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纷呈群英荟萃 民间艺术古树开花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在烟台成功举办
民间工艺创作大有可为
李 牧(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民间工艺品是我国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表现,是植根于中华民间沃土的艺术奇葩,是最具民族性、群众性、地域性的文化形态和艺术形式,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艺术技法各具精妙,形式品类花样繁多,以艺术风格独特、乡土气息浓郁、民俗风情醇厚见长,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民间工艺走进了艺术殿堂,其中的剪纸、刺绣、木雕等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民间工艺已经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和地方文化产业,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媒体和大众关注的视野之中。此次博览会推出的民间工艺品都是近年创作的精品力作。它们的作者,有长期守望民间艺术的杰出传承人,有蜚声海内外的民间绝技绝艺发明家,也有近年来涌现的有突出成就的民间艺术新秀。这次博览会,是民间艺术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的一次集中展现,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成果的一个生动缩影。
中国文联、中国民协高度重视民间工艺的保护和传承,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动传统民间工艺的发展。此次博览会期间,将举办“第十届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评选活动。作为中国文联13项大奖之一,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全国民间文艺领域的最高奖项,以提高民间文艺作品的质量和品位为宗旨,立足于鼓励创造、奖掖人才、表彰精品,在社会上形成了品牌,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提升中国民间文艺的品位,增加民间文艺的实力与活力,推动中国民间文艺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相信通过举办“第十届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评选活动,将进一步推动民间工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打造民间工艺知名品牌,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增强民间文化产业实力作出贡献。
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在烟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这是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首次在地方举办。烟台市委、市政府为博览会的举办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烟台市文联等有关方面作了大量具体工作,再次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对展示烟台城市形象,加强信息交流,发掘、整理烟台民俗文化,提升烟台民间工艺水平,增强烟台城市软实力,促进烟台文化强市建设,提高广大市民的艺术素养和人文水平,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群芳竞秀山花争艳
罗 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今天,美丽的烟台海滨涌动起民间艺术的浪潮,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迎来了全国的民间艺术高手、工艺大师和五湖四海的嘉宾,让我们共同欢聚这次艺术的盛典、生活的礼赞、心灵的狂欢、文化的盛宴。
中国民间艺术历史源远流长,民博展会发展风云沧桑。繁荣和发展当代民间文艺是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牢牢联系在一起的宏图伟业,任何一个民族的崛起,都有昌盛的本民族民间文化作为后盾。作为集中展示民间艺术辉煌历史成就和当代最新成果的盛会,本届博览会规模盛大、阵容强大、大师云集、名牌荟萃,不仅展位多、展品多、品种多,而且新品多、精品多、亮点多。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不断崛起,民间收藏和民间工艺品不断升温,在民间工艺品生命力勃发的形势下,民间艺术家将古典艺术与当代艺术相结合,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相结合,将文化传承与时尚审美相结合,完成了保护、继承、创新、发展的再生与蜕变,在坚守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实现了民族精神的岁月流转,迎来了当代中国民间工艺品的大发展大繁荣。本届博览会力求为民间艺术家搭建一个展现才华才艺的舞台,为老百姓营造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殿堂,从而让民间艺术在活态的生存状态下得以传承,在与当代生活的衔接中得以发展。
民间工艺品是立体的历史,每一件精美的作品都如同中国文化的符号,承载着民族文化传统,折射着中国文化的基因。走进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看一看,这里是琳琅满目的精品艺苑;读一读,这里是底蕴深厚的百科全书;品一品,这里有雅俗共赏的艺术知音。透过博览会人们可以感受到那些几千年来积累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审美遗传,至今仍散发着令人心旷神怡的迷人神采。在这里,既可以大饱眼福,又可以大有收获,既可以尽情享受艺术的乐趣,又可以使精彩的生活更为神奇。
中国是文化资源的大国,也是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的大国,一个民族最大的资源是文化,最能打动人的也是文化。烟台文化底蕴深厚,前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有新的文化品牌和创造,祝愿当代民间艺术的种子在这座深深被文化润泽的城市落地萌芽,生根开花。
论坛摘要
叶少波(福建省民协秘书长):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民间工艺要发展,必须借助文化产业的东风才能扬帆起航。文化产业是永不落幕的产业,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能占到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而在我国只占百分之五六。比起影视、动漫所获得的政策扶持力度,我们的民间工艺也应有所争取,不能落后。同时,从民间工艺自身来讲,如何做大做强、自己养活自己?有这样几个可以寻求突破的途径。一是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目前,我国民间工艺品的国际市场占有量还是微乎其微的。但“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应该持续瞄准国际市场,破解出口品种较为单一的问题,逐渐提高市场份额。二是国内市场的产业化发展。国内连锁品牌多数为服装、餐饮类,而民间工艺方面极少,这也几乎是所有民间工艺家面对的问题。三是艺术化道路。有的艺人作品能卖几百元几千元就感到非常高兴,有的人赚了点钱就白天打牌、晚上唱卡拉OK,这是非常短视的。从业者应该转变观念,提升作品的文化含量,进而增加其经济附加值。对民间工艺家来说,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非常重要。总之,民间工艺要想发展,就不能就民间工艺谈民间工艺,而要在文化上有所提升,在商业手段上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做大做强。
吴元新(南通市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蓝印花布源于秦汉、成于宋代、盛于明清,以全手工的印染技艺和朴素的蓝白之美闻名于世,其流传地域基本覆盖全国汉族地区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变革,生活方式逐渐变化,曾经遍布天下的蓝印花布被外来洋布和五彩染色布替代,手工民间印染不断萎缩,至今全国只有3至4个地区艰难地传承着。问题出现在:(1)蓝印花布技艺后继乏人;(2)传统花版遗存锐减;(3)传统蓝印花布内外销售市场萎缩;(4)古旧精品遗存流失严重;(5)蓝印花布印染工艺变化和品质退化。传统蓝印花布纹样存世量一直居民间工艺品之首,但大量遗存不被人们关注。老人们往往对蓝印花布纹样情有独钟,有的是出嫁时的嫁妆,有的是结婚用物,一直被放在箱底中。而他们的子女往往认为蓝印花布是落后土气的象征,一旦老人过世,子孙们就会将老人拥有的遗留物品特别是纺织品统统作为祭物烧给已故长者,还有的老百姓把原有的传统被面、包袱布改制成易消耗的围兜、粮食袋,甚至被剪成抹布使用,使祖宗传下来的大量蓝印花布消亡。如不及时抢救,再过3至5年,蓝印花布在民间的遗存会彻底消失。如何让蓝印花布的拥有者保护自己家中的文化遗存,做到政府、社会、家庭共同保护,避免蓝印花布濒危局面进一步恶化,实在非常迫切。
卫江安(江苏宜兴紫砂艺术研究院院长):民间文化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一个民族共有的记忆和文脉的传承。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包括工艺、服饰、饮食、音乐、民间歌舞、竞技、仪式、口头文学、风俗习惯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如何使这些优秀文化得到发扬光大?首先要加强民间工艺传承人队伍的活力。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工艺,要通过政策扶持,做好传帮带工作,使民间绝技后继有人,同时对工艺过程进行记录、整理,用录像、录音、文字、照片等,把民间艺术的资料尽可能全面地留存下来;对长期从事优秀民间工艺制作、在业界有成就者,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要为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创造条件;开设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课堂;建立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研究的专业队伍,促进各种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其次要构筑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保障机制。领导要高度重视,在各级各部门成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为民间艺术资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组织保障;要建立长效机制,投入一定的财力,设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普查、征集、保护、利用、人才培养及重要项目和传承人的扶持。
崔洪(开封市民协主席):在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情况下,真正能够形成竞争力的最后筹码是“文化力”。文化不是“作秀”,不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也要唱戏,而且要唱大戏,因为文化逐渐成为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开封市民协对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做了大量工作。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保护开发为重点拉开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的帷幕;积极组织民间工艺家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各项活动;努力培植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牌。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对一些濒于绝迹的民间工艺品进行抢救、保护和开发。例如,对汴绣就采取了重点扶持的方针,积极申请河南省扶持重点民间工艺专项资金;并成立开封市汴绣协会,从组织、信息、产品注册、权益保护等方面进行规模化操作。另外,开封还有传承7代的著名彩灯制作世家“灯笼张”,有起源于宋代的宋室风筝,起源于唐代的滕派蝶画,等等。由于这些民间艺人已经年迈,我们一方面进行抢救性保护,用各种方式记录下其技术;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使其技艺有人传承。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都是当地文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地域特色鲜明的民间文艺资源大有文章可做。
杜平(安徽省刻铜工艺家):刻铜,即直接操刀在非铸造铜器的平面镌刻之工艺。刻铜艺术兴盛于清中期,以阴刻、阳刻及双钩浅刻为主要造型手法。材质有白铜、黄铜、紫铜等,以前二者居多。所刻铜器物有墨盒、镇纸、薰香炉、水烟袋、手炉、茶叶盒、茶壶、烟具、铜锁等,其中尤以墨盒最为驰名。因为刻铜制作工艺精湛,集质地、作工、造型、刻工、诗文、书法、绘画、印章、篆刻、装饰花纹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可谓气象万千,玩味无穷。刻铜作品作为当时的文人仕子、达官贵人相互赠送的礼品,是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璀璨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历史的重要见证。例如刻铜墨盒,随着时代变迁,其题材也颇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举凡家事国事天下事、亲情友情世间情都有反映,从其上下款称谓、落款年代考察,则不难发现时代风云的流变轨迹。其艺术价值也不言而喻。刻铜大师陈寅生能在两寸见方的盒面上刻出《兰亭集序》全篇,运刀如笔,行云流水,他刻的铜墨盒与陈曼生的紫砂壶并称“二美”。当时许多著名书画家都乐意为墨盒制作提供画稿,如陈师曾、陈半丁、齐白石、张大千等,更多的则是直接借用画家的作品,刻铜与名家书画缘分颇深。由于刻铜的工艺难度相当大,它在今天的处境已经变得岌岌可危,这门技艺是否还适合当代社会,如何使之得以有效传承,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王锦强(中国民协抢救办副主任):民间工艺是民间艺术中与市场结合最紧的一个文化物种。我国民间工艺基本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个体作坊式的格局总体上没有根本改观。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不少,但队伍庞杂,良莠不齐,真正对传统文化融会贯通的优秀艺术家太少。民间工艺要想发展,有几个问题不能不提:一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制约。有些从业人员,传统工艺的精髓没有学到家,就忙着跟市场,就想到如何赚钱。二是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民间工艺卖的不只是工艺,而且是一种文化的标识。要在世界市场找到自己的位置,首先要立足国内。本土文化艺术如果自己都不喜欢,想在有较大文化差异的其他国家找到市场是难以想象的。三是工厂化问题。招收工人和招收学徒有很大差距,后者要有一定基础,尤其对天赋有很高的要求。工厂化的批量生产对传统手工生产的艺术性的冲击不能忽视。四是复制问题。一幅绘画作品或者摄影作品,被刺绣、剪纸临摹了无数遍,意义何在?复制和仿制前人甚至自己的早期作品是很难有发展的。此外,有一些艺术家开办了自己的工厂,工厂办大了,却基本上创作不出好的作品了,这种情形也颇值得从业者深思。
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规模宏大
8月26日至30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主办,山东省文联、烟台市人民政府承办,各省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山东省各市文联协办的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在山东省烟台市举办。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牧,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山东省文联主席潘鲁生,中国民协秘书长向云驹、副秘书长赵铁信、吕军,山东省文联副主席杨枫,中共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江汀等出席开幕式。
李牧、罗杨、张江汀分别在开幕式上讲话。
本届博览会的主题是“传承、交流、合作、发展”,共设展台1012个,参展范围涵盖全国31个省区市,另设俄罗斯、韩国、越南、缅甸等部分国家的展台,参展品类基本囊括当代工艺品的各个方面。26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40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320余位各类民间艺术传承人参加本次博览会,并现场展示了部分工艺品的制作技艺,各参展单位还安排了形式多样的中国民间工艺品精品和名家大师推介活动。
中国文联、中国民协高度重视民间工艺的保护和传承,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动传统民间工艺的发展。此次博览会期间举办了“第十届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评选活动。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全国民间文艺领域的最高奖项。通过举办“第十届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评选活动,进一步推动民间工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打造民间工艺知名品牌,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增强民间文化产业实力作出贡献。
活动期间,与会专家和参展代表会聚中国民间工艺发展研讨会,围绕民间工艺的产业化发展与艺术性追求等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记者 张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