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中国艺术报]“空姐私照门”提醒摄影中的隐私权保护

时间:2012年02月17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郭青剑

  空姐王淋将拍摄的一组同事生活照无意发到网上后却不慎被人盗用并制成视频,该视频把空姐们凌乱的宿舍场景及休息、更衣时略显裸露的镜头冠以“空姐日记”、“辛酸私密照”等字眼,刺激着大众对空姐的想象而遭到疯狂传播,成为一场“空姐私照门”事件。由于引发同事的不满,王淋被停飞,于是起诉公司索赔30余万元。几天前北京顺义法院开审的这则官司,再次提醒广大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在摄影活动中要注意隐私权保护。

  摄影传播事实真相与保护个人隐私的矛盾是个老话题。相对于文字,摄影的现场性、直观性与客观性导致这个矛盾在有些情况下尤为突出。因此,在摄影领域、特别是新闻摄影领域,为了平衡公众知情权和公民隐私权,便有了摄影者要尊重他人的私生活、私人领域;对涉及他人隐私的照片采用技术处理如马赛克模糊被拍摄者的肖像使其无法辨认等原则和规则。上述案例中,王淋的动机是单纯的,她只是想真实记录空姐生活,把空姐许多不为人知的生活场景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看到“不是光环下的空姐”“而是一些平凡的女孩”。她也是有收获的,拍照5年,数量达上万张,得到业界好评,还办过摄影展。但她更是无辜却又不幸的,尽管与同事签过肖像权协议,同时被允许在专业媒体上发表,但还是没能挡住网上偷盗者的不良传播及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当然,王淋是否侵犯他人隐私权并无定论,也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但从中反映出的一个事实就是,在由摄影引发的大量侵犯隐私权案例中,其实类似这种无心与无形中的过失占了绝大部分。

  特别是在摄影大普及的当下,这种无意中的侵犯隐私权现象尤其值得摄影者与公众小心。在人人都是拍摄者、人人也都是被摄者的情况下,当你拿着镜头拍风景时,不知不觉中就可能成了他人镜头中的风景。近日的一则新闻说,一位网名叫“杨海波波”的女子在公共浴室自拍并将照片上传到了网上,却没注意到她身后不远处还有其他正在沐浴的女士全裸出镜。更早的一则新闻则是《无锡日报》头版刊登的一对寒风中依偎的“温馨情侣”照意外曝光了一段婚外情,原来照片中的男女并非夫妻而只是情人关系,结果导致男子妻子见报后大怒。后一案例中摄影记者是否侵犯照片主人公隐私权还不好说,但前一案例中“杨海波波”的侵权行为是肯定的。无论如何,这些摄影事件都提醒我们,摄影活动可能无意中暴露他人隐私,而自己的隐私也可能无意中被摄影活动暴露,而且这种几率现在已经大大增加。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摄影器材和技术的普及,摄影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拍摄的便捷性模糊了摄影者与被摄者的职业分野,拍摄的隐蔽性也消除了拍摄者与被摄者的对立情绪。如果说这一切都还只是摄影者与被摄者之间的事情,对隐私还可防可控的话,进入传播领域,由于网络传播渠道的便捷与影响的广泛,人人又都可以成为传播者、报道者,对隐私权的保护难度就更大,也更为关键,当然更值得我们警惕。

  当然,防止侵犯隐私权事件发生,源头还在拍摄者。排除所谓的专门“隐私摄影”,以及“狗仔队”式摄影,摄影者本身要保持足够的隐私权保护意识,特别是对于可能或者将要进入传播渠道的作品尤其要谨慎对待。从某种意义上说,摄影追求的“真”与一般意义上的“美”有时会是一种矛盾,吸引眼球、震撼心灵的真相并不都是鲜花灿烂,有时可能是鲜血淋漓。如何表现这样的“真”,其实在表现手法上,可以做出更多的探索。业界人士分析指出,刚刚揭晓的本届“荷赛”获奖作品一反历年来的一幕幕血腥画面,在复述灾难事件的表现上颇为“含蓄”,没有了那些令人毛骨悚然、备受煎熬的瞬间,而是采用了侧面展现主题的方式。这就值得国内的摄影人思考,在面对一些相对负面的、敏感的题材时,应该更好地表现拍摄对象,而不是将所见一览无遗地展现出来。这既是提高艺术表现力的迫切需要,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尽量避免身陷隐私权官司的麻烦。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