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成为从悲壮走向豪迈的新地标
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成为从悲壮走向豪迈的新地标
“纪念馆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灾区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伟大跨越,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灾难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懂得感恩。”行走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全纬度时空里,来自河南三门峡的参观者刘琳感慨万千。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的若干实物、图片、资料、视频冲击着刘琳的听觉视觉,祖国伟大、人民伟大的民族自豪感填充着整个胸膛,为梦想而努力的豪迈激励着与刘琳一同进入纪念馆的人。
在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纪念日前夕,位于四川省北川县曲山镇任家坪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从5月9日开始免费向公众开放。自正式开馆以来,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这几天每天都有六七千人前来参观”。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是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精神家园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级地震纪念设施,是中宣部命名的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布展,纪念馆经历了近4年建设历程。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建在北川老县城旁。从这里可以进入北川老县城,接受世界最大规模的地震遗址的教育;也可从纪念馆旁穿越唐家山隧道,感受唐家山堰塞湖的物是人非。
对于这样的设计,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县城保护工作指挥部指挥长韩贵钧说:“纪念馆与北川老县城、唐家山堰塞湖一起加以保护和利用,对传承抗震救灾精神,引导人们科学认识地震灾害有重要意义。”他说,这是铭记灾难的场所,更是穿越灾难升腾梦想的场所,一个民族在这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人与人的关系。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占地1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余平方米,陈展面积1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名为“裂缝”,寓意“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整个建筑造型通过地面切割、抬起,形成主要的建筑体量,并通过下沉广场和步道向外延伸,与平缓的草坡融为一体,象征新生和希望。
展厅内主题陈展《山川永纪》分为序厅,旷世巨灾、破坏惨重,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科学重建、创造奇迹,伟大精神、时代丰碑和尾厅6个部分,共15个单元、40个组及14个专题。通过837张图片、5000余件实物,配以雕塑、模型及多媒体演示,再现了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从废墟走向新生的历程。
在展厅“旷世巨灾、破坏惨重”部分,通过180度弧面LED显示屏,并配合声光,给人们还原了“5·12”大地震发生时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的情景,站在屏幕前面的人们,有的闭上了双眼,有的擦拭着眼角的泪水斜靠在展厅的墙上,久久伫立,看罢展览,心绪难平。
在展厅“伟大精神、时代丰碑”部分,通过抗震救灾实物展示,灾后重建成就展示,一个生机勃勃的灾区新貌跃然而生。
如今,“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已成为灾后重建的新地标,不断团结凝聚中国精神,不断向世人展现中国力量和中国优势。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