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专题

中国第一届民间花馍艺术节在陕西咸阳隆重举行

时间:2009年02月1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寒冬中浪漫花馍添春意 正月里民间艺术闹元宵

——由中国民协主办的中国第一届民间花馍艺术节在陕西咸阳隆重举行

花在馍上 喜在心头

罗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

    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中国第一届花馍艺术节开幕了。古都咸阳洋溢着“莺歌燕舞辞旧岁,浪漫花馍迎元宵”的节日气氛。初一刚过,十五又到,有了花馍,元宵节将格外温暖;有了花馍,元宵节将格外幸福;有了花馍,元宵节将平添信心;有了花馍,元宵节将更加圆满。

    民间花馍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起于中华文明、兴于黄河流域、传于神州大地。在咸阳,几乎与中华文明同龄的花馍艺术,今天仍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兴盛于斯,在节庆盛典中显示出强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花馍中的生活观念、生命哲理、审美情趣、道德崇拜以及自然智慧,无不体现着民间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和广大民众参与文化的集体性,彰显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每一个经过奇思妙想、经过精湛手工制作出的花馍都是来自千秋承传、历经千锤百炼的杰作。透过这些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民俗气息浓郁的花馍,人们可以领悟到隐喻其中的真意,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的精神。

    花馍是华夏儿女生活与生命的雕塑。花馍中既有生命的冲动,也有生活的理想;既有精神的想象,也有现实的渴望。花馍上美妙的造型会令人神往,花馍中无声的艺术语言会使人心花怒放。花馍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枝奇葩。文化是靠积累与传承而发展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其活态性。怎么才能使其成为活态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传承。传承中又有两个要点:一是传承,二是发展。本次花馍艺术节的宗旨之一就是为花馍的传承与发展连接起一座桥梁,搭建起一个平台。花馍是有灵性的,人性是相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美与核心价值古今也是相通的。这正是花馍仍流传至今的原因,也是花馍艺术节的意蕴和价值所在。

    我们希望在这样一个以花馍艺术为特色,各种民间艺术云集荟萃的节日里,有更多的群众走出家门,融入到这激情四射、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尽情体验花馍的魅力,体会欢乐的气氛,感受民俗的熏染,感悟中华文明的豪迈,从花馍的遗传基因和生命密码中升华民间文化的自尊,启迪民族精神的智慧和灵感。朋友们,花馍是甜美的,花馍是微笑的,如果在新的一年里你手中有了理想的花馍,心里就会充满欢乐,脸上就会开出花朵。

    最后,祝这次花馍艺术的盛宴取得圆满成功,祝这场民间艺术的盛典绽放无限精彩!

    

相聚咸阳 放飞欢乐——在“中国第一届民间花馍艺术节”开幕式上的致辞

庄长兴(咸阳市委副书记、市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在全国人民欢度新春佳节的喜庆日子里,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陕西省咸阳市人民政府、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英才组织委员会承办的中国第一届民间花馍艺术节在咸阳隆重开幕了!首先,我代表中共咸阳市委、咸阳市人民政府和咸阳500万人民向远道而来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向来自兄弟省市的民间文艺工作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咸阳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宗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全市辖2区10县1个县级市,总面积10196平方公里,总人口500万人,市区近100万人,是一个新兴起的古老与现代共融的大城市。有着2350多年的建城史,是我国著名古都之一,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咸阳闪烁过灿烂的光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诸如弦板腔艺术、劝善说唱艺术、民间剪纸艺术、蛟龙转鼓艺术、民间饮食传统、民俗歌谣传统、唢呐音乐习俗、道教打醮习俗等等,特别是民间花馍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亲切关心和鼎力支持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持续推进咸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今天的咸阳已是一座极富时代气息的现代城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繁荣,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千年古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焕发出了新的青春与活力,成为陕西最具发展潜力、最富人文魅力的城市之一。咸阳已成为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及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首届中国魅力城市。

    艺术来源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我们举办这届艺术节,就是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面挖掘民间艺术特色文化,全方位展示以花馍为主的民间艺术品魅力,展现民间艺术风采,传播民俗文化精华,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并以此为舞台,加强与各地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中国民间花馍艺术节,打造一个具有民族特色、民间艺术的文化品牌,极大地推动民间文化和旅游事业蓬勃发展。

    艺术节期间,将组织以全国7省和咸阳及周边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花馍艺术品为主要内容的400多种民间文化产品的展示、推介、洽谈、销售活动,可观赏到咸阳及周边地区富有浓郁民间艺术特色的演艺节目。同时还有“兰亭奖”获奖作者及会员的近300多幅书画参展的精品展。这些都将使本届艺术节内容丰富、精彩纷呈。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佳节逢盛世,鲜花迎嘉宾。纯朴友好的咸阳人民热诚欢迎四方宾朋在这生机盎然的春天里,相聚咸阳,放飞欢乐,加深了解,增进友谊。让我们借这次艺术盛会的东风,以花馍为媒,以文化搭台,携手共创美好的明天!

    

民间花馍争奇斗艳 佳节更添亮丽风景——第一届中国民间花馍艺术节侧记

孔宏图

    早春二月好风光,欢天喜地闹元宵。2月6日上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陕西省咸阳市人民政府、陕西省文化厅和陕西省英才组织委员会承办的第一届中国民间花馍艺术节在“中国第一帝都”陕西省咸阳市隆重开幕。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刘石民,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田源、石学友,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罗杨,中国民协副主席郑一民、常嗣新,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赵铁信,陕西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秦天行,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孟建国,陕西省文化厅厅长余华青,咸阳市委书记千军昌、市长庄长兴等领导参加了在咸阳市体育馆举行的开幕式并为艺术节剪彩。这也是中国民协“我们的节日——春节”系列主题文化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广泛流传于黄河流域、深具民俗传统的民间花馍首次大集结,给古城人民倍添过年的喜气,让他们在家门口大饱眼福。每天参观的群众近10万人。

    本次艺术节邀请了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甘肃、安徽省和陕西省渭南市、延安市、铜川市、汉中市以及咸阳市13个县市区的130多位民间艺术家参加。参展的民间花馍多达400余种。除种类繁多、靓丽缤纷的花馍之外,艺术节还展示了草编工艺、布艺、土织布、剪纸、五谷画、皮影、根雕、旋木工艺、乾州四宝、马勺脸谱等颇具陕西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品。艺术节期间还评出了民间艺术作品金、银、铜和优秀作品奖。同时展出的还有“兰亭奖”、“国展”获奖作者和陕西著名书画家作品精品展,100多幅书法精品与民间花馍同登场。

    上午10点30分,咸阳市体育馆内彩带飘扬、流光溢彩、人头攒动。令人叹为观止的各具特色的花馍作品精彩亮相,在咸阳市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观赏热潮。来自7个省的花馍集中摆放在展馆中间主干道,咸阳各区县的花馍作品则在两侧依次排开。色彩明艳奔放、造型古朴典雅、地域各领风骚、用途不一而足,花馍渐欲迷人眼。活灵活现的“水果”拼盘、栩栩如生的“花鸟走兽”、色彩绚丽的各种“花卉”、构思奇特的“庙会”盛景,乍一看,让人难以相信这些都是用面粉等材料精心制作而成。很多没有见过花馍的参观者更是啧啧称奇。在展会上,我们看到几位当地的民间花馍艺人正在进行现场表演。一把剪刀、一些工具再配上些五颜六色的染料,一个个栩栩生动的花馍作品就在艺人的巧手下诞生了。围观的人群络绎不绝,很多的年轻人也十分好奇,一试身手。

    最“牛”的花馍 牛年牛气冲天。咸阳市武功县选送的直径2.4米、由245公斤面粉制作的“牛馍王”,在展馆前一亮相,就以精美的牛头肖像和吉祥的龙图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它是由武功县13名工艺精湛的技工反复打压成锅盔形,再放入特制的铁锅中,文火翻烤12小时后制成的。由于锅盔太大,进不了会展厅,只能放在体育馆外供市民观赏。

    最“高”的花馍 在咸阳市彬县县城有一座非常著名的塔叫彬塔,彬县的民间艺人就仿照彬塔制成了花馍。这个花馍就叫“彬塔”,高1.2米,和本届花馍展上的其他花馍比起来,可以说是个头最大的。此花馍用于在重阳节孝敬长辈。

    最具“创意”的花馍 在山西展台,我们看到了倒挂的青青柳枝中停驻着许多可爱的、粉嫩的小鸟,煞是可爱。近距离观赏,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鸟儿们的悠哉游哉和它们的啁啾声。原来这是山西的民间艺人做成的春燕,俗称“寒燕”。它起源于山西绵山人民纪念晋国贤臣介子推,是在清明时节食用的一种寒食。

    最有“传奇色彩”的花馍 来自咸阳兴平的《油炸祭》,让很多观者驻足称奇。油炸祭是由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祭礼、记事、文化礼馍,也是花馍的一种。一般情况下,它只出现在祭祀场合,象征着阴阳五行、天体生命崇拜之意。据介绍,由于油炸祭的制作过程要20多道工序,加之独特的技术配方,现在会做这种礼馍的人已经寥寥可数,堪称绝活。

    最具“时代感”的花馍 咸阳三原的《盛世中国》,吸引了众多眼球。该花馍反映了中国2008年走过的点点滴滴。它由5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反映抗震救灾中,解放军从废墟中救出的“敬礼娃娃”;第二部分称颂北京奥运盛会;第三部分畅想“神八”;第四部分反映改革开放30周年来咸阳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五部分天安门广场前少数民族代表和外国友人手拉手,象征着世界的安定和谐。花馍正中央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寓意中国像一条腾飞的巨龙蒸蒸日上。

    最“复杂”的花馍 山西“双合成”艺人手工制成的《八仙过海》。它上面不仅有9头狮子,同时还有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等8位神仙。在它的旁边还有蜻蜓、蝴蝶、花花草草的点缀。不管从花饰还是从色泽上来说,都堪称本届花馍艺术节上最复杂的花馍。

    

    感言

让母亲文化再铸辉煌

郑一民(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河北省民协主席)

    民间花馍是中华民族的母亲艺术,是伴随着小麦出现而诞生的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它是母亲们代代心手相传的民间技艺,彰显着她们的巧手和智慧,也是她们美好心灵和内心向往的无声写照。在古都咸阳举办的中国第一届民间花馍艺术节,给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打开了产业化发展和走向世界的大门。

    地处黄河下游的河北自古就是花馍艺术的故乡。充满浓郁乡情民风的河北,在打造花馍艺术在新时代的辉煌中,一定会百花争艳、名家辈出。她们用巧思和妙手,把我们的面食文化装扮得更多彩灿烂。

花馍——黄土原始文化的灿烂

常嗣新(中国民协副主席、山西省民协主席)

    中国第一届民间花馍艺术节在古都陕西咸阳举办,这是一次黄土原始文化的灿烂。黄河流域7省民间花馍艺术家用双手传承、恢复、创新黄土文化,用这一民间艺术符号、古老绘画艺术的活化石生动地反映了麦田民俗的灿烂与光辉。每件作品超乎想象的精美,引发了咸阳市500万民众的轰动和热情,万人空巷。花馍给古城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祥和。整个城市都沉浸在幸福的回忆和黄土文化的温暖之中。

    这次山西带来了以“双合成”成套花馍为代表的几十件巨作。展台前人山人海,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八仙过海》、《五女拜寿》等巨型花馍,色彩艳丽,造型优美逼真,体现了山西黄土、黄河文化的厚重久远和精湛技艺。山西花馍,已经形成一个大型文化产业,年产值超过三千多万元,成为山西,特别是晋东南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节日——春节”期间,霍州市及太原“双合成”的花馍,形成了“娘家馍”的著名品牌,十几万箱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造成市场脱销。可见,民间文化产业的后劲无穷。发展花馍产业,既继承了传统又惠及了百姓,活跃了文化市场,我们何乐而不为?

 

民间花馍述略

    民间花馍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别在黄河流域各省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素有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红白喜事送礼馍的习俗,无论是添子增寿,还是“女儿追节”,都得将蒸好的各种造型、花色不一的花馍送给亲朋好友,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受赠者要以“回馍”的方式表达对赠送者的谢意。

    民间花馍——中国绘画艺术的活化石,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其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民俗气息浓郁。花馍又名面花、面塑、礼馍,花饰以花鸟鱼虫、蔬菜、水果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祀、老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丰富内容。春节时多做枣花馒头,象征鑫福多寿;小孩子满月,姥姥家会送来有龙凤或虎头造型的“囫囵”,意为“龙凤呈祥”或“猛虎驱邪”;五月端午时,由舅家送给外甥一种特制的大型圆面花,群众叫做“曲连”,上面捏着鱼、莲花等等,鱼指五谷丰登,吉庆有余;莲花象征幸福花开,喜气盈门。

    单个花馍的形式多是飞禽走兽、十二属相、花卉、人物和象征吉祥的用具。如:虎馍、鱼馍、鸡馍、燕子馍、鱼喜莲馍、狮子馍、寿桃、佛手馍、枣馍、石榴馍、曲连、胡桃馍、艾叶馍和钩搭馍等。组合馍则有大谷卷、高馍盘、插花馍和蜗牛山等。

    制作花馍也是女红比巧的传统方式。制作工具都是手边的普通物件:剪刀、木梳等,关键是一双巧手。和面、蒸馍的火候都有讲究,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状好、不变形的花馍。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机械化生产逐步代替手工作业,做花馍的妇女越来越少,会做花馍的人几乎成了凤毛麟角。花馍这一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具有古代绘画价值的民间艺术濒临失传。

    花馍既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人们赋予的内在精神追求。一只花馍传达着一种浓郁温馨的人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传达着一种久而不衰的地域文化信息,显示着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