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瑰宝璀璨夺目 民族服饰五彩缤纷
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举办的“缤纷中国——中国民族民间服饰文化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成果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
缤纷服饰扮靓中华
● 罗 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服饰因民族而不同,民族因服饰而缤纷。中华因民族而多彩,民族因中华而和谐。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民族众多的大国,也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还是一个服饰文化大国。然而,在全球化飓风的冲击下,很多民族服饰正面临着趋同化的威胁和失传的危机。为此,中国民协采取多种措施对民族服饰开展抢救保护并取得了积极成果。为展示中国各民族服饰的多姿多彩与缤纷美丽,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共同主办了“缤纷中国”大型展览,集中表现我国56个民族灿若云霞的锦衣华服和服装配饰,同时伴有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服饰制作技艺展示和现场表演,他们将以巧夺天工的手工技艺和服饰歌舞表演,在呈现靓丽的服饰、传承的技艺、优美的表演的同时,诠释出“缤纷中国”的美丽形式和深邃内涵。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表现,既体现着民族的认同感和共同心理素质,又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审美积淀。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都从起源伊始,就把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从而构筑了服饰文化的精神内涵。服饰是一个民族最为直观与鲜明的文化标识。一套完整的民族服饰,就如同一幅幅独具民族文化风情的画卷,一座座精美细致的民间工艺美术的宝库。它以千姿百态的造型款式体现出不同情趣和各异形象,以千变万化的手工技法昭示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理想,既美轮美奂,又博大精深;既呈现出不同民族的服饰习俗,又彰显出不同地域的服饰神韵;既传承着民族服饰的熠熠光采,又凝结着泱泱中华的民族精神。
不同的民族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服饰,不同的服饰又进一步丰富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这些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折射着民族的历史和人文轨迹,凝集着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情感。在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中,民族服饰已成为民族民间文化的耀眼瑰宝。沿着中华民族博大深邃的服饰文化轨迹,我们可以领略到“遍览天下锦绣,阅尽人间春色”的无限风光。祝愿我们的祖国像女神一样缤纷美丽,“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民族服饰是民间文化中最耀眼的瑰宝——访中国民协秘书长向云驹
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举办的“缤纷中国——中国民族民间服饰文化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工程成果展”隆重开幕了。此次展览是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成果的一次展示和检阅。同时,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现场表演服饰的制作技艺,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艺术团现场展示的民族服饰和五彩缤纷的民族歌舞,为广大观众带来一场民间艺术盛宴。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民协秘书长向云驹,他就展览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
记者: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服饰,不同的服饰又进一步丰富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选择“缤纷中国”这个主题举办展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向云驹:我们刚刚喜庆新中国60华诞,国庆的氛围还在延续,在这样的背景下,用“缤纷中国”的题目,以独特的视角来展示我国56个民族的文化,意义重大。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昭示着各民族的历史和人文轨迹,凝聚着各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民族情感。而服饰文化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如:信仰、宗教、艺术、审美等等。我们通过这个展览,一方面是展示多民族的团结和进步,另一方面是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是想通过展览促进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让人们看到更多的隐藏在服饰后边的深刻的文化背景、服饰象征以及民族精神,以便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记者:举办这次展览、展示、展演活动的内容以及特点有哪些?
向云驹:此次在民族文化宫展览馆举办的“缤纷中国”展览活动分为三大板块。缤纷技艺展板块,融实物展品、传承人现场制作表演、图文介绍与视频演示、观众学习互动于一体,展示各民族代表性服饰作品、服饰布料织锦制作技艺、佩饰制作技艺、民族民间手工制作技艺等。受邀的民族民间艺术家,大多是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也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同时又是本民族、本地区、本行业的优秀文化代表。缤纷服饰展板块,邀请云南省曲靖市民族文化艺术团、新疆龟兹歌舞团、延边州朝鲜族民俗艺术团等现场表演民族服饰与歌舞。缤纷成果展板块,集中展示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服饰收藏品和服饰保护传承单位的代表性作品,以及中国民协多年来编纂出版的众多高水准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成果系列图书。另外,在展览期间还有四处影像的展示,利用大屏幕滚动播放,内容包括中国民协60年来的工作、实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以来产生的反响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的专题片等等。
记者:从实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以来,中国民协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将民族民间服饰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列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点实施项目后,又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向云驹:由中国民协发起和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对各地区民族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等濒危文化遗产进行全国性的抢救性普查和保护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在诸如组织少数民族民歌调查、实施传承人保护、抢救“5·12”地震灾后濒危羌族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藏族聚居区唐卡艺术,以及对木版年画、剪纸、各民族民间故事、地方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大规模的田野调查,调查认定及命名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等方面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调查成果,许多都成为中国民协编纂图书及影像作品的基础,而且已出版的抢救工程系列图书都受到了文化界及各方人士的高度评价,其中多项出版物都获得了国内国际大奖。
然而经过多年现代化大潮的洗礼,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第一特征的服饰,已经渐渐被当代流行服饰所同化,民族特性消失,个别的濒于泯灭,亟待挖掘、了解,连同它的文化背景一起全息记录保存。面对少数民族服饰日趋濒危的现状,2006年,中国民协又将民族民间服饰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列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点实施项目,并先期对土族、裕固族、蒙古族、朝鲜族、赫哲族、纳西族、羌族等民族服饰文化进行示范试点调查,其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成为本次展览活动及大型系列出版物《中国服饰文化集成》的重要图文及视频展示内容。目前,首批调查项目已取得重大成果,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调查也将陆续进入规划实施阶段。
另外,在我们实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以来,有一个比较新的文化理念得到了学术界的支持,即:一种文化后边有多个文化背景,抢救时必须关注到它全面的文化背景,将其背后的文化生态、文化背景,以及语言、文字、影像等手段综合运用。在服饰文化的保护工程中,我认为,中国的民族服饰文化不是简单的服装、服饰的设计,它运用了诸多的元素、素材,是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中产生的,是文化生态环境的产物。因此,服饰文化是非常厚重的大文化。基于这点,我们想通过展览将这个理念,传达给参观者以及学术界甚至少数民族本身,因为,我们有很多少数民族自己也不了解他们本民族的文化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文化自觉不只是文化人的自觉。我相信,在越来越多的社会有识之士的支持和参与下,我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事业的前景将会更加美好。(记者 徐岫鹃)
做好服饰文化档案刻不容缓
● 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
我们正处于一个时代转型期,从封闭的农耕社会转向开放的、全球化的工业社会。在时代转型的过程中,人们不是马上就意识到原有文化的重要性,但最终会意识到。如果我们对此不加重视,将来有一天回过头再来寻找的时候,就永远也找不到了。
我们现在讲的是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是一种生活的文化,人们在吃、穿、住、用、行的日常生活中,创造了剪纸、年画、刺绣等方方面面的生活文化。服饰文化就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活文化之一。我们用美丽的服饰把自己装饰起来,从而展现出我们最美的生活理想。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自然风光和物产气候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审美和工艺,影响到该地区和该民族服饰文化的创造,最终创造出中华民族灿烂多元、博大精深的服装文化宝藏。
我在这里看到了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各民族服装,看到了身穿这些服装的各民族的男孩子、女孩子和男人、女人。服饰为谁而美、为何而美,是只有穿在身上才能体现出来的,这和悬挂在橱窗里、收藏在博物馆里完全不一样,因为后者无法体现出人类的情感和审美。很高兴能够听到各民族的民间文化传承人给我讲各种服饰的花纹和颜色的含义、是用什么样的手艺才创造出来。我觉得这点很重要。一个创造了灿烂文化的民族,关键是要自己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这样的文化才不会消亡。
一个大家都关注的问题是,随着生活越来越走向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有些很好看的服装,上班的时候不大可能穿了,这样的服装如何体现其意义呢?前几年,我在德国、意大利等地考察的时候发现,只要赶上节日,女孩子都会穿上自己民族的盛装来表达心中的喜悦。我们的少数民族的服装有很多也都是节日的盛装,他们要把心里的花穿在身上,把心里的色彩穿在身上。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在节日的时候穿上这些盛装。同样的节日,有这个服装和没有这个服装,意义是很不一样的。通过这样的服装,就能够把他们对于自己民族的骄傲和热爱表现出来,增加了民族的凝聚力,也增加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通过这个民族民间服饰文化展,我们把各个民族的代表性服装展示出来了,但是还要延伸下去,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我们这块大地上的服装是多样的,我们不知道的比我们知道的多,我们没有看到的比我们看到的多,还有很多地方的服装等待我们去发现。这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在利益的驱动下,有很多文物贩子到少数民族地区去收集这些老的服装,其中甚至还包括一些外国的学者。他们进入现代化比我们早,他们知道这些服装的价值,欧洲人在19世纪中期已经开始对传统和民间文化进行考查了。我们应该及时做好自己的文化档案,不能让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经典消失了。
所以我们现在要抓紧时间,做好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文化普查,要“一网打尽”,非常细心、非常学术,历史不会给我们第二次机会。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历史文化积淀比较深厚,我们要帮助他们建立小型的博物馆,先把历史的记忆搜集保护起来,不能丢失了,将来有条件了再把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和深入。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我们搞服装研究的人,要致力于把民族服装和我们的时代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服装真正发展下去。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文化宫展览馆的东厅,不时传来阵阵悠扬的琴声,云南省曲靖市民族文化艺术团正在表演彝族大三弦舞《彝乡情》。主持人介绍说,大三弦是云南彝族支系阿细人和撒尼人最喜爱的一种乐器。阿细人称大三弦为“阿细跳月”,表达了彝家男子勇敢、粗犷的性格,过去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重要形式,现在已经成为老少皆喜的庆典和娱乐舞蹈。接下来他们还分别表演了白族情歌、酒歌联唱、佤族舞《寻》、傣族舞《俏花腰》,姑娘小伙儿以色彩绚丽的服饰、琳琅满目的银饰,通过优美的舞姿向观众展示着他们的美丽和风采。新疆龟兹歌舞团表演的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乌兹别克族、哈萨克族民族舞蹈,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延边州朝鲜族民俗艺术团的《长鼓舞》、《象帽舞》则弹出了热情,唱出了心声,舞出了快乐。演员们精彩的表演,给冒着严寒参观展览的人们带来了浓浓的暖意。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中华瑰宝璀璨夺目 民族服饰五彩缤纷
11月12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民族文化宫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举办的“缤纷中国——中国民族民间服饰文化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成果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开幕。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牧,国家民委专职委员李文亮,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夏潮,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以及中国民协副主席张锠,中国民协秘书长向云驹,副秘书长赵铁信、吕军,民族文化宫党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李铁柱等有关方面的领导和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代表出席了开幕式。罗杨在开幕式上讲话。开幕式由夏潮主持。
11月13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也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展览。
此次展览囊括了我国56个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服饰作品。展览分三大板块,缤纷技艺展板块,通过传承人现场制作表演、实物展品、图文介绍与视频演示等形式来展示各民族代表性服饰作品;缤纷服饰展板块,邀请云南省曲靖市民族文化艺术团、新疆龟兹歌舞团、延边州朝鲜族民俗艺术团等现场表演民族服饰与歌舞;缤纷成果展板块,集中展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服饰收藏品和服饰保护传承单位的代表性作品,突出服饰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此外,中国民协还展示了他们近些年来组织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所取得的多方面的重要成果。展览免费对群众开放,展期为10天。
缤纷技艺 展示绝技
众所周知,服饰文化包含着许多深刻的文化内涵,一个民族的历史、起源、发展、迁徙以及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涉及到信仰、宗教、艺术、审美、典型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传承性等方方面面。该板块融实物展品、传承人现场制作表演、图文介绍与视频演示、观众学习互动于一体,展示各民族代表性服饰作品、服饰布料织锦制作技艺、佩饰制作技艺、民族民间手工制作技艺等。走近这些民族民间艺术家、传承人,他们有说不完的故事。
吴元新的蓝白人生
在展览馆的中厅展示台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台从清朝沿用至今的织布机,而正在进行织布演示的则是国家级蓝印花布技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的老母亲管惠芳。据吴元新介绍,他们是祖孙三代一起参展的。提起蓝印花布,吴元新有说不完的话。他说:“在我的家乡南通,家家纺纱、织布,我是在‘吱吱呀呀’的织布声中长大的。小时候,蓝草自己种,自家都会染布,蓝印花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那时家境并不富裕,我们全家的衣服都是母亲织的。当时和同龄的孩子们相比,我身着土布衣,感觉有些自卑,但时间久了反而对它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毕业后参加工作,我选择了印染厂,开始从事蓝印花布的印染、刻板工作。我是厂里唯一 一个跟师傅学蓝印花布整套工序的人。后来慢慢自己设计研究,越来越痴迷,一干就是30年……”如今,吴元新还走上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讲堂,讲授蓝印花布艺术。由他自筹资金创办的中国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正是因为他的勤奋和执著,才有了今天的崇高荣誉,作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吴元新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我们有责任把这珍贵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他的女儿虽然还在读大学,但是也已经成为第六代传人,对蓝印花布有着深厚的情感。尽管吴元新一直在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发展努力,但手工蓝印花布由于效益不好致使传承人青黄不接的现象还是令他感到忧虑。
内蒙古草原三姐妹
在一个摆满带有浓郁草原特色的蒙古族头饰、服饰、刺绣工艺品的展台前,69岁的斯琴巴拉木、61岁的仁庆苏布德、60岁的浪腾苏布德,这草原三姐妹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斯琴巴拉木简单地讲述了她们家族的情况,原来她们的家族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蒙古族五代传统大家族,而姐妹三个从小是在母亲的带动下,学会蒙古族服饰、头饰和绣花手艺的。上个世纪80年代初,她们开始制作蒙古族服饰、绣花、鼻烟壶带、马靴等。她们还拿出参加各种艺术节、博览会等活动的照片给记者看,同时介绍着她们用金银珠翠装饰的漂亮头饰。她们的热情以及对本民族服饰的挚爱打动了所有人。
哈萨克族刺绣艺人阿拉同古丽·哈布多力
出生在达坂城的阿拉同古丽·哈布多力自幼跟随母亲学习刺绣。从乌鲁木齐职业学校毕业后创办了自己的服装工作室,她制作的哈萨克服饰不仅在新疆享有盛名,还远销哈萨克斯坦等国。阿拉同古丽·哈布多力说,刺绣与她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生活用品、毡房内的用品上都有布绣、毡绣,还有用于装饰品的皮绣、麻袋绣等。而服装织绣很有特色,从帽子到鞋都是以植物的图案为主,色彩搭配也是很有讲究的。现在当地绣花机多了起来,手工作坊越来越少了,一些手工的绣品成为母亲留给后代最为珍贵的遗产。新疆民协主席马雄福深有感触地说,各民族图案都是当地地理环境的象征,图案不同,则寓意不同。新疆的刺绣是一种文化符号,这不仅表现在服装、服饰上,而且涉及各个方面,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及独特的民俗风情。
其它展台的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引人关注。如贵州黔东南州台江苗族银饰制作技艺传承人吴成、苗族刺绣传承人张庭珍,羌族刺绣传承人李兴秀,黑龙江鄂伦春族狍皮衣制作技艺传承人葛长云,内蒙古草原生态剪纸传人康枝儿,裕固族民族传统服饰传承人柯璀玲,朝鲜族服饰传承人崔月玉,赫哲族鱼皮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尤文凤,豫西民间刺绣艺术家朱秀云,庆阳香包艺术家计清等。他们以精湛的技艺、缤纷的色彩、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域风情,展示了民族服饰的千姿百态和无穷魅力。人们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尽情记录这数不尽的精彩。
缤纷成果 丰硕无比
中国民协抢救工程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锦强在描述他们调查、征集民族服装、服饰工作中的困境时感慨地说,以前贵州苗族聚居区的男子在外地打工,年节返家时,在村寨口附近要换上本民族的服装,以免被视为外人。十几年过去,现在即使他们身着西装回村寨,乡亲们也不足为奇了。如今这次参展的民族服饰,有的是从西藏林芝山南地区,从当地牧民手里得到的。在云南、广西只有佤族、苗族、壮族十几个少数民族还在穿他们本民族的服装,而且大多是集中于边远山区的中老年妇女。实际上我们经常在节日庆典中看到的五颜六色的少数民族服饰,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这次展览主要是想突出服饰文化,让大家认识到民众是民间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民族文化的享有者、享受者和诠释者。
展览馆的西厅以分展区的形式集中展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服饰收藏品和服饰保护传承单位的代表性作品,突出服饰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展区的中部有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大事记、《中国服饰文化集成》以及中国民协多年来编纂出版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成果系列图书。周围的展区还有客家传统服饰展、南通蓝印花布艺术精品展示、浙江利民中式服饰精品展(奥运颁奖服)、惠安女服饰展示、北京杜顺堂宫廷服饰收藏展等。许多参观者在此驻足细细欣赏、品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展览馆的序厅和二楼,还展出了为庆祝新中国60华诞,由浙江元鼎工艺公司制作的“和谐大中华”百米彩石镶嵌长屏。它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我国56个民族组成的和谐大家庭的欢快情景,刻画了青藏高原藏族儿女载歌载舞的场景,展现了云贵高原的多彩画面,书写了大西北的雄浑与壮美,也表现了东北的火热以及台湾高山族阿美姑娘的绰约风姿。长屏上还有近千个神态不同、服饰各异的人物,以及亭台楼榭、奇峰怪石、鸟兽花卉。这些材料取自全国各地的天然彩石,共计20多吨,经过数十位工艺师们精雕细刻历时一年制作完成,令人震撼。
虽然近几天北京天气异常的寒冷,但参观展览的人却络绎不绝。一位观众激动地说,他是特地赶来看展览的,这么多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服装、服饰,真是大开眼界。这不仅仅促进了汉族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少数民族对汉族的了解,看后很受鼓舞。
缤纷服饰 绚丽多姿
走进民族文化宫展览馆的东厅,不时传来阵阵悠扬的琴声,云南省曲靖市民族文化艺术团正在表演彝族大三弦舞《彝乡情》。主持人介绍说,大三弦是云南彝族支系阿细人和撒尼人最喜爱的一种乐器。阿细人称大三弦为“阿细跳月”,表达了彝家男子勇敢、粗犷的性格,过去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重要形式,现在已经成为老少皆喜的庆典和娱乐舞蹈。接下来他们还分别表演了白族情歌、酒歌联唱、佤族舞《寻》、傣族舞《俏花腰》,姑娘小伙儿以色彩绚丽的服饰、琳琅满目的银饰,通过优美的舞姿向观众展示着他们的美丽和风采。新疆龟兹歌舞团表演的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乌兹别克族、哈萨克族民族舞蹈,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延边州朝鲜族民俗艺术团的《长鼓舞》、《象帽舞》则弹出了热情,唱出了心声,舞出了快乐。演员们精彩的表演,给冒着严寒参观展览的人们带来了浓浓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