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吴秀波——独特的温度

时间:2013年05月17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
 

 

  不久前热映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吴秀波以优雅内敛的海派形象,扮演了一位深陷困境、隐忍忧郁却又沉稳体贴的医生。几乎与此同时,电视荧屏上又在热播由他扮演的另一位医生——侠医程婴的故事。他的程婴既浸透了中国传统儒家道德的仁爱与信义,又融和了现代社会对血缘道德的肯定和理解,坚韧痛苦又自为自在地承担着一个卑微的普通人对正义与牺牲的那份责任。

  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树立的是国际化的熟男偶像,在《赵氏孤儿案》中刻画的则是具有传统韵味的古代侠士,两个诉求迥异的人物类型同时受到影视观众的欢迎,吴秀波的演技可见一斑。追溯早前他主演过的《相思树》、《嫁衣》、《道可道》等电视剧作品,各类人物均烙下了他独有的气质特征,以至于吴秀波究竟是演谁像谁,还是演谁都是他自己,竟成为观众争议的话题。

  作为演员,吴秀波的特色是他善于发掘人物与生活之间的距离,然后自觉地把距离放大,让内心体验在这个空间辗转腾挪。表面上看人物或者骄傲平静,或者自在随性,内里却波涛暗涌,困境步步紧逼。他塑造的每个人物都面临着自我指向与社会指向的分裂。他们往往心存童真、性格良善、情义至上,对天赋才华不以为意。不管从事什么职业、拥有什么技能,间谍(《黎明之前》)、狙击手(《剑·谍》)、律师(《道可道》)、医生(《心术》、《北京遇上西雅图》、《赵氏孤儿案》)、厨子(《相思树》),哪怕是小偷(《嫁衣》)等等,都达到高级技术控的水准。但因为听从内心自由,他们的个人才华并不归顺于社会指向,他们无法变成环境(亲朋好友及其价值取向)所要求他们成为的那种人,因此他们与他们的生活总是处于一种疏离的、模棱两可的状态。从吴秀波塑造的林林总总的人物中,总能或隐或现地看到一副吊儿郎当、嬉笑怒骂、顽劣冲动的样子。

  尤其是他早期的作品,这种自我指向与社会指向明显相悖的人物形象特别突出。被边缘化、事事促狭、处处碰壁、充满悲情,对人物的这种把握使得吴秀波在表演的整体走向上有时会略显任性,甚至有故意将人物降低的嫌疑。从《黎明之前》开始,吴秀波给人物的自我指向与社会指向找到了一个可以调和交互的平台,从而让他的人物更加从容、深刻,也更加有层次。如果说真实是人物存在的根本,那么在不同的社会诉求和个人诉求的相互牵扯中,演员如何穿透身份,将人物呈现得真实可信,就涉及影视表演的本体问题,哪些是演员的真我?还是真我的释放原本在别处?

  角色自我指向与社会指向存在矛盾,借此影视作品可以实现对人生态度的诘问,但如何塑造这样的角色,却对演员的演技提出了考验。如果说吴秀波塑造的人物有共同特点的话,那就是他们总是以独特的温度给人非常真实的感觉,真实在于这个人物总是“生活在别处”,总是出离于他的背景环境,这种体验恰恰是现代都市化生活带给每个人的。相信随着吴秀波演艺生活的历练,这种对“生活于别处”的表现当更深刻。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