具有很强烈的文化特性,如“金玉满堂”这道菜,实际上就是虾仁蛋汤,倘若简单直译,必然造成信息不畅。
文化翻译学派核心人物苏珊·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该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上。的确,只有以文化为单位,才可能在翻译过程中使源语文化在目标语文化里发挥跟在源语文化里一样的功能。如果只注重字面意义而不分析其深层含义,特别是其文化内涵,那么就可能导致文化的缺失,也就无法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可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缺乏文化内涵的误译和乱译。
前段时间,网上出现了一篇名为《武侠人物英文名》的帖子,其中对武侠名著中人物的英文翻译不可谓不雷人,如“李莫愁”译成Don’t worry lee(不要担心李)、“任我行”译成Let me go(让我走)、“乔峰”译成Look crazy(瞧疯)、“令狐冲”译成Make the fox rush(让狐狸冲)……随后更有网友跟帖,将武侠世界发生的雷事发展至热门古装剧和中国古典名著中,《还珠格格》《三国演义》等均成为恶搞对象。其中以《还珠格格》中的容嬷嬷(Let me touch touch,让我摸摸)的翻译最为“惊艳”。咋一看,这样的翻译的确颇具“笑果”,但如果毫无顾忌地以这种无视专有名词、语法等诸多限制的翻译来恶搞传统文学名著的话,势必会有损古典名著的文学价值。
如今很多城市和旅游景区为了给来此旅游的外国朋友提供便利,将路牌、交通指示牌、景点标识和公示语都变成了双语,然而,在这些双语标识的英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既有用词不当和拼写错误的,也有语法错误和语用错误的。比如,湖南某景点有一块指示牌,汉语明明写着“停车场”,而下面的英语却是“car park”,懂得一点英语的人都知道,“park”是“公园”的意思,“car park”成了“汽车公园”;更可笑的是,广东某景点本想将“停车场”译为“car parking”,结果“parkin”一词少了一个字母“g”。由于“parkin”是“燕麦饼”的意思,如此一译,“停车场”就成了“汽车燕麦饼”。这样的案例还可以举出很多,不过究其共性,除了对待翻译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外,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粗鄙化的体现。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力的日益强盛,对外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作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的使者,中国翻译工作者不但要充分认识到对外尽可能准确译介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更要深刻领会到,一个好的翻译,说到底,最后翻译的不是语言,而是文化。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