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专题

大型曲艺喜剧《茶壶就是喝茶的》晋京演出成功

时间:2009年09月1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剧情简介

    1948年春天,济南大观园书场,小窑工王小三为谢琴书大师玉琴仙一曲之恩,将一把紫砂壶送给了他。

    1976年春天,济南某医院急症室里,玉琴仙病入膏肓。弥留之际,收曲艺团看门人、琴书票友周思泉为徒,并将紫砂壶传与周氏。

    2009年夏天,已是花甲老人的周思泉,欲与同是琴书票友的老街坊冯小霜结为夫妻,在收拾新房时,周思泉的儿子周涛无意中找出了那把尘封了几十年的紫砂壶,票友姜梦鬲是收藏协会的秘书长,他一口咬定,这是一把价值连城的名壶——大彬壶,价值在二百万元以上……

    由此开始,一场围绕“大彬壶”的虎狼之争,在周家拉开了序幕。

    女儿周波一家从海外飞来……

    儿子周涛以命相逼……

    飞贼深夜造访……

    贩子不期而至……

    一把原本是喝茶的茶壶,转瞬之间变成了向周思泉追魂索命的无常厉鬼。

    于是,周思泉与冯小霜被棒打鸳鸯、劳燕分飞。

    于是,周思泉设计审壶、判壶、摔壶。

    于是,周思泉鬼魂附体,突然疯癫……

    然而,茶壶就是喝茶的,当尘埃落定,波澜平息之后,留给人们的还是那人间真情、悠悠琴声、壶中岁月。

泉边市井俚俗曲 壶里乾坤别有天

邹卫平(济南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

    继济南市文化局、济南市曲艺团创作演出的曲艺剧《泉城人家》2005年大获成功之后,新创作的另一部曲艺喜剧《茶壶就是喝茶的》近日又闪亮登场。作为姊妹篇,该剧在思想内容、艺术创新、市场取向、现实意义、风格特色等方面比前剧又有新的进步。因此,甫一亮相,即赢赞誉。

    价值应是真实的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改革开放的社会大潮之中难免会出现某些层面的价值理念交错多元、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该剧通过由于当下社会上某些人价值观迷失错位,以至于一把普通的紫砂茶壶一夜之间引发“价值泡沫”,从而导致一场家庭矛盾、义利纷争。该剧通过制壶、赠壶、传壶、夸壶、争壶、藏壶、盗壶、骗壶、梦壶、审壶、换壶、摔壶、鉴壶等绵密情节,观照社会现实,直接贴近民生,描写普通百姓,展示人生况味,演绎世间百态,教化道德伦理,用喜剧(在贬斥假恶丑时甚而借用了些许荒诞剧、讽刺剧手法)的方式,艺术而又深刻地鞭笞了不顾道义亲情、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丑陋行为,倾心赞颂了感恩图报、崇德尚艺、“百善孝为先”等优秀传统理念和“贵在情上,贱在钱上”的爱情、友情、亲情等人间真情,弘扬了崇尚和谐、关爱民生、团结进步与真善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由于价值观念迷失错乱而导致个别心理变异、人格扭曲等不和谐、不健康的社会现象,该剧不失为陶情净心、劝世启思的一面镜子和一剂良药,是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一种愉悦艺术表达和独特文化服务。使不同职业和身份的观众们在观赏剧目的同时自然会领悟出“儿女就是尽孝的”、“家庭应是和谐的”、“学生就是学习的”、“劳动就是必须的”、“楼房就是住人的”、“牛奶就是无毒的”、“产品就是能用的”、“社会应是和谐的”、“领导就是服务的”、“执政就是为民的”等等基本社会价值认同。这也正是该剧作为现实主义舞台艺术作品的真实社会价值所在。

    创新当是永恒的

    作为包含国家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曲艺同其它一切艺术品种一样,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继承基础上的不断创新。该剧从创作理念、主题内容、艺术样式、舞台呈现、市场铺垫等方面都锐意创新。一是结合故事情节,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山东琴书为基调和情节副线,把山东快书、相声、评书、双簧、“贯口”等其它曲艺形式和表演手法集成整合,融汇戏中。比曲艺剧《泉城人家》在艺术上与曲艺贴得更紧,更加曲艺化,也使得诸位曲艺演员演来更为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二是以“大曲艺”的创新理念,吸收话剧、戏曲、影视剧、Rap等艺术品种的特色和优长。既语言风趣,“包袱”迭出,又情节曲折,跌宕起伏,令观众笑里含泪,笑中启思。大大丰富了曲艺的表现手段,增扩了曲艺的边际效益。颇有“壶中日月存心近,岛外烟霞入梦清”的境界。三是齐鲁情结深厚的王宏编剧、胡宗琪导演再度联手,继曲艺剧《泉城人家》浅水初试之后,又通过该剧的艺术追求和创作实践,更加自信地探索出传统曲艺与现代戏剧相得益彰、捆绑发力,集成整合,创造曲艺新样式,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最优结合点,首创了“曲艺喜剧”品种范式。诚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四是剧目营销创新。在创作阶段就为多元融资和今后的市场运作预留了植入式广告等商业空间。比如剧中人物对济南灵岩寺是中华茶文化“祖庭”的台词,就为该剧目与灵岩茶业、江北规模最大的济南茶业市场、每年一届的济南茶文化博览会等预制了合作平台。

    简约才是高明的

    该剧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继承曲艺简洁明快的“轻骑兵”传统,一反当下有些艺术院团不管剧目题材,不看戏的体裁,不问市场前景,不顾自身实力,盲目追求大制作的时弊,注重前期市场调研,分析观众欣赏需求,严格创作成本核算,讲究剧目的投入产出比,仅投资30余万元,就把该剧立于舞台上。一是舞美简约疏朗,抽象写意。全剧仅用三块活动景片,就把济南四合院屋里屋外的意象传神表现。既降低了制作成本,又为演员艺术才华的充分施展提供了更多“做戏”的虚拟空间。而且为今后走市场、进社区、下基层,创造了便利。二是该剧乐队仅5人,分别奏演坠琴、扬琴、三弦、二胡、琵琶,既原汁原味地传承创新了山东琴书伴奏的特色和韵味,又节省了乐队的人力物力财力。三是让剧中主要人物均使用既符合特定人物身份,又经过艺术加工修饰,还尊重了演员曲艺专业本功规范的山东方言,对于作为主要目标市场定位的本土观众极具亲和力,让外地观众也能听清楚、听明白,又便于演员情绪松弛地临场发挥,还节省了外聘演员的费用,一举多得。四是剧中唱词、幕次等均由剧中人物顺应情节脉络走到左右边台带戏翻牌、戏中有戏。这既省略了电脑字幕,又有助于观众目不分神、集中精力于舞台。更为别致的是,既与曲艺传统的舞台调度做法相吻合,又“错骨没离骨”,完全无悖于剧中人物动作和规定情节,还在舞台呈现上别出新意。在艺术探索上颇有“草衣木食轻诸侯,壶里乾坤只自由”之概。

曲艺喜剧《茶壶就是喝茶的》观看有感

● 刘兰芳

泉城人家刚落幕,玉壶传奇又推出。

和煦春风来齐鲁,艺友粉丝俱惊呼。

优秀传统积心底,踏上探索创新路。

泰岱精神壮筋骨,曲山艺海展宏图。

为时代铸造一把“曲艺大壶”——观曲艺喜剧《茶壶就是喝茶的》想到的

孙立生(山东省曲协主席)

    曲艺与喜剧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它们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表演形式,当知道济南市曲艺团将《茶壶就是喝茶的》定位为“曲艺喜剧”的时候,我所想像到的,是将“张三”与“李四”硬硬捏合在一起的“不三不四”。看罢演出方知我“判断”失误:它是曲艺的喜剧,更是喜剧的曲艺。回到家细细咀嚼回味,心灵竟收获一种难得的沉稳与安宁。夜,已经很深,瞅着窗外的星空,我不停地问自己——

    这是谁家的一把“壶”?

    “壶”剧采用的是“悲剧喜说”的招数。乍一看似乎是借曲艺的表演技巧、手段叙述了一段新编《墙头记》,即金钱导致儿女丧失人性的故事:山东琴书艺术大师玉琴仙弥留之际将一把紫砂壶传给了刚刚认下的弟子,30多年过后,当被专家走眼误认为是价值连城之“大彬壶”的时候,一对亲生儿女与生父之间的纠葛、冲突由此而生……诚然,这把“壶”的确是故事发生的由头,所有的情节与冲突都是围绕着它而展开或推进,让各色人等灵魂受到拷问。于是,我眼前便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曲艺观众深情地端着一把茶壶给曲艺家斟茶,曲艺家则双手擎着热茶毕恭毕敬地回报给曲艺观众喝……

    我个人的感受是否与“壶”剧的创作者们的追求一致,不得而知;但“壶”剧的舞台呈现,却凸显出他们熟悉、了解今天曲艺观众欣赏的“脉门”:将曲艺多种元素化解为“似与不似之间”,从而使其不留痕迹地与整个剧情表达融为一体,在轻松与诙谐之中给人以启迪和引领。“壶”剧中不仅巧妙“借用”了许多中国戏曲写意、程式化的表演方式,甚至用被人们早已遗忘的“水牌”替代了时尚的“电子屏幕”……“创新为了适应”,所有的“新”都是为了更有利于与今天曲艺观众的真情交流,有利于其更轻松、更自然、更舒适的欣赏,而绝不盲目屈从于行界某些专家的“地道”与“规矩”。

    我想,贯穿于“壶”之始终,从而使其形式与内容有机融为一体的,一定是侯宝林先生留下的那句话:观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这是为谁泡的“茶”?

    若将曲艺比喻为“茶壶”,这场“戏”便是壶里的“茶”。“壶”剧是济南市曲艺团“借壶传情”,以反哺于“衣食父母”,为大多数普通百姓奉献的一杯清神养目之“清茶”。它没有追求那种一般意义上的逗乐或搞笑,而是让观众在轻松、快乐与不知不觉中走进佳境,故事及其人物的命运悄悄地牵着观众的思考进入一个广阔的空间,从而引导我们由此及彼地观照现实,思考人生。这种“认知”,是我透过这个戏中一个貌似“不经意”的细节所体味与感悟到的:那位鉴定“大彬壶”的专家,闻听这把壶来自山东琴书大师“玉琴仙”之手的时候,“名人效应”立刻让这位学者风范的专家心气“浮动”,高声呐喊:让我看看!无疑,“浮躁”成为这个专家乃至整个社会“走眼”的注脚,使其由偶然变为必然,从“不可能”转化为“很可能”。

    “茶壶就是喝茶的”本是一句“废话”或者说“白话”,可当“包装”、“炒作”及其“超前消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一夜暴富”成为一种“普遍梦想”,很多人一起朝着“惊喜”、“超常”使劲儿,“忽悠”成为这个年代一种“流行语”的时候,“茶壶就是喝茶的”便成了叮咛人们“不可忘本”的富有哲理品质的警世箴言。

    中国人自古就是以“家”为中心,由小家到大家,再到大宗族再到社会,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的秩序和关系正常与否,直接会投射和影响到社会。“茶壶就是喝茶的”自然是说给那些平常人家的平常心听的,而这些平常人家的平常心恰是曲艺艺术真正的知音——可惜,似乎很久听不到曲艺家用这样温馨的“家常话”与大家交流了。由此,我才对“壶”剧有一种“久违了”的亲切,乃至偏爱。

    这把“壶”里都装了些啥?

    走出剧场的一路,充斥于耳的是观众对它五花八门的褒扬,这种参与之热情是我这些年看戏所罕见的。观众“见仁见智”的动力源自“壶”剧传达、释放的“信息量”:

    首先,这把“壶”蕴藏着“热情”。没有对生活在常态下最普遍人民大众关注,乃至热爱的情感,作家王宏、导演胡宗琪、监制人慈建国,乃至济南市文化局、济南市曲艺团不会对一个既不“宏大”又不“时尚”的话题——“茶壶就是喝茶的”生发创作与生产的热情。而这种热情背后则显现出当代“文化人”难能可贵的“忧患意识”与勇于担当的使命感、责任感。

    其次,这把“壶”饱含着“冷静”。只有冷静的眼睛,才可以“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静观是认识活动的本质元素。因为创作者“冷静”,才有可能在“浮躁”导致社会普遍“忘本”的时候,通过一个“新寓言”式的故事,“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而后为我之诗”,启迪观众对事物的“本来面目”与“本质规律”的“回归”或再认识,从而能实现思考,品味,悟识,心静。

    其三,这把“壶”凸显了“创新”。“壶”剧的成功告诉我们,曲艺没必要去创造“非此即彼”的绝对模式来约束自己,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团制宜——这才是济南市曲艺团这些年发展最根本,亦是最最宝贵的创新经验。面对人才青黄不接,缺少“大腕儿”领衔的现状,现任团长慈建国审时度势,与在济南曲艺团工作多年的总政话剧团一级编剧王宏不断沟通、交流,将其对“母团”的了解与关注转化成一种艺术创造与生产的“资本”。无疑,从前些年获全国多项大奖的轻喜剧《泉城人家》,到今天受到观众青睐、欢迎的曲艺喜剧《茶壶就是喝茶的》,济南市曲艺团已经收获了“创新”的成果。

    由此,认领“壶”剧的曲艺喜剧之身份,我的依据似乎并不完全来自剧场效果,更多的则是缘于对它曲艺创新价值的思考。

    专家评论

    王 领(北京人艺演员队队长、话剧表演艺术家):

    首先我觉得这个戏很好看,剧本很成功。它反映了一个很普遍的社会问题,是每一个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这个戏的立意、主题很好:贵在情上,贱在钱上,它提醒着人们,在营造物质文明的时候,精神文明应该如何营造。我相信这部戏能一直往下演。

    这个作品二度创作也很成功。导演在舞台、舞美等方面创造了新的形式。通过琴书穿起了整部戏,效果很好。曲艺喜剧这个新的戏剧样式能够进一步往下走。这个戏当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贴近生活。演员表演很自然,没有程式化表演,让人感觉都很真实,不虚假。

    总的来看,这出戏是很好看,很有社会意义的一部好戏。

    崔 伟(中国剧协理论研究室主任):

    对于观众来说,这个戏提供的是一种非常有韵味的艺术享受,对于专业的文艺工作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新的艺术形式,这两方面的成功都是很有意义的。首先,这个戏很贴近观众,满足了大多数观众的欣赏习惯。在舞台上,济南市曲艺团的曲艺工作者把这种很严肃的主题表达得很轻松,很灵活。标题很出色,让观众感到很平易近人。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来看,它是曲艺向戏剧的靠拢,把曲艺艺术的鲜活、生动带到了戏剧结构之中。看似灵活,但灵活下有规范。台词很好,在轻松中有着功底。演员的表演很本色,出色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曲协很值得尊敬,很负责任,担当起了应有的职责。

    王寿仁(总政话剧团导演):

    看完戏后,我感触很深,第一感觉就是本子写得很好。这虽然是由曲艺的形式来表现的喜剧,但是主题思想很有深度,很厚重。这个作品通过一把壶揭示了很深刻的价值观,时代感很强,和现代价值观的对应很好,给很简单的故事赋予了新意。

    而且,这个戏舞台呈现简约而不简单,简洁而不简陋。导演通过对舞台表现的处理,使这部作品在没有失去曲艺本身最本质的东西的同时,也融入很多戏剧的东西。我更加折服于其中的曲艺演员,他们把人物处理得非常好,特别是两个主要演员,在把握人物的基调上非常准确,台词的功力很扎实。如果有时间的话,这个戏还可以再张扬些、再荒诞些,要把曲艺那种张扬的艺术魅力多呈现些,在表演上要再往喜剧上靠拢。

    宋德全(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秘书长):

    这个戏是近年来很出色的曲艺佳作,对于今天曲艺艺术的向前发展,对于曲艺市场的培养来说都很难得。山东琴书这一曲种在这部戏中的作用很突出,通过这部戏,让人们牢牢记住了山东琴书所表现出的作品的主旋律。这是济南市曲艺团把曲艺精髓的东西提炼后呈现出来的结果。这个戏的基础很好,发展前景值得人们看好,值得我们把它做成一个曲艺界的精品工程。

    戴宏森(中国曲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戏剧和曲艺向来是分不开的。现在,以曲艺和戏曲相结合的形式出现的作品很多,对此曲协是否应当统一 一下名称,来形成整体的竞争力?这个戏很有时代感,以往很多曲艺作品不触及社会问题,这个戏比过去的作品有了很大的进步,就在于它触及到了社会问题。这个戏中,一些曲艺的手法也运用得很好,和戏剧的技巧结合得很到位。比如把曲艺的“刨着使”和“捂着使”结合起来。前半段是“刨着使”的,做得很成功,后半段“捂着使”一揭开,剧场效果就出来了。

    马小平(山西省曲协主席):

    观看这部戏,对于全国各地的曲艺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我专门注意了观众的反映。这部戏的剧情有起伏,又很紧凑,能够吸引观众始终坚持看下去,并最终报以热烈掌声,这就说明这部戏是一部很成功的、受到观众欢迎的作品。

    杜家福(《文艺报》副总编辑):

    这个戏的剧本是完整的,导演构思、舞台呈现也很好,演员表演也很到位,可见这部作品在曲艺领域中的探索是成功的,是曲艺与戏剧结合得比较好的佳作。这个戏经进一步加工后,是否可以把山东曲艺更多的精髓吸取进来,是不是能让演员跳出来表演一段曲艺但又不能离开剧情,如何和戏剧更好地结合?这些还要进一步思考,从而让这部作品更上一个台阶。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