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 品中华数千年民间文化
中国文联、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民协等在人民大会堂主办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族民间音乐类)评奖暨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活动新闻发布会
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论坛
来自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川音绵阳艺术学院、中国民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原生态民歌研究专家,将就以下七大议题进行探讨:
原生态文化在城市背景下的传播
中国原生态民歌走向国际与原生态民歌的产业化
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道德文明建设与原生态文化
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建设
灾区文化修复重建中原生态民族文化的重建
民族音乐与民族节日
原生态民歌展演方案
展演共分两场,每场约20个节目,150分钟,邀请各民族、地域、歌种的代表性歌手参加,囊括列入各级非遗名录的各民族的歌、舞、乐。第一场展演:山曲、信天游、花儿、漫瀚调、二人台、蒙古长调、藏族山歌、羌族酒歌、塔吉克族民歌、哈萨克族冬不拉弹唱、锡伯族民歌、柯尔克孜族库姆孜弹唱、维吾尔族刀郎木卡姆、鄂伦春族赞达仁、达斡尔族扎恩达勒、朝鲜族民谣、回族宴席曲、河南民歌、薅草锣鼓、白马藏族民歌、稻城山歌;第二场展演:彝族山歌、侗族大歌、普米族民歌、怒族民歌、独龙族民歌、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布依族民歌、白族民歌、傈僳族多声部民歌、纳西族民歌、水族民歌、瑶族民歌、门巴族民歌、客家山歌、壮族多声部民歌、土家族穿号子、湖北兴山民歌、畲族双音、江苏民歌、黎族民歌、佤族民歌、藏族一音民歌。
原生态民歌的审美价值
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族民间音乐类)暨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活动组委会在此举行新闻发布会,我代表中国文联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和支持我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次活动将全面展示我国各民族的原生态民歌艺术的文化价值和独特魅力,集中展现我国原生态歌手的非凡技艺和杰出风采。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文艺大奖,与中国电影百花奖、金鸡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一样同属我国文艺界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国文联的13个国家级文艺奖项中一朵独具特色的奇葩。办好民间文艺的评奖及颁奖活动,表彰成绩突出的民间文艺工作者,鼓励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提高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作品的质量和水平,对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对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间文艺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原生态民歌属于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首次列入山花奖评奖范围,根据《中国文联全国性文艺评奖管理办法》,本次活动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评奖原则,在指导思想、评奖项目、主办单位、管理机构和职能、章程细则、申报和审批程序、文件规范、工作要求、评奖纪律等各个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使评奖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从筹备工作的进展看,做到了扎实细致,准备充分,平稳有序。
原生态民歌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行的口耳相传的生活文化和母亲艺术,是民间审美和民间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举办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族民间音乐类)评奖暨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活动,是对原生态民歌审美价值的重新发掘和再认识,也是对我国各民族民间音乐创作实力及表演成就的一次总结、检阅和交流,体现出当代民间文艺工作者深厚的民族文化自觉和民间艺术情怀。特别是不久前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地位,为我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营造出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也为我国原生态民歌迎来了新的春天。我们要把原生态民间音乐作为我国民族文化初乳和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精心善待和悉心呵护,并充分运用山花奖这一重要评奖手段,让人们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原生态民间音乐,为原生态民间音乐打开一个宣传推广的窗口。
我们相信本次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系列活动,对于保护与繁荣民族文化,记录和传播优秀的原生态民歌,促进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和生态保护,推动民间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文联及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在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大繁荣大发展中担负着重大责任,因此,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发掘与保护,包括原生态民间音乐在内的民间艺术的调查、研究、展示、传承工作,为保护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罗成琰 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
山歌好比春江水
中国是一个洋溢着歌声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爱歌善歌的民族。上下几千年,纵横十万里,田野中,山坳里,都回荡着来自远古的原生态的动听歌声,那些自然恬淡、拨动心弦的旋律以其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滋润着人们的内心世界。
原生态民歌是历史的缩影,传递出悠久的民族民间文化韵味;原生态民歌是民俗的画卷,传唱出独特的地域风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原生态民歌是时代的回音,吟咏出各民族的深厚情感和当代体验;原生态民歌是大众的心声,表达着各民族的思想情感和理想信念。原生态民歌是乡音,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到自己熟悉的原生态民歌就有回家的感觉;原生态民歌是乡情,只要唱起民族的原生态歌曲,亲近之情就油然而生。
作为中华民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生态民歌是“原汁原味”的艺术表现形式,所谓“感人之最深者也”,这种感人的歌声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生活的写照,真情的流露,心灵的共鸣,纯真的天籁。然而,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当代,原生态民歌的生存土壤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冲击,有些地方面临曲终人散、人亡艺绝的濒危局面。有人说,一个民族容易消失,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却不容易消亡。如果一个民族的民歌消失了,那么,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就很难保存了。为使原生态民歌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原生态民歌列入到山花奖的范围,并举办规模宏大的原生态民歌盛典,以挖掘文化记忆,传承文化基因,保护文化多样性,展现原生态民歌的绚丽风采,以期让原生态民歌这坛纯正香浓的陈年佳酿,尽情地抒发人类极具文化意蕴的情感、经久不衰的传唱。
原生态民歌是一个民族的魂,既蕴含着民族的柔情万种,又抒发着荡气回肠的民族气节。一个民族充满活力,她的歌声就会充满魅力,一个民族充满希望,她的歌唱就会动听嘹亮。原生态民歌是在地里、在水里、在山上、在树上都能唱的歌,还有什么艺术的生命力比得上这种来自泥土,来自心灵的歌声呢?中国的原生态民歌一定会像浩淼的春江水一样滔滔不绝,奔流不息。
感谢原生态民歌的传承者,他们是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演绎者,他们使我们中华民族祖祖辈辈留下的美妙歌声世世代代永远地传唱下去。
(罗 杨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创建原生态民歌品牌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一个时期里,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很大的冲击。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使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重创。在党中央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四川灾后重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四川精神文明建设、精神家园的恢复与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全省灾后重建实施的62个文化产业项目中,上亿元的文化产业园项目超半数。同时,各项旨在保护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工程也逐一开展。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组织实施的全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抢救保护工程,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保护。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得以建立,这对于推动阿坝州抢救、保护、创造性地传承羌族文化,重建精神家园至关重要。自2007年起,每两年于全国“文化遗产日”期间在成都举办一届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民族民间艺术,目前第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筹备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旨在展示和挖掘四川民族民间艺术的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已成功举办6届。近年来,省文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搭建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教育普及的大平台。
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民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是各族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根”与“魂”。
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族民间音乐类)评奖暨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活动落户四川绵阳,将于4月10日至12日隆重举行。这是四川文化界的一件大事、盛事。四川省文联将给予大力支持。四川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60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民歌资源,《康定情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祝酒歌》《辣妹子》等一批民歌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此次活动的举行,对中国科技城绵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建设与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我们要通过本次活动,创建民歌的品牌,使中国的民歌走向全世界。
(黄启国 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到绵阳品味民歌
绵阳是享誉世界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故乡,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我国唯一的科技城,是成渝经济区西北部的中心城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市。幅员面积2万平方公里,辖9个县市区,总人口540万。城市建成区面积103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106万,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绵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绵阳称“涪城”、“绵州”,自公元前201年汉高祖设置涪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历来为郡、州治所,后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这里是人文始祖黄帝的元妃、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是治水英雄大禹的诞生地。古往今来,这块土地英才辈出,哺育了唐代诗人李白、宋代文豪欧阳修、诗书画家文同、清代才子李调元、现代作家沙汀、“两弹”元勋邓稼先、小麦育种专家冯达仕等无数杰出人物。
绵阳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绵阳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是大九寨国际旅游环线和三国蜀道文化国际旅游线上的主要节点。李白文化、文昌文化、三国蜀道文化、羌禹文化、白马藏族文化资源富集,李白故里、七曲山大庙、翠云廊、富乐山、越王楼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以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猿王洞、涪江六峡、小寨子沟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景区,以仙海湖、罗浮山温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景区,以中物院科技展馆、亚洲最大风洞群为代表的“两弹一星”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有跃进路1958、芙蓉汉城、新北川“巴拿恰”为代表的特色街区。北川老县城遗址、北川地震纪念馆、北川新县城,正在成为“三基地一窗口”建设的示范区,特别是北川新老县城的鲜明对比,成为广泛传播“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解放军好、灾后重建好、对口援建好”的鲜活教材。
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族民间音乐类)评奖暨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活动即将于4月7日至12日在我市举行,这是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对我市的信任。市委市政府对这一盛事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吴靖平、市长曾万明亲自批示。目前,我们正与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四川省委宣传部、川音绵阳艺术学院紧密配合,紧锣密鼓地做好各种筹备工作。我们相信,在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联以及各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定会不负众望,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各项活动。
(胡科 中共绵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在高校传承民族文化
作为本次盛典承办单位之一的川音绵阳艺术学院,成立于2001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面向全国招收本、专科层次学生的独立人文艺术类大学。学院占地面积110亩,教职工近700人,在校生6500多人。设有12个名师工作室,近20个演播厅,5个研究院、所,6个博物馆,与10多个国家的大学建有合作项目。到目前为止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200多项。专业涵盖音乐、舞蹈、广播影视、美术设计、数字媒体动漫、戏剧影视文学、艺术翻译、文化产业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艺术经纪人、公共事业管理等14个专业近60个方向。学院本着启迪智慧,传承文化,创新机遇,服务社会的宗旨,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实施了校园学分制,制定了艺术与科技结合、教学与实践结合、实践与产业结合的课程改革体系。连续5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2%以上。
目前学院正在积极筹建文化产业园区,区内将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中国原生态艺术馆、文字园主题公园。该项目建成后不仅将成为绵阳产业转型的亮点,更重要的是实现教学改革,引导学生主动承担起保护、传承文化的重任,让更多的学生投身到保护、抢救已经离我们远去的那部分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培养一批文化工作者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承下去,推广出去,形成中华文化更具国际影响的宏伟战略。
学院主动承担本次活动的承办工作,其目的就是让源自民间的原生态的优美动听的旋律和歌声始终伴随着民族的文明、进步而一显光彩。我们将通过本次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挖掘、搜集、整理更多的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通过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活动的平台进行保护、传承、弘扬。把那些长期散落在村寨、田间、山间的民族瑰宝搬上舞台、推向影迷、列入博物馆、装入数据库、整理成教科书,浸润到一代又一代民族子孙的心间,散发到各民族群众的耳边。
(龚珍旭 川音绵阳艺术学院董事长)
非遗保护的“学院派”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川音绵阳艺术学院成立于2001年,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为面向全国招生的大学本科层次独立学院,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获得跨省组织招考权。2008年,在中国教育年度评比中,学院获得“中国十大艺术院校”称号,2010年被新浪网评选为“全国十大品牌独立院校”。学院董事长龚珍旭博士先后荣获“感动中国十大杰出校长”称号和“全国独立学院优秀工作者”称号。
学院地处四川省第二大城市、中国科技城——绵阳,毗邻绵阳市南湖公园和南郊机场,依山望水,环境优雅。校园总体规划面积110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教学、生活设施齐备,并建有校园电视台、网络中心、多功能演播厅、学术厅等。
学院设置有造型与设计艺术系、广播影视系、音乐舞蹈系、公共管理系4个教学单位,共15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近60个专业方向,在校学生6000余人。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其中拥有博士或硕士学历的教师82人,特聘教授25人。聘请王蒙、冯崇泰为学术委员会荣誉主席;吴祖强、冯骥才为名誉院长;杨仁敏为学院执行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华山为学院艺术总监;魏明伦、钮心慈、鲍玉珩、黄金中、王征骅、沈承宙等著名学者、专家为学术委员会委员。
学院秉承“给自己一个目标,让生命为她燃烧”的学院精神,围绕“启迪学生智慧、培养时代需求人才”的办学目标,执行“传承文化、融汇中西”的办学方针,遵循“立本、务实、创新”的院训,践行“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园学分制,推行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产业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培养市场需要的“品德优、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能创新”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学院建立了12个名师工作室,广泛开展企业合作,积极参加国内外重要比赛、展览、演出,主动参与中国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和灾后文化重建,构建了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学院师生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奖200余项。舞蹈《青苹时节》在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中荣获艺术院校组作品铜奖;歌剧《原野》片段在第二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歌剧、声乐”展演中获得歌剧片段组三等奖;本校学生参加“首届全国高校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获得金奖。学院师生2009年9月赴香港与香港同胞共庆新中国60华诞,受到香港同胞的赞扬;10月应邀组团赴德国柏林参加“亚太文化周”文艺演出,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誉。
学院通过多渠道、多层面合作,形成了良好的联合办学机制。现已成立艺术服务中心培训部和为贫困学生提供助学、创业帮助的世界文化教育基金会(由学院牵头与海内外部分优秀企业家联合在香港设立),并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主办了《中国民间文艺专刊》。同时,学院先后加入欧洲文化艺术联盟、国际设计师协会,与美国、英国、新西兰、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著名艺术学院建立了多个留学项目、教育教学项目,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作为一所艺术类大学,川音绵阳艺术学院不仅设置了艺术院校应有的相关专业,还特别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羌藏文化保护与开发”等相关专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了科研与教学支持。
在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危难关头,川音绵阳艺术学院将学院设为唐家山堰塞湖受灾群众的安置点,主动承担起了大学的社会责任,同时和北川羌族自治县共同紧急抢救地震灾区的民间文化,推动藏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随即学院派出专人走进灾区,搜集、整理大量珍贵的民间非遗文化图片和声音资料。2009年,学院参与出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民协等单位共同编纂的《羌学文库》等宝贵文献。
学院长期致力于原生态音乐的研究、搜集、整理,并依托中国民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实地考察、持续发展、学科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多实质性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理论支持,促进理论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正在筹建中国唯一的原生态民歌声音博物馆,并将继续开拓民间音乐艺术的发展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路,努力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