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专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

时间:2011年03月0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中国民协七届四次理事会在京召开

    本报讯 2月27日至28日,中国民协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暨2011年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和中宣部干部局副局长杨小平、副巡视员国丽霞,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罗成琰,中国文联人事部主任刘漪滟、副主任郑希友等中宣部和中国文联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中国民协副主席韦苏文、余未人、张锠、杨继国、林德冠、郑一民、夏挽群、陶思炎、常嗣新、曹保明,副秘书长吕军、周燕屏和中国民协理事百余人出席会议。李屹、冯骥才在开幕式上讲话(讲话全文见本版)。罗杨在会上作《中国民协2010年工作回顾和2011年工作设想》的报告。

会议现场

中国民协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决议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关于《中国民协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起草情况的说明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章程》修改说明,并决定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章程》(修改草案)征求意见稿提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工作小组进行修改。会议同意在2011年4月份召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中国民协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暨2011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李 屹(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过去的一年,是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夺取经济社会发展新胜利的一年。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新需求,热情讴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创作生产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个文艺界呈现出积极向上、创新发展、全面繁荣的喜人景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中宣部的有力指导下,中国文联及各团体会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艺工作,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以推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为目标,认真履行联络、协调、服务基本职能,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服务、维权的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民协在中国文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和中国文联工作全局,从中国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在一系列重大活动和文化建设中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可喜成绩。特别是汶川5·12地震发生以来,中国民协积极参与抢救灾区文化遗产工作,为文化重建建言献策。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发生后,中国民协迅速组织专家力量,在原有大范围普查成果的基础上,紧急编辑出版了《中国唐卡艺术集成·玉树藏娘卷》并及时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从北川到玉树:紧急抢救地震灾区文化遗产成果发布会”。这些在灾区非遗成果的抢救行动中充分显现和发挥了文化重建功能,积极主动地为党和国家的全局性工作服务,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和鼓励。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是对民间文艺事业的极大鼓舞和亲切关怀,必将成为推动民间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一年来,中国民协扎实推进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大力传承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结出了累累硕果;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以实际行动团结了学者、宣传了群众、凝聚了情感、形成了声势,强化了节日的全民性和参与性,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坚持优良办会传统,倡导学术理论建设,通过纪念民协成立60周年,见证了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全面发展。2010年,广大民间艺术家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作出了积极贡献。实践证明,中国民间文艺家队伍是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队伍。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还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在新的一年里,中国民协的工作要牢牢把握“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自觉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积极履行联络、协调、服务的基本职能,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服务、维权的重要作用,着力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艺工作上下功夫,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上下功夫,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上下功夫,在培养造就德艺双馨民间文艺工作者队伍上下功夫,在推动民间文艺工作和协会工作的改革创新上下功夫。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全面提高政策理论水平;要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树立中国民协新形象;要认真做好换届的筹备工作,把中国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成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一次民主、团结、鼓劲、繁荣的大会,一次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大会;要继续深入推进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大力传承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要积极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让人民群众共享民间文化创新成果;要整合资源、拓宽渠道,把中国民协建成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温馨和谐之家”。

    这次会议期间,将要审议《中国民协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章程》(修改草案)。希望各位代表切实履行理事职责,以积极认真的态度,起草好一个主题鲜明、富有时代感和号召力的工作报告,把过去五年总结好,把未来五年规划好,真正起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作用;要精心修改好中国民协章程,把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努力使章程经得起实践、历史和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检验。这次会议期间,还要进行新一届中国民协领导机构人选的推荐工作。希望各位代表牢固树立大局观念,着眼于民间文艺事业的发展未来,在中宣部、中国文联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发表意见,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精神,把德才兼备、成就突出、甘于奉献、真正代表民间文艺界的同志推荐出来,为产生一个让中央放心、让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满意的领导机构做好思想和组织准备。

    各位理事是推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繁荣发展的骨干力量,是中国民协的中坚力量。相信各位理事和代表能够做到肩上有责任、胸中有大局,为开好中国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献策献力,为推进中国民间文艺事业蓬勃发展尽心尽力。让我们携起手来,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努力创造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繁荣的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知识分子的角色

    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

    说句心里话,中国民协的会议对我来说是强大的“磁场”。因为大家志同道合,有很多共同关切的深刻话题。十年间,中国民协的副主席和理事把生命中最好的时光、最重要的年华都贡献给了中国民间文艺事业。

    这十年间我们做了什么?

    我们把那些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财富一项项整理出来,变为今天国家和人民认为是不能割舍和丢弃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通过这项行动唤起了公民的文化自觉和自省。

    在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我们的文化如果没有传承好,那民族的精神、传统、价值观、审美等就会转瞬即逝。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民协走到了时代前沿。

    我们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从2001年开始论证,并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2002年年底被中宣部和文化部确立为中国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我们立即组织专家组赴山西的后沟村,采用历史学、文化学、人类学等方式进行了跨学科考察,采用照相、录音、文字、录像等技术手段进行文化遗产的收集存录。中国民协还印发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请专家制定普查标准。比如木版年画的考察,必须要有村落的考察,有历史沿革的调查,有各种代表作的认定,包括画和版的搜罗、题材和体裁的分类、工艺流程、工具和材料的制作、张贴的方式、张贴的习俗、艺人的传承谱系、销售的范围以及相关的民间故事,作了翻箱倒柜式的全面调查。我们甚至把流散在日本和俄罗斯博物馆的年画也翻了一遍。这是上一代很多学者都没有见过的东西。做这件事情就是给文化遗产普查做了一个范本,是值得中国民协骄傲的。现在回头来看,我们的整个做法影响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调查的方式及其他方方面面。

    我们的工作主要是抢救。要区分抢救和保护两个概念。抢救的工作属于专家,而保护的工作属于政府。抢救需要有鉴别的能力、学术的眼光,所以抢救只有专家能做。而保护力度最大的是政府,政府是文化遗产的第一保护人。非遗保护的职责一个在政府,一个在专家,专家是帮助政府做事情。但我不同意有的地方政府把文化遗产作为地方财产的做法,因为只有人民才是文化的主人。

    联合国的非遗名录实际上也是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一个方式,我们国家的非遗保护已经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比较健全的名录体系。2006年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518项,2008年公布510项,2010年又评定了300多项(未公布),加上省市县级估计有五六千项甚至更多。

    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首次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地位,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第二,使政府作为非遗第一保护人的角色和职责更加鲜明;第三,有助于提高全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与知识界和中国民协的努力分不开,我们所做的就是为了中华文化的传承,让全民族都热爱我们的文化,让我们的文化遗产长久传承下去。

    我一直在思考,遗产这个概念跟民间文化有没有区别,是不是一码事?过去民间文化界没有遗产这个概念。遗产是什么呢?从农耕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的时候,前一个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形态,可以确定为我们这个历史时期所继承的遗产,而我们活着的文化不能叫做遗产。

    现在这个阶段,当政府的保护体系都形成了,知识分子怎么办?不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了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还有一大串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执行也离不开知识界的协助操作。

    今后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坚持思考。我们要坚持站在时代的前沿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要感知文化的痛点,发现文化的病灶,这是最主要的责任,我们不是舞台下的观众,只在那看热闹。时代发展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比如陕西皮影,很多已经开始拿机器压,手工文明变成工业文明,文化遗产已经变质了;制作杨柳青年画的农民被轰到单元楼,文化生态和文化记忆都没有了,怎么保护?谁来说话?知识界应该站出来,这是我们的责任。一项文化遗产,并不是进入名录之后就万事大吉了。比如剪纸,在中国很普遍,仅前两批公布的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就有41项,还未公布的第三批中也有几十项,再加上省市一级的100多项,“中国剪纸”已整体进入世界非遗名录,可是这个世界文化遗产由谁来保护?怎么保护?似乎没有人能回答。

    第二,坚持田野。我们的文化都在田野里,田野还有巨大的空间、无数的资源。比如说口头文学,尽管做了一遍又一遍,爬梳了60年,但是出去跟老乡聊一聊,一定会发现我们所不知道的。非遗最重要的是其原生态的真实性,不坚持田野工作很多东西挖出来也会得而复失。现在,文化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被政绩化,一是被产业化。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成为文化产业,比如话剧、唐诗怎么可能产业化呢?国家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这必须发展,但文化产业也要承担文化责任。要趁我们的文化源头还存在的时候,绕开市场直接进入。将来一旦市场化,所有的文化被消解的时候,我们还知道这些文化最开始是什么样,我们民间文化原汁是什么样。

    第三,文化传承。一般理解文化传承就是一个项目有一个传承人,这是国家保护文化遗产的一个方式。文化传承分三种,一是个人传承,比如说泥人张这样的个人或家族式传承,还有一种是村落传承,还有全民传承,比如说春节、清明节。我们要传承什么?专家要帮助鉴别。文化遗产世代相传,不见得每个传承人所掌握的东西都是好的,如果没有特别的地方,可能这项文化就变得枯燥,难被发扬。光有个体传承人的方式不行。

    第四,主抓项目。非遗抢救不太能面面俱到,要主抓某些项目,有两个项目我认为很重要。第一项是中国民协收集的史诗、故事、神话、传说、谚语、歌谣,现在保存的远远超过八亿四千万字,而且大部分是孤本。这是历代民间文化工作者的心血结晶,是中国文学的一半。所以我们启动数字化工程,这是我们工作的重点。第二项是节日文化,中国民协一直抓得很好,也做得非常成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高潮,是民族文化的盛典。民间文学是节日精神的核心,各种民间艺术又是节日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全民族的财富。尽管七大节日已经列入非遗,但是一直也没有一个很好的保护和弘扬的方式。

    第五,学术建设。文化遗产的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到专家这里,大量新的问题、新的思想、新的矛盾需要我们来解决,需要理论支持。我发现全国80%的文化遗产后面实际上没有专家,没有学术保护,不知道往哪儿发展,很可能得而复失。所以我们要发展学术理论。我不大同意把文化做大做强的说法,我主张把文化做精做细,因为文化“润物细无声”,影响我们的情感世界,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中国民协的理论工作要做精做细。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中国民协未来的工作要更加明确专家的角色,要做别人不能代替的工作,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有价值。

    我们的任务就摆在那,我们永远不能放弃和时代一同思考,不能放弃对文化的感知,不能放弃田野工作,不能放弃对传承的关切,不能放弃理论的探讨。民间文化要传承,我们从事民间文化的精神要薪火相传,使我们的工作生生不息。我希望在换届的时候把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精神、我们的责任都传承下去,祝愿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 

2010年工作回顾和2011年工作设想(摘要)

罗 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关于2010年工作的回顾

    一、在紧急抢救灾区文化遗产的行动中担当起民间文艺家的历史责任

    2010年4·14玉树地震发生后,中国民协迅速组织专家紧急编辑出版了《中国唐卡艺术集成·玉树藏娘卷》,并及时举办了“从北川到玉树:紧急抢救地震灾区文化遗产成果发布会”和捐赠活动。中央领导看到这些成果后给予高度赞扬。

    二、在60年的历史进程中承担起文化使命

    2010年,中国民协为庆祝成立60周年在京举行了纪念大会,并对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三、在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不断取得丰硕成果

    2010年,抢救工程的各个重点实施项目继续深入推进,并凸显三个亮点:一是《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即将收官;二是《中国古村落代表作》项目成功启动;三是“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正式上马。

    四、在保护和传承中不断营造节日文化氛围

    2010年,我们继续在绵山和开封举办“清明文化节”,并对春节、端午、中秋、七夕、重阳等节日合理规划,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推进了“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深入持久地展开。

    五、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推出民族文化品牌

    2010年,中国民间文艺之乡命名工作进一步规范,实现了整合地方文化资源,突出地方文化亮点,树立地方文化形象和知名度的目的,在加强地方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正日益显现。

    六、搭建学术平台推动理论指导实践

    为推动理论建设,扩大宣传阵地,在《中国艺术报》推出《中国民间文艺》专刊,并组织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讨会、海峡两岸民间文化名家讲坛、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文化论坛、中国苗族文化论坛、湖南江永“女书习俗”抢救保护研讨会、第三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论坛等。

    七、认真做好“山花奖”的评奖和节庆活动

    2010年,中国民协组织民间文艺队伍参与了由农业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主办的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彰显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同时全力办好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展览、展示、展演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牌。

    八、不断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开拓新局面

    2010年,中国民协在韩国主办“中国文化月”活动,并邀请韩国南怡岛株式会社代表团到上海、杭州、黄山、景德镇对我国民间工艺美术进行考察;派团赴以色列参加国际工艺博览会;与日本学者共同完成浙江村落民俗学术考察并在京举办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接待以色列图戈曼一行来华访问,取得了积极成果。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民协主席团各位主席团结和谐、互相支持,为中国民协的发展出谋划策、尽心竭力。各位主席身体力行,经常出席民间文艺之乡考察、“山花奖”评选以及理论研讨会议等。各省市民协的负责同志以及各位理事也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使全国民间文艺活动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

    关于2011年的工作设想

    一、积极组织好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庆祝和重大民间文艺主题活动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国民协拟在浙江宁波举行第二届中华舞龙大赛,在江苏泗阳举办首届全国民间舞狮大赛和多项重大民间文艺主题活动。

    二、切实开好中国民协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和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根据中宣部和中国文联的统一部署,今年分别召开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和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加大力度推进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中国木版年画集成》结项,将于4月在京举行成果发布与表彰活动。推动“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稳步实施;开展少数民族口头文学资料本的征集、翻译和补充调查;继续做好第二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调查认定与命名工作,出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录》(二)与《传承人口述史》系列丛书。

    四、进一步办好“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

    清明节期间分别举办山西介休绵山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第三届开封清明文化节;端午节、中秋节期间也将举办活动;七夕节期间将在广东东莞举办大陆和港澳台七夕风情节。

    五、努力做好评奖办节的各项工作

    将举行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民间文学作品奖、首届中华民歌大赛、第六届民间工艺博览会、全国鼓舞鼓乐大赛、全国舞龙舞狮大赛、第三届中国故事节等多项赛事、多个奖项的评比工作以及第十届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盛典。

    六、不断拓宽文化交流渠道和平台

    做好与韩国南怡岛株式会社民间文化的互访活动;组织中国民间工艺代表团赴以色列、坦桑尼亚、韩国的展览展示展演;组织中国民间文化学术交流团访问日本和赴台交流,并做好相关的学术交流;接待加拿大多元文化基金会代表团、美国民俗考察团以及参加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保护论坛的港澳台专家学者等。

    七、继续办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

    继续为民间艺术家们搭建展示技艺、合作交流的平台;继续办好长春、烟台民间工艺博览会及专题学术论坛,组织专家和学者对“民间工艺的创新与发展”进行深入的研讨。

    八、强化学术理论队伍建设

    按照中国文联党组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建立与中国民协各艺术门类密切相关的专家人才资源库。年中,将组织召开中国民协专家库成员座谈会、民间文艺家维权工作专题研讨会等。

一种态度 一种祝福

● 夏挽群

    从抢救工程发端至今,十年过去了。回望三千多个日夜,我常常萌生一种想要向人倾诉的冲动,因为有太多的甘苦、记忆和情感。

    十年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家肩并肩,多少人奔走呼吁,多少人用脚步丈量着山乡田野的小路,多少人伏案笔耕、华发早生……事业领域的拓宽、文化队伍的扩充、抢救成果的积累,无数次证明着中国民协对文化责任的切实履行。

    为什么这十年的经历会让人这么感慨?我想大概是由于这项事业的伟大文化意义,以及由这种意义所产生的神圣感、庄严感,有时候还有一种悲壮感。我们试图用这种文化理想去感动社会,人生是有限的,我们将有限的人生融入了无限的事业,因为这个事业的伟大,每个人也分享了一份伟大。

    在这中间,我觉得最宝贵的是,我们用十年的时间,熔炼出包括在座各位在内的一支队伍,一支特别纯粹、追求崇高的队伍,一支富有文化理想、文化情感的队伍,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在一些人热衷重商主义、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时候,还能存在这样忠诚于文化理想、甘于默默耕耘的一群人,是一个奇迹。

    人们说,文化需要传承。但我要说,首先需延续和发展的是这支队伍十年之间积累的文化理想、文化追求和文化激情。我也许很快就会退出这支队伍,我们大家都会最终先后离开这支队伍,与此同时,也会有许多新人加入。无论人事如何更迭,这支队伍的信念和精神都需要绵延赓续下去、发扬光大起来。

    对于今后来说,这是我们最宝贵的原动力和精神遗产。

    我们又面临新的五年,我期盼这是又一个激情燃烧的五年。我们需要更辽远的文化视野、更崇高的文化境界、更新锐的文化思考和更准确的文化定位,为了我们这一代人,也为了我们的后代子孙。

    所以,无论我是否撤出这个令我无限依恋的队伍,我都要为这个壮美的事业祝福!为这支队伍祝福!也为即将召开的第八次民代会祝福!为每一个人祝福!

永开不败的山花

● 曹保明

    民协不是“小协会”。我们的工作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的工作连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的情感直通中华民族的村村寨寨,我们的触角分布到生活的各种程序、信仰和仪式当中,我们与生活中的各种色彩和声响都有关系。

    我们熟悉和热爱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和步骤。

    我们民协人要继续站在时代的前沿,书写民协的辉煌历程,在社会转型期坚持传承,使先人千百年所创造的珍贵文化不被丢掉或淡化。在明确职责的同时,我们还要明确方法。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但如何去保护、什么是保护、如何去传承?

    一、坚持田野依然是我们工作的重点。社会转型期抢救文化遗产要迅速、准确,正如冯骥才主席所说:“趁我们的‘文化源头’还存在,我们要绕开市场。因为我们要告诉人类,我们的文化原先是什么样子。”其实,走进“源头”和“绕开”市场就是明确的工作方法,充满责任感和策略性。哪些能“产业化”,哪些不能,哪些可以“生产性”保护,哪些不能,要一一思考。

    二、联手各省、共同开发,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民协要有所行动。那些目前无法确认具有明确市场性的非遗项目,就不要在“市场”问题上争论不休,不能这边还没有研究好市场规律,那边的原生态文化已经消失了。要集中精力抢救那些眼看就要消亡的文艺门类,要充分发挥专业委员会专家的作用,有些人专攻“市场”和“文化产业”,有些人则“绕开市场”进入“田野”。

    三、尽快做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口述史”,趁他们故去之前尽快付诸实践。

    四、记录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现状和社会背景。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是一枝永开不败的山花。要保护这朵“山花”就要具备多重工作能力,既是工作者,又是专家,这是时代的要求。因为没有工作就没有影响,不具备专家的能力,成果就没有学术保证。

继续推进民间文艺事业

● 陶思炎

    如果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成果和中国民协卓有成效的工作,是“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工作的亮点之一,也并不为过。因为我们的工作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文化认知方式,改变了民间文化的地位,也改变了我们的精神状态,从一个侧面介入并推动了我国的文化建设。

    今后,我们该如何继续推进我国的民间文艺事业?冯骥才先生提出“坚持站在时代的前沿,感知文化的痛点”和“坚持田野,进行再抢救”、“绕开市场,发现源头”等重要观点。面对未来,我们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并投身扎实的文化实践。

    一、非遗保护作为一个工程具有阶段性,而依法保护和遗产研究则是长期的。我们要做长效性工作。对已经整理出版的成果和正着手进行的编纂项目及田野调查中发现的重要资料应当及时展开研究,以理论成果凸显优势。

    二、文化包括三个层面,即文化成果、文化活动和文化精神。文化成果是文化创造的目的,往往具有已完成的空间性质。文化活动是正在进行时的创造或展现,具有时间性质。而文化精神则是通过文化成果、文化活动而体现出的审美情感、民族意识、信仰观念等,涵盖着空间与时间的范畴。我们对文化精神的研究还不充分,今后可通过对这一层次的关注,突破文学、艺术的思路,增加对民间文化哲学、信仰和心理层面的理解。

    三、重大项目的设想。(1)海洋文化资料的普查与研究;(2)边疆民族文化的普查与研究(陆地);(3)域外民间文化研究(开展比较研究)。

    四、加强队伍建设。民间文艺采风、三套集成普查编纂培养了一大批民间文艺工作者,今后要通过田野调查、培训研讨、项目研究等带出更壮大的民间文艺队伍。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