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三级跳” 剧院“驷马车”——专访国家京剧院院长宋官林
《慈禧与德龄》剧照
“我们终于有新家了!”2011年12月27日上午,在国家京剧院青年公寓的入住仪式上,首批入住的50名国家京剧院青年演职人员难掩激动的心情。这是国家京剧院继开办剧院餐厅、嗓音诊所后,服务剧院员工民生的又一件实事,长期困扰剧院青年人才的居无定所问题得以解决。“青年演职人员是剧院最活跃、最可爱、最具生命力的群体,是剧院的未来和希望,关心年轻人就是关注剧院的未来。”入住仪式上,国家京剧院院长宋官林语重心长地说。剧目、人才、市场、民生——宋官林上任之初就确立了国家京剧院发展的“四驾马车”,与明确一个目标、树立两个作风、深化三项改革,共同构成了其“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在宋官林掌舵国家京剧院一年多以来,剧院面貌焕然一新。
一年多来,新创剧目《汉苏武》《慈禧与德龄》获第六届中国京剧节、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一等奖、优秀剧目奖;“红色经典中华行”在23个城市演出42场,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复排经典剧目《文姬归汉》《强项令》,“高雅艺术进校园”,“三下乡”,“春平爱心行动”……广泛地传播了京剧文化,提升了国家京剧院的社会形象,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京剧文化的传播弘扬,发挥了国家院团的作用。
“2010年,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更是整个世界的文化财富,这也是世界眼光对中国京剧的一个准确定位。国家京剧院作为唯一的国家级京剧艺术表演团体,打造人才高地、追求国家水准、展示中华气派、传承国粹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谈到国家京剧院的未来发展,宋官林直言任重道远:在重压忧思中稳步前行,在继承创新中高层次回归京剧艺术本体。
变风气
“一棵菜”的精神,就是有帮有心、有红花有绿叶,它是一个整体、一个团队
剧院管理,并非易事,既需要宏观把控大局的高瞻远瞩,又不乏微观理顺细节的一丝不苟,宋官林深谙此道。而这都得益于他在国家机关和剧团的双重工作经历。执掌国家京剧院之前的7年,宋官林历任院长助理、副院长,对京剧和剧院有切身了解;而之前辽宁省文化厅艺术处的工作经历,则锤炼了他的大局意识。可万事开头难,从哪切入?“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就提出一个观点,叫‘兵马未动,思想先行’,以思想教育为最先切入点。”于是,上任之初,宋官林就狠抓剧院作风建设,革除戏班子的旧习气,使剧院风气为之一变。
在推进剧院作风建设方面,宋官林采用“双轮驱动”,院风、艺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抓院风,首先得凝聚人心,‘讲团结、树正气、促学习、顾大局’作为京剧院的院风,人心思齐,这是非常重要的保障。”他说,作为院风革新的重要举措,“感动剧院十佳人物”评选,在剧院产生了极大反响。这是国家京剧院首次举办这样的活动,评比前大家都猜测获奖的是那些有名气的演员,揭晓后发现实际上除了李胜素之外,其他全都名不见经传:腿脚有伤但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的“幕后英雄”——舞美大库管理员张鸿起,母亲病危、父亲车祸但却丝毫没有耽误演出的青年演员王浩,年逾九旬早已退休但仍然心系剧院的老党支部书记王志勤……“国家京剧院的每一次进步,离不开所有为之付出心血的人们。我们在最平凡的工作中看到敬畏,才会懂得在最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变化。”宋官林说。
新时期以来,文化发展的迅猛态势和观众审美选择的多样性,使京剧艺术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有着优良传统的国家京剧院如何继承发扬其一贯的艺术风格,成为萦绕在宋官林心头亟待解答的课题。“什么是国家京剧院的艺术风格?就是‘一棵菜’的精神,就是有帮有心、有红花有绿叶,强调一个整体、一个团队,这是国家京剧院几代人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宋官林说。有着深厚戏剧理论研究背景的他更是把“一棵菜”的精神分解为“十二字”箴言:阵容齐整、舞台清新、艺术严谨。并以此作为国家京剧院的艺术风格。
确定了院风建设和艺风建设作为国家京剧院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宋官林心里明白,要让剧院振翅高飞,仅靠他个人的力量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勇于借鉴艺术传统,勇于向兄弟院团汲取营养;更要敢于俯下身去,向地方院团取经。”于是,上任以后,宋官林就组织团队到国家话剧院、中央歌剧舞剧院、中央芭蕾舞团等国家兄弟院团取经;放下国家院团的架子,向上海京剧院、辽宁芭蕾舞团等省级院团学习。同时还组织召开了老同志、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老艺术家等若干座谈会,为国家京剧院把脉会诊。“抓《汉苏武》《慈禧与德龄》等新创剧目,整理复排《文姬归汉》《强项令》等一批剧院经典保留剧目,还聘请了李世济等众多老艺术家为剧目把关,确保了剧目的排演质量。无论是新创剧目,还是复排剧目,都充分体现了剧院‘阵容齐整、舞台清新、艺术严谨’的艺术风格。”《汉苏武》编导高牧坤对宋官林上任以后给剧院带来的可喜变化深有感触。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