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二为”和“双百”——我国文艺创作呈现全面繁荣景象
立足本土文化创新创作观念
2010年年初,美国电影《阿凡达》风靡全球,也给中国的电影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直面强攻、正视差距的机会。如何在立足本土特色的基础上,缩小差距、奋起直追,成为国产电影必须积极面对的重要课题。面对以《阿凡达》《盗梦空间》等为代表的好莱坞电影的强大压力,中国电影人突出重围,形成了在暑期档以《唐山大地震》为代表、国庆档、贺岁档多部国产片集团出击的冲击波,为国产电影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唐山大地震》作为一部有着平民史诗风范的主流电影力作,坚持社会责任与主流情感相统一,坚持本土化的故事元素,富于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是中国电影实践“三贴近”创作原则的一个重要收获,创造了6.73亿票房。《孔子》《赵氏孤儿》《山楂树之恋》《非诚勿扰Ⅱ》《让子弹飞》等影片,从本土文化土壤中吸纳养分,合理借鉴国际先进电影经验,使得国产大片呈现出本土特色鲜明、原创力充沛、历史与文化厚度不断加强的崭新气象。《第一书记》《村官普发兴》等影片突破了传统英模题材的惯性思维,以更加生活化和人性化的描述,深入展示新一代共产党员的内心世界,拓展了电影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崭新视野。
伴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进步,多样化、多品种、多类型的中小成本影片创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杜拉拉升职记》《海洋天堂》《东风雨》《人在囧途》《80’后》《决战刹马镇》《无人驾驶》《恋爱通告》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小成本影片,立足本土文化、创新创作观念、关注现实生活、贴近观众需求、丰富表现角度,开创了新的电影语言类型与文本样式。中国电影产业格局正在由大片垄断向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化发展转变,逐步走向丰富、合理、成熟的产品结构体系。
近年来,电视剧创作整体创作与制作水平明显提升,无论是故事的讲述、美术的考究、灯光的布局、表演的准确、摄像构图的精美以及音乐配合的精心,带给观众以美感。《闯关东》将史诗性品格融入传奇性故事,讲述了历史大迁徙中底层百姓的生命际遇,展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美感;《士兵突击》围绕“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描述了军旅生活中契合时代价值观的人生态度及责任担当;《潜伏》在带给观众多元审美视角、引发种种讨论的同时,也通过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呈现了一种久违而亲切的信仰力量及其所折射的历史必然性;《金婚》用编年史的方式,讲述了分享亲情与共担磨难的中国家庭模式。
此外,电视剧创作者在题材的拓展方面不仅致力于已有题材的新开掘,而且致力于新鲜题材的新发现,题材视野更加开阔。如《解放》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历史进程,艺术地诠释了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必然选择。《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查阅3000万字史料的基础上大胆地首次将重大题材的时空节点延伸至上世纪70年代,首次聚焦知识精英们创造“两弹一星”奇迹的全过程,首次全方位刻画了他们作为民族脊梁的历史伟业。
《医者仁心》的编剧深入医院生活6年,用敏锐的目光捕捉了社会现实大背景下,医患关系的新特点以及社会医疗体制深化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复杂变化;《我是特种兵》第一次在荧屏上揭秘了中国特种兵群体的酸甜苦辣,《中国远征军》通过十次不同战役的不同再现方式,掀开了鲜为人知的抗战史册;《我们的八十年代》通过刻画工厂里一群充满师徒情、工友情、同志情的年轻人,再现了那个充满理想主义、集体主义与真诚奋斗情怀的八十年代。
近年来,舞台艺术创作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这是最后的斗争》《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共产党宣言》《秋色渐浓》《邹容》《生命档案》《红灯记》等多种剧种剧目取材红色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创作的交响乐《大地安魂曲》探及生命与死亡的哲学命题;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再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中奋进、在拼搏中崛起的伟大历程,庆祝建党90周年的晚会《我们的旗帜》精选各个时期涌现的经典歌曲、音乐和舞蹈作品,经过重新诠释和演绎,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胜利、走向富强的光辉历程。而今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小剧场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中,有根据外国经典名作移植改编剧目;有探索性、实验性剧目;有探讨现实生活中爱情、婚姻、家庭的情感剧;也有描述现代都市青年生存状态,颇具时尚性和观赏性的剧目;还有贴近群众,反映基层农村生活的剧目。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