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专题

《徐利明书画篆刻》大型作品集在京首发

时间:2010年10月1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9月28日,由致公党中央、中国文联、中国书协、江苏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中国书协、中国致公画院、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联、南京艺术学院承办的《徐利明书画篆刻》大型作品集首发式在中国文联报告厅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发来贺信。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思卿和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孙怀山,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李卓彬,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覃志刚、李牧,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冯远、廖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夏潮,江苏省原副省长、省文联主席王湛,全国政协联络局巡视员程瑾,中宣部干部局副局长杨小平,中宣部文艺局副巡视员路侃,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夏朝华,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副主席申万胜,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陈洪武,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南京艺术学院、安徽省有关单位负责人,以及在京部分著名文艺家、高校及文艺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部分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出席了首发式。

    孙家正在贺信中说“这是一套经过作者精心选编,形式与内容都非常丰富的个人作品集。作为个人作品集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有赖于作者长期以来对书、画、篆刻的各种表现形式与技巧、各种风格与流派的广泛涉猎与学习,并要能‘为我所用’,变通转化为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从这套作品集来看,作者在这方面是做得比较成功的,是值得赞许的!”“作者的书、画、篆刻创作均能发自性情,无雕饰气、做作气,且能将诗、书、画、印相结合,抒发某种情怀,表现某种理想,创造某种意境。作者传承和发扬了中国文人艺术的优秀传统,走的是艺术创作的大道。”“这套作品集中所录书法、篆刻作品的文字素材和绘画作品的立意多从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来。再看其篆刻每印皆有题跋,部分书、画作品的文字说明中加有创作‘附记’,阐发其作品的精神内蕴、艺术思想、审美境界及艺术表现手法,反映出作者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养成的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综合学养。”“当今文艺界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作者能够不为其所动,甘于寂寞,潜心修养,在艺术创作中讲格调,重意境,努力创作积极、健康、高雅的艺术作品奉献给社会,服务于我们这个时代。这种精神值得称赞,值得提倡!”

    万钢、张思卿、胡振民、张海为《徐利明书画篆刻》首发揭彩。夏潮宣读了孙家正的贺信。李卓彬,陈洪武,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章剑华,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米如群分别致辞。徐利明致答谢辞。首发式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副主任李培隽主持。

    作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成果,《徐利明书画篆刻》大型作品集由中宣部立项资助出版,大八开本,宣纸彩印线装,一函三册,分书法、篆刻、绘画三卷,共收入作者的书法、篆刻、绘画精品140件。其艺术表现形式多样,追求高品位、高境界,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出精品为原则,精心选编,精心设计,精心印制而成。

    徐利明 1954年生于南京。现为致公党中央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书协理事、省文联委员、省书协副主席、南京印社社长。是当代书坛中年代表书家之一,是高等书法教育学术带头人之一,是江苏书坛的领军人物之一。荣获由中宣部审定,国家人事部、中国文联表彰的首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是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作品获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金奖、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篆刻评比一等奖。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及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多次举办个人书画篆刻展。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全国性、国际性书学研讨会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编著、教材、辞典共计18部。在高等书法教育方面自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法,培养了众多享誉全国的中青年书法人才。

《徐利明书画篆刻》的启示

朱海燕

    徐利明的身份该如何定位?是教授、博导?是画家、书法家?还是篆刻家、诗人、评论家?确切地说,这些都是他真实的身份,肯定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都不是真实的徐利明。新近出版的三卷《徐利明书画篆刻》,向人们印证了这一点。徐利明是当代书坛成就突出的中年书法家,但在他身后支撑着他的却是一条汹涌澎湃的文化大河,给他以力量,给他以激情,给他以生命,使得他的艺术不断攀越一个又一个高峰。

    中国书法,是艺术领域中很难成功的一门艺术。真正的书家,往往是文化集大成者。许多书家由于缺失综合学养,难以成为真正成功的书家。文化学养是书法的动力装置器,缺少动力装置器的推动,书法艺术就不可能达到一个高远的境界。

    徐利明不是简单的毛笔字书写者,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者和出新者,并且这种坚守和出新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这又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的博学和智慧。

    我们不能否认,徐利明书法创作的艺术水平可称得上各体皆臻上乘。他所涉猎与取法的范围,从书体来说,篆、隶、真、行、草无体不工。他对自已所走的书法艺术道路充满自信:“吾眼观全史,心会每朗旭。碑帖俱在胸,笔底生云壑。”他的创作思想是:“圆融求无碍,自在变古昔。”他要求自己既深入古典,又对“古昔”的传统予以变化,做到“随意生新境,无心追其极”。徐利明不是“偏科”的书家,而是一位全面的书家,其真书包括南帖北碑,其草书囊括了章草、今草,又包括了小草、大草、狂草。他的篆书、隶书也有相当高的水平。从风格流派来看,其书含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以至民国各种善本的踪迹,但又绝不是这些善本踪迹的翻版和临摹。他的作品有王铎、董其昌、张瑞图、龚贤和高二适的影子,又不纯像历史上的任何一家,他的作品饱含着古代书法的传统基因,但字里行间却又透出崭新的时代精神和个人气象。他的书法艺术的审美涵量,在其学问、人生阅历之外。如果就徐利明的书法本身来谈他书法艺术的成因,恐怕是很难理出个一二三来的。只有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才能看到其书法在与文化的联系上体现出的周密思考与探索。

    一个艺术家,尤其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家,他不应是一个“单打一”的高手,他一定会在不同的艺术之间打通隔阂,吸取各方面的营养,走上艺术的康庄大道。徐利明就是这样一位成功的艺术家。当今书法圈内,与徐利明同龄者,善吟诗者甚少,而徐利明的诗作,语言鲜活、想像丰富,既具思想境界,又具审美高度。

    当今书法圈内,书画兼长者甚少,而徐利明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书家,而且还是一位成功的画家,只是因为他的书法篆刻享有盛名,而画名被其所掩罢了。《徐利明书画篆刻·绘画卷》中,选入他的28幅中国画精品。其用笔精准严谨,设色古朴大气,形成了磅礴云天、浑然一体、色彩缤纷、幽静灵动的大千世界。

    当今画坛,“制作风”、“矫饰风”盛行,画家注入的感情少了,一个明显的现象是画家热衷于将细致推到前所未有的极限,而中国画的血肉精神却很难见到。徐利明则不然,他的绘画,尤其是大写意山水、花卉,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令观者由衷赞叹其面目之新、构图之奇,足以与其书法抗衡、媲美。

    徐利明最早是学画的,在南京艺术学院攻读的是工艺绘画专业,在工笔人物、山水、花鸟的学习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时,书法篆刻是他的课余爱好。但是,中国的书法和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书法与画法所追求的艺术方法和风格标准,也无不相通。徐利明深悟此道,继承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在他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了绘画在书法中的作用和书法在绘画中的作用。徐利明的写意画,画出了中国画的神髓,表现出书画家强烈的个性和写意精神。他创作的大写意画如他的狂草书法一样,风云雷雨,变化万千。这些,不仅缘于徐利明的胸襟和气度,也与题材、内容及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整体把握、综合构图和宏观思维的能力与兴趣有关。隐在其背后的,是强大的艺术智慧、艺术胆略和艺术眼光。

    徐利明不主张作画前“在纸上用炭条打底稿,再施以笔墨。”他认为那样会使画家“心中之画意受到制约,难以尽情发挥”。他主张落笔时先须立意,一幅之中有笔有景,种种具于胸中,提笔着纸时,以“惊风雨”、“泣鬼神”之速度,一气呵成,直追心中之画,表现出雄浑豪迈之博大气象。徐利明的绘画,之所以生动传神,除了他扎实的造型基础和深厚的书法功底外,与其重视师法造化是分不开的。他所画的对象都是他所熟悉的并使他深受感动的东西。因此,创作时,必定是有感而发,寄情于画。由于是真情、真意的挥洒,所以,他的绘画哪怕是简单几笔,却充满自然的艺术冲动,彰显着无尽的中国画的意韵,让人看得很舒适、惬意。笔者认为,他的绘画,不是中西艺术的融合,而是传统艺术结构内层的调和,是一位现代艺术家对于他所理解的绘画传统的重新诠释。

    徐利明是当代印坛名家,在他的篆刻中,往往是以笔意、墨趣见长的,这可能与他是专业书家有关。对于一个篆刻家来说,刀法只是创作中的一个手段,尽管它也同时决定着印章的风格。但是,相比较而言篆刻之“篆书”的风格,却是决定一方印章风格的最关键因素。风格化的篆书是风格化篆刻的前提,而风格化的篆刻,则必以风格化的书法为基础,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成功的创造。因为,书法中的用笔,与章法上一开一阖的节奏、一起一伏的气势、一虚一实的映衬,都极为深刻地影响了篆刻的风格与情调。刀法不是单纯的没有感情的东西,而是像书法中的笔法一样,渗透了生命的节奏,化金石趣味为气韵生动的生命境界,以传达生命律动。

    徐利明的篆刻,不管是刀法上的变化还是印篆的变化,说到底,是随其书法的情趣而变化的。因此,他的印篆风格,虽有秦汉印形上的某些元素,但不是形貌上的模仿,也不是盲目的出新,而是在艺术意蕴上实现新的突破与追求。他制印的刀法十分纯熟,每每于不经意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种清新灵秀之气韵。在他的篆刻创作中,行刀往往是冲刻推削并用,因而线条流畅而婉转。如他刻的“粪土当年万户侯”运刀一气呵成,虽自称没有底稿,但由于心到、眼到、手到,故书意跃然,视之称奇。又如他所制“克俭于家”一印,取字在隶楷之间,效南北朝摩崖及碑志中率朴宽博一路,笔势畅达而间以栏界,字画随意而安,数处出格,栏线起刀一气通贯,任其屈曲,相应成趣。有界格而不守其制约,古即有之,白石老人制印亦有此例。而徐利明所行,正是将这种巧妙之处加以淋漓尽致地表现,而成为他驾轻就熟的一种印风。在他那闪烁着过人才华的印风中,包藏着他所具有的创造性极强的生机。

    徐利明诗、书、画、印俱佳。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成就卓然的学者。由于他长期活跃在教学第一线,所以,他在书法实践的同时,十分注重书法理论的创新。从徐利明著作一览中可以看到,他先后出版过《中国书法风格史》《中国书法通论》《篆隶笔意与四百年书法流变》《利明书法教程》等18部著作,为书法的创作和研究,为书法教学的进一步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这一贡献,将会对今后的书法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当代艺术的创造,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文化境遇。艺术家要靠文化的优势争取胜利。艺术家的文化理想与文化自觉直接支配了艺术的实践方式。同时,只有文化的实践方式,才能决定一位艺术家的文化位次,才能决定其作品的内在质量。徐利明书法的成功,就是各种文化相通化生的艺术结晶。纵观他的创作历程,他走的不是一条以写字技巧为中心的创作之路,而是一条以人文精神为取向的创作道路。或者说,他不断深化的文化的探索与追求,在每一个阶段都引领着他的艺术技巧不断精进。

    徐利明的成功,也是他本人用真诚,用谦虚,用道德,用胸怀“修”出来的。业内人说他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是一位旅行者,一位探险家,一位调酒师,一位指挥家,更是一位舞者与诗人。这些评价是中肯实在的。按说当徐利明具有这些特质时,他应该是个“狂人”。可是他偏偏不是这样,他是一位真诚的虚心求教者,为了学艺,他遍访名师。启功先生对他的求教不厌其烦,多次以长信分若干问题论述书法见解,悉心指导。启功先生关于“学古代高手,避时人习气”的思想,“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的见解,以及有关学书的各种开放的观念、辩证的方法,使徐利明在书法道路上受用无穷。

    他在向林散之先生学习书法的同时,还常向他讨教山水画。他从林师那里得到启示:要努力以最饱满的热情,广为取法各体佳迹与历代名家书法。

    他曾师从沙曼翁,沉浸于金石学,成为印坛名家;他曾师从陈大羽,在学习书法篆刻的同时,又使得自己的大写意画独具创意和个性特色。如果说徐利明是一位学者型书法家,不如说他是一位学习型书法家。他曾自言,他的艺术之路实是向诸位老师讨教、学习,并在艺术、学术、教学的实践中加以消化吸收,化为己有的过程。

    徐利明也是一位生活的实践者。他不是仅仅伏案作书的书法家,也不是仅仅站在讲台上授课的教授,他曾对笔者这样说:“笔墨是书法的基础,而生活才是书法的精神。要做到基础与精神的统一,必须走到生活之中,走到群众之中,走到山川之中。革命圣地,边疆风情,人民生活,包容了民族的精神气度,不到这里汲取营养,书法作品中就不能注入时代精神。”《徐利明伊犁采风诗稿书法集》就是这样的成果。

    徐利明总是把书法创新提高的动力源,定位在生活本身。他说,生活是被书法家长时间内所忽视的一份资源,必须重新拾起。他曾在书法电视讲座中提出“从碑帖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书主张。他认为文艺家要坚持“三贴近”的文艺创作思想,走入生活之中,体验生活,服务民众,作品才有激情,才有灵魂。徐利明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取向上的清醒者,而且还是一位不遗余力的实践者。有一次,中宣部组织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去新疆考察,和他同行的另一位考察者对笔者说:“徐利明在新疆,已经不像著名的书法家了,走到哪里写到哪里,谁要就给谁写,一天到晚,累得够呛!”他的精神世界和边疆人民群众的感情真的是接通了,他用心、用诚、用爱,真实地践行了艺术家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这样一位胸有生活、胸有人民、胸有文化的艺术家,其成功、卓越和不凡,都是自然之中的事了!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