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和海外华人特邀嘉宾:中华一家,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
不经想象就认识了对方
“我们生活的现实,既不是宋元的社会,也不是巴黎纽约的环境,实际上是生活在这当今时间与空间交叉的四度空间里,这时间是五六千年的中华文化传统,这空间是受西方现代文明冲击的中国社会。目前是一个东西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要想反映这一大时代的特质,就应该一方面从我们民族文化的旧传统中,有认识地选择保留与发扬;另一方面在西洋和外来的现代文明表征上,有认识地选择吸收与消化,创造出一种既中国又具现代精神的个人风格,这是我们海峡两岸艺术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努力追求的目标。”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特邀嘉宾、台湾画家刘国松所言,在会上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不少与会者表示,海峡两岸和海外华人密切联系,加强沟通交流,有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如果21世纪果真成为‘中国世纪’的话,世界的眼光聚集过来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亦将散发出去。”刘国松展望的远景,正在被很多海内外艺术家所尝试和实践。
“这20多年,我排了《贵妃东渡》《孟母三迁》等10多场新京剧,与国内众多戏曲院团合作,邀请国内的名角到海外演出,收到了很多好的反响。我深深感念到,我们的文化艺术,其实是文化外交的桥梁。”吴汝俊表示。
“我感到台湾导演太本土,所以这些年我特别愿意带着年轻导演来大陆交流,我希望年轻导演能看到大陆广阔的电影市场,也从中分析海峡两岸观众在审美欣赏文化上的异同。这不仅是出于市场的考虑,也是电影导演对审美文化研究的必修课。”李行认为,海峡两岸应当深入交流合作,这一看法得到了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特邀嘉宾、台湾电视制作人汪威江的响应:“曾几何时,海峡两岸合拍的《妈妈再爱我一次》《昨夜星辰》《还珠格格》《卧虎藏龙》创造出华语电视剧、电影的一片荣景。”汪威江十分艳羡韩国电视剧,“它能行销全球包括埃及、伊朗在内的60多个国家,靠的不仅是家长里短里反映出来的对于家庭、亲情、爱情的人类共通概念的弘扬,更有韩国文化行销的整体性策略。而如今,海峡两岸电视人不能自满于内需的市场,如果有一天我们打开门,我怕我们会发现世界电视市场已经没有我们的位置了。”
电影、电视等影像艺术需要海峡两岸的相互交流,语言艺术更是如此。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特邀嘉宾、台北曲艺团文教部执行长叶怡均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初,她由中国曲协介绍到大陆来交流,见到侯宝林、马季等前辈艺术家的经历,“这些年台湾的曲艺人也逐渐多了起来,我们希望能与华语地区青年人接轨,去大陆的校园里和学生们交流、分享,不只是你演一个节目、我演一个节目,而是和大陆的青年曲艺人同台合作演出,我想,碰撞出的艺术火花,能够不经想象,就让我们互相认识了对方。”
文联拓宽飞翔空间
在众多特邀嘉宾中,王吉隆绝对算得上老资历:如今已经参加过4次文代会的他,曾经在第七次全国文代会上提出海峡两岸建立文艺论坛,这个提议最后引发了由中国文联主办的3次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上,数百人次的艺术家、文艺理论家共议中华文化发展与未来的交流胜景。此次会议上,王吉隆再次提出由中国文联等人民团体和艺术机构建立海峡两岸艺术联盟,为海峡两岸和中华文化圈长期性、经常性的文艺交流提供行政、手续和组织机构上的便利条件。
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进程中,在向世界各国人民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新近创作的优秀文化成果的进程中,作为人民团体的中国文联,拓展联络职能、发挥自身优势,是海内外艺术家对文联组织最为“心仪”之处。“中国文联的对外联络、交流、沟通,无论是活动、演出、展览、学术研讨,都比较活泼生动,能够很容易地增进各国人民群众的友谊。发扬中国文联的优势进行文艺交流和推动,也会是中华文化增强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发展中华文艺的趋势。”李长作说。
在国家倡扬助推文化强国的今天,李行建议中国文联可以为台湾德高望重的艺术家颁授终身成就奖,“比如余光中先生等为中华艺文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的艺文大家,由中国文联颁授一个奖项,这在海峡两岸关系上都会是一个新的突破。”而吴汝俊则希望中国文联能给予优秀的海外中青年艺术家一些精神上的奖项,“有了中国文联的鼓励,我们就更有飞翔的空间”。
(编辑:伟伟)
· | 以现代手段嫁接传统与当下——台湾见闻录 |
· | 台湾学生在滇学杂技 |
· | 看点:台湾儿童豫剧体验营火了 |
· | 台湾艺术品拍卖业提速 |
· | 台湾亚洲大学创意作品夺2013德国红点设计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