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看中国作家如何向古典致敬

时间:2013年05月14日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宋庄

刘静制图

  每个作家有向传统致敬的方式

  2013年4月,作家王安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4年她调入复旦大学时,曾选了两个老师的课听,一个是傅杰的《管锥篇》,一个是骆玉明的《世说新语》。“每次听都要抢位子,他们的课很受欢迎,地上都坐满了人。一个学期的课程,我基本不拉。因为我知道我最缺的是古典文学的滋养。”

  在后来的创作中,王安忆的确非常努力从古典文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并落诸笔端。比如在她的长篇小说《天香》中,这位因《长恨歌》而与“海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家,完成了一次“向中国古典致敬”的仪式。《天香》中采用了大量真实的历史资料,《嘉庆上海县志》、古上海地图甚至历代文人的诗词歌咏,整部小说气势恢宏,几十位家族人物的塑造,皆有特色,被称为是“江南文化的百科全书、女红文化的经典,生动表现四代人的日常生活和志趣节操的传世巨作”(诗人钟玲语)。这部颇具传统文化韵味的长篇小说,因笔触涉及众多文化领域——诗词歌赋、书画刺绣、园林建筑、服饰美食等等,显示了王安忆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淀。就连小说的背景——晚明市民社会,也与《红楼梦》的创作年代很接近。大概也正因为此,《天香》出版次年即获得第四届“红楼梦奖”。

  作家们的成长,打着时代的烙印。一些作家幼年的时候没有经历中国古典文学的滋养,又在上世纪80年代遭遇西学浪潮的裹挟,使得其作品呈现中西“混血儿”面貌。甚至有评论尖锐地指出,有一些作家的语言带有明显的“翻译腔”。“现代文学史上的老作家,有旧学的功底,又吸收了外来的文学的营养,成就了他们所谓的写作平台。我们这一代,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本身生长在供应紧缺的时代,旧学在我们的青年时代以前,是不允许接触的。所以没有很好的旧学的熏陶和训练,《四书五经》《三言二拍》等直到80年代以后才有机会接触。而‘童子功’是影响深远的,我们直到青年时期才接触的营养,非常庞杂,无法分辨哪个更重要,西方的还是传统的?《红楼梦》对我影响大还是福楼拜、卡夫卡影响大,我说不出来。”作家苏童说。但他同时指出,这一代人在传统文化方面天生的缺失,也许不是缺点,而是特点。每个作家都有向传统致敬的方式。他的“致敬”是从《妻妾成群》开始。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