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孤竹文化精髓 彰显东方德源魅力
热烈祝贺河北省卢龙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
卢龙县地处河北省东部,东距秦皇岛市区60公里,西距首都北京225公里,地处京、津、唐、秦地区腹地。京沈、京秦、大秦三条铁路线以及102、205国道和京沈高速公路从县境通过。全县面积961平方公里,人口42万。地理坐标为:北纬39°43′00″——40°08′42″,东经118°45′54″——119°08′06″。年平均气温为10.7℃,降水量在725毫米左右。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闷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凉,冬季寒冷少雪,无霜期为168天。境内南部多山,北部土质肥沃,地势较为平缓,属于丘陵山区县。卢龙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辖区曾历属孤竹国、肥子国、辽西郡、平州、北平郡、永平路、平滦府和永平府;公元598年,始为卢龙县,县城自北魏以来,素为郡、州、路、府、县治所,明清鼎盛,有“京东第一府”之称。卢龙自古属边塞,是战争频发之地,也是少数民族交汇融合之地。
让孤竹文化成为卢龙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专访河北省卢龙县委副书记、秦皇岛孤竹文化研究会会长薛顺平
伯夷、叔齐读书之遗址,永平故城之雄姿,唐代经幢之风貌……走在卢龙城,如同穿越历史时空,处处感受着这片热土上文化的厚重。面对如此众多的文化资源,卢龙人在加强保护的同时,也在用文化活化经济,把发展文化产业当作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记者:卢龙已经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这是对卢龙作为孤竹文化代表地的一个有力认证。卢龙在孤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有哪些考虑呢?
薛顺平:卢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早在3600年前的殷商时期,孤竹国都就设在卢龙。孤竹国第九世君墨胎氏子朝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以让国成贤、采薇显节的圣哲大义,被孔子、孟子等古圣先贤尊崇为圣贤,他们的思想行为成为儒家思想的主要渊源之一,儒家思想核心的形成就受到伯夷、叔齐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上,孤竹文化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是我国北方古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潜在影响到整个东方文化的大体系,可以说,卢龙是“东方德源”。卢龙被中国民协认定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这是对卢龙孤竹文化地位的确定,我们很兴奋,但我们的工作远没有结束。
现在卢龙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一个工作方向就是挖掘卢龙历史、梳理历史文脉。卢龙作为孤竹国都所在地,有着深厚的孤竹文化。深入挖掘、研究和整理孤竹文化,弘扬孤竹文化,叫响孤竹文化,不仅对秦皇岛、对中国,不仅对过去、对现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孤竹文化,我个人认为,一是仁义,二是精诚。仁和义是孔子、孟子评价伯夷、叔齐的,并成为儒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核心思想,卢龙人恰恰传承了这种品性。精诚来源于李广射石派生的成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时至今日,坚韧执著一直是卢龙人的整体精神。“仁义精诚”就是孤竹文化,就是卢龙人的品性,就是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软实力。我们凭借孤竹文化之力,必定会提升卢龙形象,加速县域经济发展。
记者:围绕这个中心,卢龙将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薛顺平:卢龙要做的工作很多。首先是要继续寻找孤竹国都。孤竹国存续千年,古都在哪里一直是个谜。在近千年的历史中,孤竹国都不是固定的,但大致方位就在卢龙一带。寻找的过程便是文物发掘发现、文化意识传播的过程,也是打破区域界限、整合文化资源的过程,还是卢龙对外提高知名度的过程。还要深入研究孤竹文化的代表人物伯夷、叔齐两位圣贤,要深入挖掘伯夷、叔齐德行的深刻内涵,连同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文化脉络,创作整理有关文艺节目,把伯夷、叔齐所代表的孤竹文化,从传说搬到记载,从记载搬到有动势、有实感的舞台上,有声有色地加以宣传,全面提升孤竹文化的文化价值和品牌形象。要深入开展孤竹文化学术研究,从搜集和整理资料着手,对国内已发现的文献资料、考古资料、文物资料和民间口头资料辑印成册,将学术界已发表的研究成果汇编成书,通过各种渠道深入挖掘。要与全国各地研究孤竹文化的机构和学者建立联系,实行资料互通共享,掌握研究信息,要找学术大家“说话”,争取将孤竹文化的研究及影响拓展到一个新领域。组织出版反映孤竹文化的系列刊物,通过举办研讨会、夷齐文化节等活动营造氛围。
记者:文化是软实力,文化可以创造经济产值,这已经成为各地的共识,对卢龙而言,如何克服经济阻碍,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薛顺平:首先,要以卢龙在文化方面的独特优势来带动旅游产业。卢龙古城已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我们要通过梳理历史文脉,保护或修复现存的卢龙古城墙、国宝文物陀罗尼经幢、夷齐井、元代码头等重点区域,谋划恢复天主大教堂,连点成线,使之逐渐形成旅游气候。其次,要结合卢龙人杰地灵的历史和望子成龙的社会心理,恢复“夷齐读书处”庙宇及周边环境,开发旅游产品。在段家沟建箕子庙,开发高丽洞,吸引朝鲜、韩国游客寻根访祖。此外,红山长城采石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龙一带长城敌楼的基石多是由此开采的红色条石,在国内比较少见。当地“三月三”有个民俗文化活动,神秘色彩浓郁,每年都有几万人参加。可因势利导兴建景区,丰富景区内涵。柳河圈景区需进一步打开思路,完善基础设施,发掘文化内涵,从文化的视角寻找更大商机。
记者:孤竹文化也应该是卢龙县委县政府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薛顺平:是这样的。卢龙县很主要的项目就是“东方德源”。孤竹文化是冀东地区的始祖文化,是儒家思想的主要源流,是中华民族乃至东方世界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发端,所以“东方德源”项目所面向的市场就不只是国内,还将辐射东亚、东南亚一些与我们共有一个文化背景的国家。我们应当立志将“东方德源”打造成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可结合老城保护与改造,在县城内东山上修建夷齐庙、历史名人塑像、孤竹诗亭、考棚及文物展馆,谋划建设龙城剧院及红黑大道等相关景观,为人们提供祭拜圣贤、唾弃败类、了解卢龙历史文化的处所,并建成德学研究基地和修身养性的旅游场所,吸引国内外游客来观光、朝拜。
记者:卢龙县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薛顺平:卢龙县一直十分强调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切实得到保护的前提下,再开发利用。我们很注重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城市与城市中的人都正在迈向现代化,而越是现代化,人们对于城市历史文化方面的追求就越显突出,文化遗产在城市中的地位就会越发重要,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就会同时代精神一起,越来越成为人们衡量城市品位高低的重要标准。目前,卢龙古城已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我们要抓紧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开展文物普查,做好县内文物保护单位的逐级申报工作,力争将卢龙古城西城遗址、清代砖塔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天主教永平教区主教府修道院、夷齐读书处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是以项目为切入点,争得各方面的支持。要保护或修复现存的卢龙古城墙、国宝文物陀罗尼经幢、夷齐井、元代码头等重点区域,谋划恢复天主大教堂。三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我们的民间粉条加工工艺、我们的评剧发祥地等等,都是卢龙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要健全科学保护体系,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要安排专人系统普查民间文化资源,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现状,有计划地组织申报。
卢龙正面临着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县委、县政府对文化这一新兴的朝阳产业充满信心,相信通过各界的支持和卢龙人的不懈努力,文化资源优势将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卢龙县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肯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飞跃。到时,“到卢龙,品酒,品德”将成为卢龙旅游的宣传语。“酒”是指卢龙酒葡萄基地出产的高品质的葡萄酒。“德”是指卢龙人身上所传承的先贤的高尚品德。来到卢龙,将会切身感受到孤竹文化的精深博大。
东方德源—— 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与孔子儒家思想的渊源关系
宋坤(卢龙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数千年来经久不衰,影响着中国乃至东方世界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实现的目标与孔子的儒家思想有很多相吻合的方面。深入研究孔子的儒家思想,探究孔子儒家思想的历史渊源,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孔子的儒家思想,大体可以用以下九个字来概括,就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与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有什么渊源关系和必然联系呢?伯夷、叔齐的思想和行为突出的是让国。从夷齐让国中,可以透视出伯夷、叔齐关于父子、弟兄关系的传统理念,进一步说,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标准也完全可以从夷齐让国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上,让国不是伯夷、叔齐的首创。让国的始作俑者,是尧时期的许由。那时实行禅让制,尧的第一人选就是许由。“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尧又请许由做九州长,许由认为这玷污了他的耳朵,于是跑到颖水去洗耳。《庄子·逍遥游》记载,“尧知其贤,让以帝位,许由闻之,隐于箕山。”在夷齐让国之后,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延陵季子也以让国扬名。季子名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的第四子,曾封于延陵,故称“延陵季子”。寿梦认为季札博学多才,有治国之能。于是要他继承王位。季札弃室而耕,辞之。以后他的兄长相继继位后都要把王位让与他,他都固辞不受。历史上,让国之举除了上述以外,就再也“后无来者”了。
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对后来的孔子有哪些影响,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又起到哪些促进作用呢?
伯夷、叔齐死后,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包括帝王将相纷纷讴歌伯夷、叔齐,包括被后人称为圣贤的孔老夫子。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赞美伯夷、叔齐的人就是孔子。孔子在《论语》中曾先后多次赞颂伯夷、叔齐。《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述而篇第七》:“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微子第十八》: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韩非子曰:“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屈原曰:“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孔子、孟子等古圣先贤尊伯夷、叔齐为圣贤。韩非子说,圣人的道德应如尧舜,行为应如伯夷。屈原也说,行为要与伯夷看齐,要把夷齐作为学习的榜样。
那么,先哲们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从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中学到了什么?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形成有哪些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仁”。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充分体现了“仁”的道德标准。孔子也赞扬他们“求仁得仁”。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也是“仁”。第二,“义”。让国,首先就是“义”字当先的,行为是无比高尚的。第三,“礼”。伯夷、叔齐“耻食周粟”,宁死全仁,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就是后来儒家提倡的“礼”。孔子“克己复礼”,为倡导和弘扬“礼”而奔波了大半生。第四,“孝”。伯夷以父命为尊,宁可不作君王,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这就是“孝”,最大的“孝”。兄弟让国,体现的是“悌”。不难看出,孔子儒家思想的主要精髓,都能从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中找到源头。从这些佐证,完全可以看出,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是孔子儒家思想形成的基础,孔子儒家思想是东方世界的道德源泉。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东方德源。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强调“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如仁政爱民、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和尊师重教等等。儒家思想虽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但在不同朝代的应变、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它的特点便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区区小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当然,儒家思想也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对儒家文化发源地中国来说,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既不能妄自菲薄,对孔孟之学全盘否定,又不能陶醉于历史,在故纸堆中被束缚。至关重要的是,在各种不良思潮泛滥和冲击的形势下,中国必须保持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孔子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对世界,对过去、对现在,都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那么,作为孔子儒家思想渊源之一的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就显得越发高尚了。深入挖掘、研究孤竹文化,弘扬孤竹文化,打造孤竹文化,寻觅“东方德源”,也就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
要保护利用好孤竹文化
郑一民(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北省民协主席)
根据古代传说,孤竹国的建立应在夏朝之初,距今有4000年的历史。在没有文字记载的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有一定的史料性。后来商汤建国,重封孤竹国,承认了它在东北方的重要地位。孤竹国的强盛应在殷商时期,当时的势力范围,不仅包括今秦皇岛市和其所辖卢龙、昌黎、抚宁、青龙等县,还包括承德、唐山、辽宁省朝阳、锦州、葫芦岛以及内蒙古一些地区。孤竹国到商朝中期进入奴隶制社会,人口增加,城区扩大,军队的规模仅次于中央政权,还设立了监狱和各级官衙。孤竹国的经济比较发达,农业、手工业均相当可观。
孤竹国之所以举世闻名,不仅因为它是商朝在北方最强盛的诸侯国,也不仅因为其历史长,最主要是因为孤竹国出了被后人尊为圣贤、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颂的兄弟二人伯夷、叔齐。夷齐故事用十六个字可高度概括——礼让为国、叩马谏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对于“礼让为国”,只能从道德角度来诠释。伯夷、叔齐淡于权势,把侯位谦让他人,“视弃天下,如弃敝屐”,这是一种美德。“当仁不让”是一种积极的情操,兄友弟恭相互谦让,同样是一种高洁的德行。他们与那些争名于朝,夺利于市,乃至不惜流血断躯,父子、兄弟相残争夺王位或皇位的野心家相比,是何等高尚!因此,他们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长期传为佳话。
千年孤竹古国所凝炼出的优良文化传统,比如崇礼、守廉、求仁、重义等品德和精神,影响着中华民族整体品格和理念的形成,这是孤竹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贡献。我们研究孤竹古国的历史,是为了搜寻考察它的历史遗存,弄清楚它的起源、发展的过程,但是最重要的还是研究它的文化。孤竹文化的精髓正是当前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正是因为有了孤竹文化这些传统文化的滋养,才会涌现出社会主义新风尚。而对传统文化研究的方向是对于其精髓的探求,那些考古的具体工作都是为这种精神的存在寻找实物佐证和依据,都是为弘扬这种精神服务的。
翻看中华民族的历史,超过千年的诸侯国很少,而孤竹古国就有900多年的历史,这是很了不起的、很令人震撼的。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有很多奥秘需要我们来研究、来探索、来认定。卢龙县委县政府将保护弘扬孤竹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充分显示了在文化发展上的战略眼光。
此外,孤竹文化还是影响着中国与东亚各国的一支重要文化。其中有史料证明的就是孤竹文化对于朝鲜半岛的影响。孤竹文化在中朝韩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史记·宋微子世家》说:“箕子者,纣亲戚也。”纣王昏乱,“太师”箕子屡谏不听。箕子“乃被发佯征而为奴”。“(周)武王既克殷,访问箕子”,箕子谈了治国大法,这就是《尚书》里的《洪范》篇。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尚书·洪范》汉孔安国传注说:“武王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无臣礼,故于十三祀来朝,而问洪范……”而朝鲜古代史也记载了箕子在朝鲜建国的历史,与我国古史所记吻合。以此看出,孤竹文化不仅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民族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对周边国家的思想有着不小的影响。
孤竹文化是一个刚刚被揭开面纱的文化,我们要把孤竹文化的研究推向深入。但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我们要着重把握好一点,那就是对于文化遗产的恢复和修缮,既要保持原来的风貌,还要注意保持原来文化的个性。每个地方在规划本区域文化建设的时候,要有适合自己的思路,在这方面,卢龙还有一系列具体的工作要做,比如文史资料的搜集、大文化遗址的保护等等。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夷齐精神的现实价值
唐向荣(河北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研讨孤竹文化,特别是孤竹文化的代表人物伯夷、叔齐的精神实质,首先要做些基础性工作,该考察证明,夷齐应当定位于“圣之清者”,即中华民族历史上礼让为国的道德典范;随之也就显出了极其珍贵、极其广泛的现实价值。
1.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和道德典范。构建和谐社会,对于饱受“斗争哲学”折腾磨难的中国人民来说,无异于一缕温馨的春风,是最彻底的拔乱反正,最深刻的理论突破,反映了最广泛的民众愿望,也集中了最渊深的东方智慧;其最早的源头与典范正是孤竹古国的伯夷、叔齐。明朝首辅张居正为《滦州志》作序称:“今其俗犹慷慨,尚廉让有夷齐之风焉!”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李蒸先生留嘱:“(孤竹故地)其地居民,沐前哲之遗风,夙以勤俭节义见称于世。”宝贵的夷齐遗风正待发扬光大。
2.强化“规则”意识,实现“人文重建”。夷齐二人为什么非要让位不可?因为他们心目中有强烈的规则意识。叔齐听从父命可以继位,但“长子继位”的规则就从此被打破了;伯夷接受弟劝可以继位,但“父命难违”的规则从此被打破了。二人无论谁继位,都要破坏那个社会公认的基础性规则;而一旦规则被破坏,都会创下恶劣的先例,为后世留下动乱的初因。公认的规则被“合理”地打破,先例一开,其远期的多米诺骨牌负效应将是无法估量的。所以二人认为出走是最明智的选择,他们以此宣布和维护了规则的神圣不可违反。我们进行人文重建,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遵守社会和行业规范,“逊让成风,民德归厚”,让竞争在公平的规范中进行。竞争与礼让并不矛盾,竞争是智慧,礼让是对人格的尊重。竞争是在尊重规则的前提下激发智慧,而不能尔虞我诈;礼让是在激烈竞争的平台上维护规则,而不是你死我活。
3.淡化官本位意识,改变官民结构。孔子说“学而优则仕”,本意是“只有学习特别优秀的人才能做官”。但在实际社会意识中却衍变为“学习好了就要做官”。流风所及,又演变出“不学也要做官”,如“造反掌权”、“造假当官”,乃至出现要官、贿官、跑官、买官等现象。有识之士已经一再惊呼“令人堪忧”。认为“节约型社会首在节官”,淡化全社会的求官意识。在这一点,夷齐就是典范。连王位都礼让无悔,还有什么不可让的?
4.古老的廉政楷模在冀东,强化历史荣誉感和时代责任感,进一步推动廉政建设。《战国策·燕策》中提出了三位历史典范:“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也。”尾生是诚信的典范,伯夷是廉洁的典范,曾参是贤孝的典范,这是从万千古人中递选的万世楷模。我们知道,尾生和曾参也是清白纯正之人,为什么偏偏强调伯夷之廉?因为他是国君之子,继位便是新一代国君。有位就有权,就有利,夷齐却毫不动心。滦青流域既然诞生了历史上廉洁的楷模,我们就务必珍惜这种历史荣誉,把反腐保廉的自律意识深入到每个岗位、每个家庭和每个人的心里。
5.夷齐礼让为国的精神不但可以避免人与人的争斗,而且还可以避免对环境的破坏。礼让的意识推人及物,就是对环境的珍惜、尊重和保护。夷齐庙四壁镶嵌的诗碑中说“古松不知亿万年”,这亿万年的古松能保留到1957年,正是夷齐礼让为国的功德。古人讲“人为万物之灵”,但在盲目的“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中,这句话已经演变成“人为万物之敌”;我们正在承受着人类种种愚昧造成的环境罪孽,“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6.倡导“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构建和谐世界。国际关系是以实力为后盾的竞争关系,并不是一味礼让;但是在实力竞争的前提下,礼让的心态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多元共处,互相吸收,各展风采,正是人类文化的最佳状态。有一种说法,认为“西方文化还保留着相当多的动物性”,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种认识不是空穴来风。说伊拉克有“大规划杀伤性武器”,就杀人灭国,至今却找不出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种行径与动物的弱肉强食又有什么区别?三千年前的夷齐礼让为国却显示出了文明人类已彻底走出了动物界,这是世界范围内最纯正的道德典范,体现着独特的东方智慧,必将为构建和谐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夷齐精神经过辨伪,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其现实价值将是多方面的、永恒的!
伯夷叔齐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刘玉敏(秦皇岛电视大学卢龙分校教师)
伴随着儒家思想的远播,伯夷、叔齐的故事也广为流传,正如司马迁所说“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伯夷、叔齐在周边国家的历史上也留下了教化的印迹。
(一)伯夷、叔齐对朝鲜的影响:
传说殷商灭亡后,箕子到了朝鲜,如果此事属实,伯夷、叔齐的故事在商末周初即已传到了朝鲜。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遣荀彘、杨仆水陆两路征伐朝鲜,灭掉了卫氏朝鲜(今朝鲜北部)后,设置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进行统治,伯夷、叔齐伴随儒家思想一起影响此地。
汉武帝以后,朝鲜半岛上的百济、高句丽、新罗诸国,都全面吸收汉文化,作为主流的儒家思想及其所推崇的伯夷、叔齐对他们影响巨大。
1473年,朝鲜成宗四年(明成化九年),汉学家李边受成宗之命编撰《训世评话》,共编有65则古代故事,主要取材于中国古书,其中就有《伯夷、叔齐》篇。作为一部汉语教科书,它就是利用中国人的忠孝节义思想,以伯夷、叔齐的故事为典范教化世人,从而达到朝鲜人也能身体力行并能规化世道人心的目的,后来此书多次再版,对朝鲜社会民众的影响深远。
16世纪以后,朝鲜开始确立儒家社会。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约束民众,具体编纂《三纲行实图》《孝行录》,其中以伯夷、叔齐的故事对国民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朝鲜诗人柳梦寅的诗作以及李德懋的《入燕记》、朴趾源的《热河日记》、洪大容的《湛轩燕记》等燕行录中记述着这些朝鲜使节对伯夷、叔齐及其庙宇的敬仰及拜谒情况,从侧面证明着伯夷、叔齐在朝鲜民众中的影响力。
(二)伯夷、叔齐对日本的影响:
平安时代女作家清少纳言在她的《枕草子》中将《史记》列入最典范的作品,可见那时《史记》是贵族官僚的必读书,伯夷被日本贵族官僚所敬仰。
日本江户时代,德川光国爱读《史记》,尤其是《史记·伯夷列传》爱不释手,以至于后来德川光国受伯夷故事影响,敬慕伯夷的气节,人格都有了改变,在日本历史上传为佳话。
东京著名的诸侯御苑——“小石川后乐园”,是日本的一座名胜古迹。它建造于江户时代初期(明朝末年),是德川家先祖始建,在二代藩主时期建造完成的。其中保留的古建筑有得仁堂,二代藩主德川光房18岁时阅读《史记·伯夷列传》深受感动,就将伯夷、叔齐的木雕像安置在了此堂内,并据孔子评论伯夷、叔齐所说的“求仁得仁”而将其命名为得仁堂。
日本江户时代赤穗四十七义士为主人报仇,然后集体剖腹自杀,当时的大儒室鸠巢大受感动,立即搜集资料,写出有名的《赤穗义人录》,日本小说家宫城谷昌指出:“义人”之说,实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武王伐纣,伯夷、叔齐扣马而谏,太公没有杀他们,还称他们是“义人”。这也看出伯夷、叔齐故事对日本的影响。
(三)伯夷、叔齐对越南的影响: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置南越九郡时,推行礼乐文明的儒学教育在南越已深入开展,倍受孔孟推崇的伯夷、叔齐自然也随之影响越南。
越南陈朝英宗朝的状元莫挺之曾写《扇子铭》:“流金烁石,天地为炉。尔于斯时兮,伊周大儒;北风其凉,雨雪载途。尔于斯时兮,夷齐饿夫。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他奉君命出使元朝时因为其貌不扬而受到元朝文武官员藐视,正逢外国有使者进奉扇子,于是借之自比为伯夷、叔齐,可见他是熟知伯夷、叔齐故事的。
孤竹国的由来及其发展概况
据《中华民族姓氏通谱》记载,炎帝是孤竹氏的始祖。孤竹氏是炎帝的第一代衍生姓氏。孤竹部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土著民族,它和殷商的始祖契同属于东北夷的一支,曾共同生活在古玄水(即今卢龙县境内的青龙河)一带,以游牧与农业间作的方式生存。后来,为了生存和繁衍,夏朝初期,契的孙子相土率部众自燕山、玄水一代南下,先后迁至今冀中、鲁西和豫北地区,至公元前1300年前后,盘庚才在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定居下来。孤竹部落没有随相土南迁,仍留居原地繁衍生息,并不断开始壮大。现今位于卢龙县下寨乡的部落岭村,相传就是因孤竹部落的一个分支曾居于此而得名。由此可见,先有孤竹氏,后有孤竹国。上世纪末,卢龙民间曾收藏过一块在青龙河流域出土的猪龙头钺,后被北京权威专家鉴定为红山文化时期的一件古器。据专家判断,这块猪龙头钺,乃是当时孤竹部落首领所持之物,是权力的象征。据《史记·周本纪》载,武王伐纣进朝歌时,便有这种猪龙头钺,可惜这件文物现在已不知所踪。由此可见,孤竹氏在4000年以前,便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部落,且人口众多,等级森严。
孤竹亦写作“觚竹”。关于孤竹国的建国时间,据《史记·伯夷列传》注引《索引》所记,“孤竹君是殷商三月丙寅日所封”,是为孤竹侯国,殷墟甲骨卜辞文中称“竹侯”,约公元前1600年左右。孤竹国在历史上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商朝在北方的重要诸侯国。这一时期,孤竹国有自己的职官和军队,是独立性较大的政治实体。孤竹君承认商王朝的宗主权,并为商朝承担戍边、纳贡义务。它的势力范围,不仅包括今秦皇岛市和其所辖卢龙、昌黎、抚宁、青龙等县,还包括承德、唐山、辽宁朝阳、锦州等部分地区。第二阶段(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664年),孤竹国君已非墨胎氏,先是周朝的异性诸侯国,后来又被山戎所统治,辖区逐步缩小,仅存现在的卢龙、抚宁、青龙、秦皇岛部分地区这样的势力范围。据《国语·齐语》所记,春秋初期,齐桓公为救燕,“北伐山戎,弗令支,斩孤竹而南归”,孤竹国灭亡时间是公元前664年。因此,大致说来,孤竹国兴于殷商,衰于西周,亡于春秋。从立国到灭亡,存在的时间大约900多年,大体上相当于唐、宋、元、明、清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卢龙与孤竹国的关系
既然史学家都承认古玄水就是现在流经卢龙县境内的青龙河,那么蜿蜒的青龙河水也就和中华民族若干河流大川一样,是孤竹族人的母亲河了。孤竹族人在十分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在青龙河流域以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和顽强不息的毅力,创造了璀璨的孤竹文化。因此,也使今日的卢龙与古代的孤竹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史记·伯夷列传》注引《括地志》记载,“孤竹城在卢龙县南十二里”。从汉代《史记》和后代若干文献记载的方位来看,孤竹城应在卢龙县境内无疑。孤竹国的统治范围应为以卢龙县为中心的滦河入海处小盆地及附近的区域,包括今卢龙、抚宁、迁安、迁西、滦县的连片地区。
细究其因,我们不妨从地理位置上做一下推断。卢龙位于一个低山缓丘环绕的盆地内。靠近渤海湾,滦河、青龙河从盆地中部穿过,出盆地便进入滦县。据有关专家研究,夏商以前,今滦县以东和以南区域当时尚未形成陆地,滦河出盆地便是渤海。这个盆地,土地比较肥沃,背山面水,受海上暖湿气流影响,气候湿润温和,不同地貌并存,山地丘陵可发展渔猎。由此可见,今卢龙一带是古代孤竹族人的栖息之所。再看世界文明史,许多文明古国都发端于河流。例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与长江流域,无不诠释着这一深刻而又易被人接受的道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竹古国创造了灿烂的孤竹文化,是河流文化一脉相传的必然结果,青龙河无疑也是孤竹族人的母亲河了。
在今卢龙一带,有许多关于伯夷、叔齐的历史传说与遗迹。如“夷齐故里”、“夷齐井”、“夷齐读书处”、“夷齐庙”、“清风台”等。另外,卢龙民间从古至今长期流传的民谣中还有“漆水之北夷齐里,滦水之东孤竹城”等诗句。所有这些都可以印证孤竹古城在卢龙境内的说法确信无疑。由此可见,卢龙辖区不仅是古孤竹国疆域的一部分,它更是孤竹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它不但是对外交往的驿站,而且也是昭示古代孤竹文明的窗口。
孤竹文化在卢龙的具体体现
孤竹文化做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也曾闪现过粼粼的波光,为华夏文明的进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孤竹远去,遗风尚存。卢龙县作为昔日孤竹古国领土的一部分,至今仍彰显着魅力与光华。如今,在卢龙县的广大地区,悠久璀璨的孤竹文化仍通过各种形式在卢龙民间体现与流传开来。
1.山川。
(1)首阳山。
在今卢龙县城东南7.5公里处,至今仍有一座海拔352米的首阳山,相传便是当年古孤竹国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采薇而食的首阳山,著名的《采薇歌》便是在此山上所作。清朝乾隆皇帝面对当时世人都争首阳山的情况,在经过认真考证后,在拜谒夷齐庙时曾做诗《夷齐庙诗序》,明确肯定了首阳山在卢龙的说法。旧《永平府志》载:山背有九莲庵,环境幽雅,为卢龙古代“八景”之一,称“阳山列屏”。
(2)书院山。
在卢龙县城南15公里处,有一由北向南走向、长3.5公里、海拔292.6米的六音山。《昌黎县志》载:因山中有云居寺、香莲寺、白衣庵、胡家庵、药五祠,故名。六音山由城子山、牛耳山和书院山3座山峰组成。书院山位于六音山中部,相传公元前11世纪中叶,孤竹国君二子伯夷、叔齐于此读书而得名。书院山有“夷齐读书处”摩崖石刻大字,至今仍依稀可辨,相传乃大文学家韩愈所刻。
2.村庄。
在今卢龙县城西部约10公里处有一村庄叫迷谷村,经过专家考证,此村所在地便是春秋初期齐桓公兵定孤竹时误入迷谷的地方,1946年6月以前属卢龙县,今属滦县。在该村之东5里许,尚有孤竹城遗址。在迷谷之北不远,有迷谷寺遗址。在迷谷西北5里许,龙山山腰石壁上尚存齐桓公浮雕像,在雕像下50米处,尚有齐桓公凿开的龙泉井,井水至今仍清冽可口。
3.历史遗迹。
(1)清节庙遗址。
在卢龙县城东山脚下仍有一块清节庙碑。据《永平府志》记载,洪武九年(1376年),郡丞梅圭在郡城东北角修建清节庙,每年春秋祭祀。庙堂内伯夷、叔齐塑像居中,两厢绘有《让国相去图》《叩马谏武王》《首阳采薇》壁画。廊柱上有一副对联:吁兮圣之清者天泉源源仁至颂;嗟乎君之义者黔首代代故里风。庙内外还刻有不少咏颂伯夷、叔齐的诗文。
(2)夷齐井。
在卢龙县城东北隅至今仍然有一座水井,乃是当年伯夷、叔齐在此居住时所饮用的水井,因而称之为夷齐井。此井旁原有右铭“夷齐居此,饮之而甘”的字样,又有明代郡守陈所立勒铭其旁,词云:“有冽者泉,在城之阴。凿井而甘,浚池而深。柳色花香,式畅予襟。夷齐饮此,当不易心。”
(3)高丽洞。
在青龙河畔、距卢龙县城北约15公里处的段家沟村的果山上,至今仍然残留着一个深洞,抗日战争时期村民曾在这里避过乱,此洞被当地村民称之为高丽洞,相传此处乃当年箕子东去朝鲜时居住过的地方。1992年10月,在段家沟村附近的马哨村(原属卢龙,今属迁安),出土了饕餮纹商代铜簋,器底有铭文“箕”字,还有一件饰蝉纹雷纹的铜鼎,内壁有铭文“卜”字(见《中国文物报》1993年5月30日第四版)。“箕”、“卜”铭文是商代青铜器的徽记。箕,是箕子的族徽,由此分析,此物乃是箕子之物。由此可以推断,箕子东去朝鲜时,必从卢龙经过无疑,也由此可见箕子曾与孤竹国的关系密切,也更加证明了史学家们称箕子东去朝鲜时从孤竹国带走了大量遗民的真实性,难怪朝鲜、韩国人从古至今屡屡来卢龙寻根访祖。
(4)夷齐故里遗址。
在卢龙县城内至今仍有一座夷齐故里碑座,相传伯夷、叔齐当年曾在此居住。
4.图。
在卢龙民间至今仍可以看到关于伯夷、叔齐故事的宣传图画。
5.画。
南宋四大画家之一李唐以伯夷、叔齐因亡国之耻故“不食周粟,采薇而食”后饿死首阳山的故事创作了一幅千古名画《采薇图》。绢本,水墨淡色,纵27.2厘米,横90.5厘米。此画系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1996年,唐山炎黄工艺厂厂长王开儒先生经故宫博物院同意而复制了十幅《采薇图》,经专家鉴定与原画相比神形相似,卢龙县政府当时购买了一幅《采薇图》复制品,现悬挂于卢龙县政府会议室。
6.民间传说。
伯夷、叔齐的历史传说2007年6月已被列入“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类保护名录”。
7.成语典故。
在成语大词典中,著名的成语“老马识途”的典故就发生在卢龙。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应燕庄公之邀,率师北上,进行了救燕伐山戎之役。山戎首领答里呵命元帅黄花到齐军诈降,黄花为取得齐桓公信任,将令支首领密卢献上,谎称孤竹国君已弃国逃往沙漠。齐桓公信以为真,命黄花为前部先锋,率军追赶。黄花将齐军诱入迷谷后,自己则乘人不备逃之夭夭。此时,天色已晚,迷谷之地,寒气逼人,飞沙走石,道路难辨,齐军大乱,前后队伍也失去联系。齐桓公不禁大惊失色,忙向管仲求计:“似此绝境,如何得出?”管仲献计道:“臣闻老马识途,可使老马数头,观其所往而随之,宜可得路也。”齐桓公听从管仲之言,果然走出了瀚海迷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老马识途”典故。
8.民间艺术。
卢龙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伯夷、叔齐的故事千百年来融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艺术形式中。评剧、歌曲、秧歌、舞狮、剪纸、民谣等艺术形式中都能看到伯夷、叔齐故事的影子。
此外,文学创作、学术研究以孤竹文化为题材的现象也很多。1996年,卢龙还成立了孤竹文化研究会和相关文学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