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漫生命的绚丽创作 民间艺术的美好追求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交流中心、中国文联出版社在京召开《寒夫艺术论丛》首发式暨学术理论研讨会
《寒夫艺术论丛》在京首发
本报讯 11月28日,《寒夫艺术论丛》首发式暨学术理论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仲呈祥,原北京军区副政委、北京军区老干部大学校长王福义,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委、海军中将李世田,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赵长青,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张之铸,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赵铁信、吕军等出席。
《寒夫艺术论丛》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是寒夫学术与理论研究专著。该书甄选了作者20余年来关于艺术理论与评论的40余篇论文,涵盖理论鉴赏、书画鉴定、艺术教育、艺术心理等方面,展示了作者在中国书画艺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此次活动由中国民协主办,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扇子艺术学会等承办。(张志勇)
寒夫成材之路的启示
仲呈祥(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今天会议的主人翁是寒夫。其实我现在面对的一幅画,主题也是“寒”。因为我们生存在一个改革开放、翻天覆地的历史转换关头,出现了很多伟大的壮举,但是也形成了一种浮躁、狂热的文化气候。在这样一种浮躁而不是沉稳、肤浅而不是深刻、油滑而不是幽默的文化气候下,一个“寒”字就显得尤为珍贵,它表明了我们仍有一种清醒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宝贵意识。下面我想讲讲《寒夫艺术论丛》的出版对今天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艺术氛围究竟有什么作用。
文化发展首先要有文化自觉与自信。如果我们对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没有一种自觉的认识,没有看到它的地位和价值,没有把握它的运行规律,就谈不上发挥它的独特作用。如果我们丧失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而是鹦鹉学舌、东施效颦,这个民族就将失去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根,那是非常危险的。
马克思讲,人类除了经济地把握世界、政治地把握世界、历史地把握世界、宗教地把握世界之外,同样不可或缺的是艺术及审美地把握世界。人之所以为人,乃因为人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理性的情感动物,唯人有精神家园需要建设,而坚守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就是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书法艺术在今天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就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
我认为寒夫历经了“寒”后要真正成为大丈夫,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个人觉得这个会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这部著作有多高的学术含量和理论创新,同时也在于这本著作所启示的成材之路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我们在这本书里看到,寒夫是非常自觉地阅读经典、走近大师。他的书中谈论到了古今中外许多文化名人,从孔子、苏东坡、鲁迅,到高尔基、泰戈尔等,寒夫都走近了。一个人自觉地走近大师、阅读经典,精神与心灵就能健康成熟。所以,《寒夫艺术论丛》的出版,其普遍意义在于展示了一种勤奋攻书、努力实践、健康成材的道路。今天出版这本书,为这本书开研讨会,是在尽我们有限的力量去调控和净化一种浮躁、浅薄并且不利于下一代成长的文化环境。
我们要让民族文艺宝塔之上、塔座里面越来越多样、丰富、繁荣,只要不超越伦理道德的底线,小沈阳、李宇春都可以进来。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塔尖必须是经过历史筛选和确认、真正实现了有思想的艺术和有艺术的思想和谐统一的优秀作品及其代表人物。这是不能含糊的。尤其不能出现另外一种可怕的现象,即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下,把本应在塔尖的作品及其代表人物强行拽到塔底,甚至挤出塔身;把本来应该只有在塔座里面占一些位置并且还需要进化和提升的强行推到塔尖,用这些作品去引领民族。这样一种景象难道不可怕吗?所以这是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我非常赞成寒夫在著作里面流露出来的对哲学的敬畏和追求——哲学通,一通百通。寒夫既从事书画创作,又不偏废理性思维,这种情况非常难得。寒夫的道路还很长,祝愿他以后取得更大成绩。
他用艺术温暖自己
罗 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寒夫,何许人也?他是一位民间文艺家,是我们研讨的《寒夫艺术论丛》的作者。也许他还名不见经传,也许他还是“非著名”,也没有显赫的头衔和职称。但是我想,梅兰芳是什么学历?齐白石是什么职称?好像都没有。我相信真正能够使艺术永恒的,不是看名头,也不是看来头,而是看作品。这就像那句老话,“英雄不问来处”。
寒夫是农民的儿子,出生在湖北黄冈的山里。他少年时代揣着艺术的梦想走出大山,来到被看做是“地狱之门”的艺术世界里闯荡,而且选择了一个在艺术领域中最难讨巧的文艺理论和评论,这也就注定了他要成为一个一生追求艺术的苦行僧。一个山里人来到繁华的京城,其中的酸甜苦辣不言自明。他曾经困惑,曾经迷茫,曾经孤独。对于一个执著于艺术的人来说,是否被人关注还在其次,不被人理解和接纳,才是最大的寂寞。寒夫曾经以“程门立雪”的意志求教名家,以“凿壁借光”的精神在地下室苦读。也许困境中的挣扎更伴有信心勇气和理想希望,正像是只有在泥泞的道路上跋涉才能留下深深的足迹,“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困苦可以积蓄人的精神能量,也可以增加人跋涉前行的勇气。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困苦是人的生命得以升华的必经之路,只有历经磨难的人才能懂得生活的意义,才能悟出艺术的真谛。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见到寒夫时我曾想到梵高。梵高生前备受社会的冷漠,得不到人间的温暖,贫穷、误解、失恋、疾病伴随了他一生,然而他却以极大的热情和真诚对待人生和艺术。他去世后,其作品曾创造绘画拍卖价格世界纪录。在他留给后人的箴言中有这样一句话:“经过终身的奋斗之后而得到胜利,要比过早地得到胜利来得好,……遭到许多麻烦和失败而不气馁,要比一帆风顺和只知道安逸的人活得有价值。”梵高的价值是在他死后才被人认识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艺术家都不能取得成功,他们都死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艺术的果实永远都是青涩的。
理想永远是美好的,而现实往往却很残酷。并非所有的探索都能发现奥秘,并非所有的航行都能到达彼岸,并非所有的耕耘都能结出硕果,并非所有的执著都能达到辉煌的目标。今天寒夫的第一部文集正式出版了,我期待这是收获的开始。此刻,我想起石涛的一首诗:“我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月随我起。”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创作心境啊!我把这首诗送给寒夫,希望他的创作生涯能够如此美丽,也祝愿他在今后的艺术之路上不论遇到多少荆棘,多少泥泞,皆能幻化出“月圆可为画,月缺可为诗。仰首是春花,俯首是秋实”的美好人生。
感动于寒夫的创作
赵长青(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我和寒夫先生是第二次见面。我为寒夫的人生经历、他所走过的不平凡道路以及今天所取得的不平凡的艺术成就所感动。
寒夫先生这些年来颇为不易。他属于体制外的书法家,而且还是学者、评论家。看了《寒夫艺术论丛》这部著作,我觉得他对书法、对艺术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非常深刻。我想对于这样一位体制外的书法家、艺术家,中国书法家协会更应该关心和支持,加强和体制外书画家的团结,给他们关爱。
寒夫是农民的儿子,他早年辗转于深圳,后到北京,在艰苦的环境下通过不断奋斗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最终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些都值得我们这样“有岗位”的书法家学习,我们应该倡导这种奋斗精神!
寒夫身上体现着一种“德艺双馨”的精神,书法界应该多为这样的书法家进行宣传,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创作,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和时代服务。从寒夫这样的书法家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出,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大潮,没有现在我国对文艺高度重视的大环境,他发展到今天也是很难的。寒夫赶上了太平盛世,赶上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国书协和我本人都为有像寒夫这样的书家、艺术家而感到骄傲,我们真诚地希望寒夫先生在今后的岁月中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有更多的艺术成果,为繁荣书法事业做出贡献。
寒门育英才 夫子著文章
张之铸(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今天举行的《寒夫艺术论丛》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当代书画艺术家寒夫先生的这本著作,收集了他20多年来涵盖文学、书法、绘画、音乐、鉴赏、评论、美学等领域的重要作品,是寒夫先生40多年艺术实践的总结,也是他在实践中对艺术理论探索和深化的结晶。艺术家们常常以其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精神蕴藉和美的享受。寒夫的艺术世界别有洞天,有其独具特色的艺术发现。
《寒夫艺术论丛》中论及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艺术的永恒主题、书画专业的理论源泉、艺术家人格品德的修养以及对当代文化艺术状况和发展的思考。每篇文章主题明确、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赞美畅快、鞭挞无情、探索严谨。将论丛之特点概括起来,有两点最为突出:其一,作者用心灵品读艺术的醇美,用意志体感知识的甘露,并以美学之学理外化地传递自己感受艺术的妙秘意蕴,使人们从中受益。其二,作者用心地同读者一起在近似音乐的世界里作轻快的自我修复与外在的生命审视。这是《寒夫艺术论丛》与众不同的宝贵之处。
当然,寒夫先生的作为和成就主要还是表现在书法和绘画艺术上。他痴于书法。两三岁由父亲领入学海,因家境不幸少年多难,一路坎坷。经四十几载历练,终修成雄放、豪迈一派的翰墨书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行草书章法中很讲究疏密关系,注意字的搭配相称、疏密得当、虚实相安、首尾相接、大小适应、节奏和谐、照应严谨、气韵生动、浑然一体。“穷变态于毫端,合情理于纸上”,从而构成了章法布局之美。在字体大小上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夸张手法,也可以说是浪漫主义的手法。他的夸张、对比,是以小见大、以一概全,于细微处见精神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仅仅展现一个字或一个字的某一部分,就足以引起观者注意、震惊。这种夸张对比使夸张的字或一个字的局部有概括力、表现力,动感更强,更含蓄,富有寓意性,显示出它的内在含义,以寄托书者的特殊感情。同时夸张对比也产生出幽默感,可以使人看了可笑可亲。一大一小的字放在一起好像一个巨人同一个侏儒站在一起一样;一轻一重的字放在一起就好像一胖一瘦的人站在一起,对比的悬殊,让人觉得有趣,使观者愉快、产生兴趣与丰富的联想,使作者同观者之间产生内心情感沟通,并从中领悟到书法的哲理,在轻松愉快中获得教益。
同书法一样,寒夫的绘画艺术,无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都全然呈现了大自然的诗美。有评论家指出:他努力将绘画艺术同自己所表达的情感联系起来。他热爱生命,便将笔墨投之以花鸟;他热爱江河,便将笔墨投之于山水;他崇尚先贤,便将笔墨投之以圣人,充分体现了“丹青不辞使命之托,笔墨不负文明所需”的价值观。绘画中他注重浓墨重彩,作品使人感到淳厚扎实,力透纸背,酣畅淋漓,体现出了自然天真的力量之美。这样的画作,其品位也反映出作者的素养和境界。
作为一位中青年书画家,寒夫先生经过40多年的努力跨越了三大步。以后的求索之路还将更长。希望他进一步拓展视野,巩固根基,不断提高自己,充分发挥潜在的书画艺术特质,攀登艺术高峰,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
艺无止境 勇攀高峰
赵铁信(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今天的研讨会使我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到了寒夫同志的《寒夫艺术论丛》和他的艺术道路。大家的发言给了我五点启发。
第一,做一个合格的艺术家,对艺术事业应该有执著的追求。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非常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艺术,他能够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这个事业上,无论是顺境、逆境,无论是在平坦的大道上,还是崎岖的小路上,他都奋力攀登,孜孜不倦地追求。
寒夫同志出生在湖北黄州,在黄州这块热土上自小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而且自幼热爱书法绘画艺术,所以他一直奋斗了几十年。寒夫对艺术有着执著的追求,可以说是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有着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他不追求名利和职称,一心一意扑在事业上,一心一意搞书画这门事业。在当代社会氛围下,一个青年人能够有这样的艺术理想和艺术追求,有这样良好的心态从事艺术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有深厚的传统根基,毕生在这上面下功夫。寒夫自幼学书法,钟情于王羲之、苏东坡等文化名人。苏东坡是我国宋代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给黄州人民留下了非常深刻美好的印象,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财富。我认为苏东坡的这种精神对寒夫的影响很大。寒夫的人物画和山水画都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力。作为一个书法家和艺术家应该在传统上下功夫,因为书法史表明传统功力是每一个艺术家首要和基本的功力,如果不具备这点,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希望寒夫能够继续做下去。
第三,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任何一个杰出的书画家都同时应该是大学问家、大学者。寒夫读了很多书,始终在认真做学问,《寒夫艺术论丛》从头至尾,有对书法家的评论,有对书法作品的评论,还有对鲁迅、郭沫若等的评论,涉猎很广。我重点看了他几篇文章,写得很精彩,比如说书画理论方面,把相关问题的来龙去脉写得很清晰,这点应该提倡,应该给予肯定。
第四,我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是一个勇敢的探索家和大胆的革新家。任何一个书法家不仅应该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力,而且更应有大胆的革新精神。传统功力必不可少,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寒夫在这方面还是做了些探索,成绩很不错。谈创新的时候不忘传统,讲传统的时候不忘创新,这两点要继承和发展,不可偏颇。
第五,一个艺术家应该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历朝历代的艺术家都是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的。当代艺术家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是和谐社会的构建者,应该是无私的奉献者,应该为民族和国家做点什么。寒夫同志能够无私地奉献,这点难能可贵。
我国有13亿人口,体制内的书画家是书画家,体制外的书画家也是,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尊重和重视,要给予帮助和支持。所以今天这个研讨会还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
寒夫同志虽然取得了这些成绩,但是不满足于这些成绩,因为艺术没有止境,一定要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向艺术的高峰攀登。
基于亲身实践之上的理论思考
朱辉军(中国文联出版社副总编辑)
具有亲身艺术实践经验的艺术家,来谈论艺术问题,往往鞭辟入里、切中肯綮。我国的苏东坡、德国的歌德、法国的狄德罗等,都不仅在文艺创作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且在文艺理论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文艺理论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当代中国兼具创作和理论才智的文艺家并不是太多。现在这里出现了一位——寒夫。他是有较高成就的书画家,其行书《念奴娇·赤壁怀古》收藏于人民大会堂,其草书“寿”字经国家版权局注册为“中国版权第一寿”;其国画《雄鹰奋起图》由中南海收藏,《万山红遍》由瑞典国家艺术委员会收藏……我个人则尤其欣赏《崂山神境图》《双鹭图》等。比起许多浪得虚名的所谓书画家,他的工作更显突出。基于他自身的创作实践,20年间他还写下了不少理论评论文字,他将这些结集为《寒夫艺术论丛》出版。捧读这部厚重的理论著作,颇为寒夫的勤奋、执着而感动。
深入其文集中,又发现,他的谈论虽以自身的实践经验做基础,但绝不囿于自身的经验,甚至也不拘泥于具体的创作实践,而是努力超越其上,思考许多艺术的尖端问题和前沿问题,使这部著作获得了鲜明的理论品格和思想高度。
从寒夫的作品和著作中,再通过了解他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他有相当深厚的社会实践根基和艺术实践根基,此外,他也有较好的学术根基。
寒夫出身寒微,成年后经历坎坷,先是在湖北基层工作,后到深圳漂泊,其间做过各种工作。这段曲折的人生经历,淬炼了他的人格和性情,并深深地烙印在他的书法、绘画中,使他的书画作品大气磅礴而又意蕴深远。
他自幼习字,后又修国画,数十年来对历史上的书画名作反复临摹、反复揣摩,广泛涉猎各种体式、风格和流派,从而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除了向名家学习,他也注重向自然学习,仅是崂山一地他就久久地加以观察、感受和体悟,终于获得了别样的灵感,画出了别人所未画出的崂山的魂灵和神韵。
受父母亲的教诲,他很早就自学古典文学。长大后他几乎无所不读,从古到今,从书画作品到文史著作,他都广泛涉猎。不过钻研较多的是《论语》《楚辞》及韩愈、欧阳修、苏东坡和鲁迅的作品。他有较好的文学功底,对文学界比较忽视的“赋”还曾做过专门探讨。我在《文学在艺术家族中的核心地位》一文中特别强调了文学功底对于各门艺术创作的重要意义。离开文学基础或缺乏文学根基的艺术往往是苍白的、贫瘠的。对于绘画书法这样历来与文学有着血脉关系的艺术来说,就像从文学生发出来的电影电视一样,尤其要格外注重文学的修养和积累。
寒夫的功底之深和用心之细,从他的《论第六版(彩图本)〈辞海〉之问题说》中可以集中地看出。在当今连治学都变得浮躁的年代里,这样扎实的求索精神殊为难得。
艺术之间是相通的。现代社会分工日益严密,所以许多艺术家往往专攻一两门而不及其他。常常是在其专长的领域得心应手,而涉及相关艺术就捉襟见肘,甚至笑话百出。这样的艺术家是难以成就大气象的。
寒夫则不然。他几乎将主要艺术门类都纳入其视线。文学、绘画、书法、音乐、电影等,都尽收眼底,有的还深入其殿堂,有自己的独到见地。令人惊讶的是,他一手执笔创作,一手执笔从事理论评论以至鉴赏和鉴定。能够在这两方面齐头并进,在当今实在是难能可贵。我深信,这二者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创作实践不断给予理论思考以鲜活的材料,而理论思考又给予创作实践以深切的指导,将二者集于一身,便比起如我这样的“独臂人”具有更大的优势。不过,作为经过规范训练的评论家,我还是坚持认为:包括寒夫在内的艺术家在进行理论评论工作时,还是要注意概念、范畴、体系等的准确和严谨。
因为书画故,寒夫较多地是钻研古籍,对传统文化有较多的涉猎,但他同时也将眼光转向世界,对高尔基、对泰戈尔、对迈克尔·杰克逊等等,也都做了专题研究。当然,如果对当代国外文学和艺术再做一番巡览,对其创作和思考就更有裨益矣。他的不少文章充满激情,文采斐然。
书学是他用心最多之处,故体会也更深。他通过数十年的实践之后意识到:“要凭借古人的架构,嵌入自己的血肉,在纵横恣性、任意韵致的呈现里,使字迹收获所谓‘神、气、骨、肉、血’的灵动效果;这,便是我日渐追求的境界。”对梁献所言“尚态”说,他做了如下发挥,“它的美学生成有时不仅强调形式美和表现美,而且常常伴有以丑为美的意象出现。对比‘韵’,它倾向精神的个性呈现;比起‘法’,它侧重主体内在的表现;比起‘意’,它又感到‘意’过于放达。在这三者之外,‘态’时刻在要为创造一种形的模式、神的格律而绮靡地表现出一种与众迥然的绚丽姿‘态’。”这确系精准的把握,我从他的书法作品中也分明感受到其意态浑成也。
寒夫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我觉得还是需要适当收缩战线,收紧拳头,在几个重要领域、重要问题上深入下去,重拳出击,那么无论在创作上还是在评论上,自会卓然成为大家,在历史上留下一笔。是所望焉!
文化繁荣需要更多苦行者
陈卫平(新华社高级编辑)
从当年的卖字街头到今天的载誉殿堂,对于从小立志弘扬中华书画艺术的寒夫来说,什么精神支持他如此执著,什么才是他事业有成的真谛?
寒夫曾对我说过,在他所取得的成绩中,书画之作在很长时间里是稻粱之谋,而艺术评论则是心血之作。在这部论丛出版之际,他特意向我推荐了其中4篇文章:张之铸先生的《寒夫艺术论丛》序,寒夫所作的《锄耕之乐》《关于赋》《论第六版(彩图本)〈辞海〉之问题说》。
显然,寒夫先生对阅读这部论丛的指引,应当是探求其精神世界以及艺术真谛的捷径了。
一曰:志向笃定系于使命。
承蒙张之铸先生的序言指点,“使命之托、文明所需”当为寒夫艺术道路所体现的价值观。寒夫画作中的人物多为圣贤大德以及智勇之人,以丹青润染高尚的精神世界是其画作的常态。弘扬中华民族大道德家、大学问家、民族英雄是中华文化世代传承的主流意识和艺术精髓,联系到寒夫在艺术创作道路上顺境无多且矢志不移,笔下人物自然是其困顿陋室时时膜拜的励志榜样、精神支撑。另外,在他看来,身为作家、艺术家应当“从大道的使命出发,以优秀的作品启迪人、教育人、鼓舞人”。有了这样的价值观,自然也就厘清了寒夫艺术道路的逻辑关系。
事业即生命。作为追随者、跋涉者、探索者、传播者的寒夫,选择了为弘扬民族文化献身,沿着正确的道路努力求知和践行。寒夫在获得人们认可时实现了他应有的价值,因此,大家称赞他“填充了当代人类精神领地的心灵空白”。这是胸怀大志者才有望达到的境界和修为。
二曰:拂却浮华固本培元。
翻阅《寒夫艺术论丛》,我感觉到寒夫的精神世界中充满着朴实和激情。
首先是寒夫的感恩之心。他感恩于贫寒之家的善美发蒙,感恩于社会的诚挚帮助,感恩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海纳百川。
寒夫是诚信朴实之人,他多次谈及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期望——能够以书画缝合日子、养家糊口。他忘不了学业初成闯荡深圳时父亲的嘱咐——坚守艺术的家业。寒夫也常常回顾师长的教诲提携,屡屡谈及名家使他茅塞顿开,领悟新知和要秘,获益匪浅。这种融于骨血的朴实,就是他在一瓶一钵贫寒之中能够坚守、在纸醉金迷浮躁之境能够笃行的根本。
其次是律己。将寒夫的艺术道路称之为修行亦不为过。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使寒夫能独树一帜。就在《关于赋》中,寒夫探究一些被历史尘埃湮没之作,称“其构制不器、文章不古、体格不纯、血肉不足”。他在创作时,便自觉以此为鉴。寒夫在《伪艺术家论》中,更是严肃批评那些“用破坏人类文明公德为代价去满足自己的虚伪与陋习,用败坏民族艺术整体利益达到实现个人的虚华人生理想”的行为,斥之、避之,不屑与之为伍。
在求学与修为的过程中,寒夫研学扎实、修身律己,因此得以实现“积聚风格,歌抒强音,无纤滑之弊。作品大气淋漓,壮阔融成。其审美追求,工笔墨、重意境、抒灵性,展示了中国书画美学传统中抒情、表现的民族特征,富有哲学创造力。”“心源充、起点正、气息盈”,谢云先生对寒夫的肯定绝非溢美,更是长者勉励书画界后学的肺腑之言。
寒夫30多年的奋斗恰逢改革开放的盛世。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变动、大发展犹如沧海桑田,也成就了寒夫的锄耕之乐。
在这部“大有超乎其书画之美”的论丛中,寒夫涉猎的领域远远越过自己的专业,以“其身感之笔使之蔚为心语”,令读者感悟。从《关于书法入门》《漫议中国书画史》,到《美与丑的艺术》《认识苏东坡》,寒夫的学识才华可见一斑;《现代中国文化的脊梁》《论热爱生命》,充分展示了寒夫的昂然激情;《与文贤问道书》《论当代中国文学使命的再思考》,传出寒夫对文坛怪现状的警钟之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论第六版(彩图本)〈辞海〉之问题说》。众所周知,2009年9月出版的《辞海(第六版)》是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的重大文化工程,由数以千计的作者、编者、出版者历经近5年编纂完成。《辞海(第六版)》含词条127200余条,总字数2300余万字。这样一部大型综合性辞典错疏难免。而以近万言辨析其差错疏漏的当不多见。寒夫本文情切言凿,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功底,更显示了作为文化人的责任意识,也就是那种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的责任感。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顺应这样的大趋势,文化界自当牢牢把握时代要求,自觉肩负历史使命,以出精品、促繁荣为己任,振奋精神、精益求精,为之勉力奉献。因此,希望能有更多像寒夫一样的苦行者涌现出来。
我想,这也是我们讨论寒夫艺术道路的一个重要意义。
愿智慧鸟越飞越高
刘永泽(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刘书平(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院长)
寒夫先生是湖北人,是艺术道路上执著的追求者, 也是艺术道路上勇敢的探索者。这些年来,他在书法、绘画、文学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本《寒夫艺术论丛》涉及了文学、书法、绘画、音乐、批评、评论、艺术教育、艺术鉴赏等众多艺术门类,代表了寒夫先生学养的高度,也是他在艺术道路上多年探索的最好见证。值其在京举办活动之际,我代表湖北省文联和文学艺术院向寒夫先生表示衷心的祝贺!
寒夫先生在湖北黄州长大,他的家乡是一个文化昌盛的地方,精英辈出,名人众多,有毕升、李时珍、杜牧、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吴承恩、冯梦龙、李四光、熊十力、闻一多、胡风等一大批颇有建树的历史文化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寒夫先生自幼历经艰辛,故勤学苦读,很早就吸取了先贤们的精神学养,所以这样的文化环境,滋养了他执著的性格和纵横千里、浑然大气的艺术风格,从而使他能在文艺的领域展翅高飞。
我喜欢寒夫的画作,他选择的是一条与古今画家不同的路,在以无为的笔墨描绘有为的精神世界,在借助圣贤的心智浸润自己的同时,还将其化作一种新的艺术来滋养世人的灵魂。正如其他学者评价的那样,寒夫在艺术追求上“心源充,起点正,气息盈,如开发山河丛林,仰看博大崇高佳境”,“多年来,积聚风格,歌抒强音”,使画作“大气淋漓,壮阔酣成,无纤滑之弊”。我也欣赏寒夫的书法和文学。他的书法心怀经典,是古佛青灯旁的操练,让他笔下别具一格,面貌纷呈,波澜起伏,虚实并举,似乎每幅作品都在创新,给人一种天然的动感之美。更为新奇的是寒夫的左书,这种新奇不是常人所理解的那种玩味,更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虚张,他这种左书是展示自己内心深处的大胆创新和追求完美的一种全新境界,气度很高,书作里面有中国古代文人高妙绝伦的创造性元素,清纯而潇洒。我想,这也是艺术家在他的精神领域里追求完美的一种形式。另外,寒夫的文学造诣我也十分钦佩,他读了很多中外名著,特别是理论方面,他有独到的见解,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崇尚和敬畏人类文明的精神力量。
寒夫离开湖北,漫游四方,浪迹天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所以他用行动证明了“九头鸟”这种智慧之鸟的价值。一个艺术家的成长,不是一日之寒的事,需要长期研练和修道。寒夫12岁随父母回迁古城黄州,家教很严,两岁习字,其父指导他研究孙过庭、王羲之、苏轼法迹。久而久之,他形成了自己的书风。幼年学画,又经多位名家教诲,博采众长,广纳善请,锄耕不止,使他乳翅逐渐丰满硬朗,为后来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因素,构成了寒夫先生与众不同的成长史。所以,他在书法、文学、绘画、理论等领域有着独到的研究成果与思想建树。我作为湖北人,对这位从荆楚大地上走出去的文艺人才满怀期待,希望他在未来的艺术天空里,能飞得更高更远,为湖北增光添彩!
我的一点创作心得
寒 夫
世纪大潮,波澜壮阔;人类文明,风起云涌。历史走到21世纪的今天,人类该承载怎样的历史使命?韩愈曾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亦即不论探寻学业的早晚,只要善其心、勇其志,迟早会取得一定的成果;无论怎样选择治学方向,但凡思想敏捷、方向明确,不管在哪个专业或领域都会取得可喜的成就。
于是,我就怀着这种信念,以美的经营形式和文明的表达方式来捍卫中华民族的精神遗存——这是我们世代炎黄子孙的生之根本。经过各方的支持,40余年前的梦想终于演绎成了著作,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当然,于我生命和意趣确有意义的篇章自然让我忘怀不得。这里略述几篇,也是我的一点创作心得。作为中国古代绘画一座丰碑的《清明上河图》,自宋代以来一直是画家和国人的心灵慰藉和学术标本,但其作者张择端却始终难以得到世人的颂仰,因此便有了《为〈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正言》;大型工具书《辞海》向来被认为是国人生活的万用基本读物,然而,新版《辞海》问世后却存在诸多不妥之处,这便有了《论第六版(彩图本)〈辞海〉之问题说》;身为艺术家应兼具精湛的艺术创作和完美的人格品德,可是当下的所谓艺术家不仅不假前车之鉴,有的甚而连普通人的处世法度都不够,一味以其贱行贱为制造是非、污染文化、混淆视听,弄脏人类的文明空气,于是便有了《伪艺术家论》;多年来就听人们议论,为何听不到专业书法家论述学习书法等方面的感受与心得,于是有了《关于书法入门》;常言道,文者,乃文以载道,然而,自古迄今又有多少文人是在安分守己地默耕着自己的田地呢?要么无中生有地传播文坛“绯闻”,要么居心叵测地讹造谎言以达到声名升迁,于是便有了《与文贤问道书》;作家本应体验现实世界的喜怒哀乐,对邪恶势力予以抨击、示以警言,可有的作家一味谋求利益,以速度和数量来支撑其身份,不涉民生痛楚,一味在淡妆浓抹的歌声里高唱“盛世太平”的不夜曲,因此便有了《论当代中国文学使命的再思考》;人活着要有向上的目标,这目标对他人和现实社会都会有益处或帮助,但有的人将目标放下,在玩世不恭中挥霍着自己的生命,于是才有了《论热爱生命》;人类是充满着矛盾的,上世纪80年代初为化解矛盾而涌现出一大批勇于直视现实的伟大作品如《泪痕》《伤痕》《天云山传奇》等,不过这矛盾在今天似乎并非全然消失,因此便有了《再论〈天云山传奇〉》;我们有了今天的太平盛世,一定不能忘却为这兴盛而付出生命代价的革命先烈和人类的造福者,于是就写了《现代中国的文化脊梁》等等。
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学者的研讨和剖析,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也使自己找到了不足。《寒夫艺术论丛》能得到专家、学者、领导和朋友们的倾情指点,这是我生命之大慰,也是我继续创作的力量与探索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