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对外文化交流 “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如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助力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热烈讨论。
“走出去”传递中国精神
“‘走出去’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文化、认识当今中国的重要方式。”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耿其昌看来,建设文化强国,开展文化“走出去”,就是要向国外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展现现代中国的形象。他认为,文化强国战略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及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竞争的态度。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乐团管弦乐队琵琶首席吴玉霞说,近年来,各种艺术作品和文化产品通过不同渠道、载体走向国际,使“中国在世界面前变得不那么遥远”已不是一句空话。
相关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出口文化产品1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2%,创出新高。代表委员们表示,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正在加大,“中国风”在逐步为国外所接受。“国外很多设计大师从东方元素中吸取了太多灵感。我们很多艺术形式已具备让世界接受的潜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维亚认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说,最具民族特色的作品最有生命力。文化软实力不是形式和手段,不是3D等技术,关键在于核心内容,也就是要真正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表现中国人形象、中国人精神、中国人情感的作品。
“不仅是文化作品‘走出去’,作品中反映的中国精神和中国人的精神也要‘走出去’。”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剧协副主席侯露表示,因为很多外国人对中国还不是很了解,因而要让融入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走出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瞿弦和去过50多个国家,在他印象中,组织好、有规模、有主题、在主流大剧场演出、观众主要为西方人的演出都会收到好效果。
“走出去”先练好内功
“美国大片一上映,观众就抢着排队去买票,而对于我们自己的片子,就没那么热情了。这种情况要引起我们的警醒。一个国家即使经济再发达,如果没了自己的文化也就没了立脚点。这就要求我们练好内功,下大力气打造优秀的中国文化产品。”耿其昌说。
“文化不是办个护照就能‘走出去’的,还是要有精品。”王兴东也表达了对于提升作品质量和打造经典品牌的期待。他说,要想“走出去”,中国的艺术作品先要牢固根基,出精品、造品牌。“首先原创很重要。我们不能模仿人家、照抄人家。艺术最忌随人之后,我们要学美国就是死路一条。此外,数量不代表质量,粗制滥造的东西走不出去。再有,打造品牌要有长远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哈利·波特》系列推出10年来,在全球培养了众多‘哈迷’,而迪斯尼也是从一只小老鼠做成迪斯尼乐园,成为了遍布全球的文化产业,我们也要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品牌。”“要走向世界舞台,就要创作推出与众不同、内涵丰富、难度高超的作品,这样才能吸引人、抓住人、打动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杂协名誉主席夏菊花以杂技为例说,中国杂技艺术蕴含的深厚民族特色不是一两天就能练就的,因此要反对那些华而不实、场面很大的“一般化”节目。
文化的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因而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问题。据吴玉霞介绍,近年来,有很多演出团体“扎堆”亮相维也纳“金色大厅”,盲目镀金,以为只要进了“金色大厅”就意味着成功。这折射出在浮躁的当下,一些人或演出团体对于“光环”的盲目追求。她建议有关部门对出访的团体和个人进行必要的审核和把关。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响乐团音乐总监谭利华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也认为,在文化“走出去”中,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谭利华举例说:“从2002年到2010年北交有4次世界巡演,都是按照国际惯例、正规渠道,我们负责国际差旅,其他的都是由演出经纪人承担,而且有相应的报酬。然而从这两年开始,对方开始改章程了。”谭利华认为,如果继续这样混乱地盲目往外走,中国真正高水平、高质量的文化演出就很难以正式的渠道走向世界了。他呼吁,在中华文化“走出去”过程中一定要慎重,要进行严格管理,以免庸俗化。
“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我们的很多电影只能在华侨圈里流传和看到,而只有一些在国际上获过奖的片子或大片才能进入国外的主流院线。这亟需要建立好‘走出去’的传播渠道和桥头堡。”谈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王兴东有些无奈。在无数“金色大厅”的中国演出中,出现了很多赠票和华人捧扬的现象,离“走进去”还差得很远,吴玉霞说。
那么,中国文化该如何走向世界呢?我们又该如何把现代中国的文化和时代精神真正传递给国外民众,在他们心中树立正确的中国形象呢?侯露建议,“走出去”要多角度、全方位整合资源,开辟多种渠道、各种方式。除了官方举办的“走出去”,更应提倡和支持一些高质量的民间团体和个人出去演出、办展,比如中国文联、戏剧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等的对外文化交流。这样文化“走出去”才能更全方位,才能和世界多姿多彩的文化对接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醉则认为,中国文化要真正“走出去”,根本上还是一个综合国力的问题,艺术的较量并非真正艺术的较量,而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强大了,别人才会来学你的东西、来了解你的文化。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我们就要考虑在文化发展上加强力度。我们要提升“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国家可通过增加投资、规范各种法规、培养有关的运作人才等,来把文化的质量提高,做到有人才、有作品,让我们的艺术作品既为中国人喜爱,又能为外国人接受和喜欢。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文联副主席陶思炎希望,在国家和教育部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设立相关的研究课题。领域涉及文化历史、比较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规律与方略,同时加大相关对外交流人才的培养。而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工作人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京剧院演员孙萍则通过自身的实践和经验提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重视文化“走出去”的“战术”问题。她建议,重视新兴媒体在文化传播中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增强优秀文化成果在我国互联网环境中的比重,从而培养更多的海外受众,进而拓宽文化市场。
“中华文化‘走出去’,就是要走到中国之外去,走到东方、西方特别是欧美等不同地方去。”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彭富春认为,这就要顾及世界精神,一方面,中华文化与全人类宣扬的真善美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各地市场的不同,世界文化是多样性的,日本、印度、欧美的市场都各有特点,也就是要考虑世界规则和世界需要,这样才能更容易被接受。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王林旭也认为,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模式和“战术”是一个重大课题。“谦虚和学习的态度对推广中国文化至关重要。对外文化交流要秉承两个宗旨:一是不以大文化和优秀文化自居。二是尽可能地学习和吸纳国外的文化精髓。从‘走出去’到‘走进去’,需要培育具有文化代表性的事件、品牌和人物。此外,还要针对境外特定地理区域、特定目标受众和特定文化范畴来开展‘事件营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冯远表示,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应更加重视人文交流,结合对象国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开展文化“走出去”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既要反映我们中华民族和谐包容、内敛利他的价值观念,又要承认和尊重西方思想观念的合理之处。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