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专题

立足农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论坛综述

时间:2008年10月2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鹃子

    10月11日下午,由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山花奖中国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与评奖组委会主办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论坛在番禺区沙湾镇政府二楼会议室举行。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舞协主席白淑湘,广东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廖曙辉,广东省文联巡视员张小军,广东省民协主席罗学光以及番禺区、沙湾镇的有关领导出席了论坛。论坛由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向云驹主持。

    出席论坛的专家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叶春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院长陈勤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文学院城市文化系教授曲金良,广东省民协副主席、深圳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华南师范大学行政学院教授林济,广州市民协顾问、民俗专家陈棣生,广州市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陆穗岗,广州市番禺区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屈九,广州市番禺区资深文化研究员梁谋。专家们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以及古村落的保护、传统节日的价值、岭南民间文化的传承等进行了专题阐述。论坛还吸引了不少番禺区和沙湾镇的大中小学的教师、理工学院的大学生前来参加。

    从传统节日看民间文化的传承与抢救

    如何判断“非遗”的价值?刘锡诚认为,采取什么样的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而采取什么样的价值观,又最终取决于用什么样的历史观作指导。在这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上,我国文化界,包括在评审“非遗”项目中,始终或隐或显地存在着深刻的分歧,许许多多在价值判断上存有争议的项目,至今得不到国家层面上的保护,这种情况如今似已形成了一种不可不注意和不可不警惕的倾向。

    叶春生认为,当前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从四个方面努力:开拓传统,增加现代化的元素;加强公共性和娱乐性,设置多样化,适应各阶层;提炼开发传统民俗的现代化内涵,留下文化符号;大力开发传统节日纪念品。

    曲金良认为,端午节等一批中国主要传统节日成为国家法定节日,是我国在现代国家体制、现代文化体制包括历法制度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创造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的具有根本性的制度举措之一。但是,尚有几个重要的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其一,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促进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建立中国传统文化藉以传承的历法时序(即农历),回归国家历法制度层面,与公历(即西历)同样具有国家历法制度的合法化。这是立足于中国文化本位促进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保障制度之一。

    其二,我国现在将端午节等一批中国主要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国家规定的过节形式就是放假,放假的转移性过节方式就是旅游。如何在国家已经为这些传统节日提供了法定制度保障的前提下,传承、弘扬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精华,是立足于中国文化本位促进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大重要课题。

    其三,要彻底破除视中国传统节日为“封建迷信”的迷信。否则,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要传承、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要传承、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系统的国家制度保障;传承、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靠的是占全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13亿中国人的“年中行事”,需要“依历而行”。

    杨宏海则从客家文化的特点出发,认为经济开发区文化的抢救尤为紧迫。他说,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已经成为展现中国客家文化的一个窗口。弘扬和创新客家文化,寻找客家文化与移民文化的异同点,探求文化认同,整合文化资源,展现客家风情,共建和谐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他认为,挖掘民间文化,打造节庆品牌,关键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其一是“保留原生态,精品传后代”,其二是“创新原生态,吸引下一代”,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形式上不拘一格,为我所用,既可以用方言,也可以用普通话演唱,既有“原生态”也有“新摇滚”,同时也可将客家山歌与交响乐“联姻”,在创作上秉承“客家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原则,创作出“老客家认同、新移民也喜欢”的作品。

    古村落文化保护不要“见物不见人”

    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古村落(镇)这是当前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经过20多年来对古村落的考察调查和保护开发,陈勤建认为,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保护工作中,不要“见物不见人”。保护古村落(镇)的布局、民居、场景等原有的风貌固然是必须的,但是,古村落(镇)真正的气息和神韵,不是靠物,而是靠生活在其间的居民来传递弘扬的。所以,古村落(镇)的保护,不光是修缮几栋物态的、具有历史风貌的房屋、庙宇、街道,更主要的,是维系和延续原住民非物态的生活流:固有的生活方式、生活技艺、生活智慧、生活风尚。只有这样,古村落(镇)才能得到科学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林济在考察了珠三角之后,从不同方面阐释了古村落文化与民间传统文化的关系和意义。广东珠三角古村落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商业化基础上的,出现了镇中有村、村中有街的景象,其经济环境是商业化农业,其特征是城乡一体、开放性,村落结构为多中心的合作。并非是封闭的、血缘宗法式的村落结构模式,也并非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环境基础上。因此,古村落文化并不与自然经济有必然联系,其核心文化及核心价值是共同体文化及共同体价值观。今天进行抢救与保护应该以共同体文化与共同体价值观为重心。

    陈棣生在总结塱头古村落普查工作经验时认为,要进行全方位的古村落调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方面都要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而文物普查可以说是只见“形”而不见“神”,现在我们是要“形神兼备”,化古老为神奇,这样抢救保护文化遗产才不会遗漏,才能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要组成一支老马识途的队伍,人选很重要。省专家考察小组人选要得当,不但要有专业知识,还要对普查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指导性的意见。要争取领导重视。边普查边研究,核实资料,提高编辑文本的水平,务求达到代表性、科学性、真实性。提高普查工作人员的水平,把他们培养成为古村落工作的专家,成为抢救保护、开发利用古村落的核心力量,以达到长远的传承目的。 

    关注岭南本土文化 年轻一代重任在肩

    陆穗岗在与当代大学生对话的过程中体会到,当代大学生是最有活力的一个群体,是民间文化传承的主要对象之一,从民间文化的传承角度,将他们对民间文化的认识、想法整理出来,对我们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首先,传统的岭南民间文化在大学生的印象中是“碎片的叠加”。其次,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相融与否是争论的焦点。再次,当代大学生在民间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值得思考。其中包括:一是对民间文化的态度及思考。在对传统民间文化的态度上,要培养他们对岭南民间文化的兴趣。如果大学生能够以年轻志愿者的身份投入,有一颗热爱的心,对自己民族、民间文化产生一种情感、一种情怀,关爱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那么民族精神才能够真正传承下去。二是多看、多动手、多思考。要使岭南文化长久地传承与发扬,就得使其发展成为大众所熟悉和了解的文化。教育部门要重视岭南民间文化,将民间文化的精华写入书本,要课堂课外结合授课。三是要使民间文化与社会一同进步,关键在于要以接纳的心态对待传统民间文化,不把它拒于现代社会之外,然后肩负起传承的责任,并在社会需要的时候加以创新。

    大学生对岭南民间文化的热爱,实质上就是在传承着这种文化,而当代大学生又是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他们的加入,能给民间文化输入新鲜的而且是跟上时代步伐的血液。因此,我们的民间文化传承是大有希望的。

    沙湾飘色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深受乡民欢迎,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是非常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岭南民间艺术的瑰宝。

    屈九从“色”的起源到挑选“色仔”都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他得出结论:当地的人们认为被选为“色仔”是件光彩的事。因此,家长努力争取让自己的孩子当上飘色的“色仔”,正好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有一个锻炼胆量的机会。沙湾飘色至今已经历了几百年历史的洗礼,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如何更好地承传和发展沙湾飘色?梁谋认为,沙湾飘色是一种近距离欣赏的民间艺术,只有近距离才能领悟出它的“巧、妙、奇”的艺术特点。在新时期,飘色艺术要承传、要发展。两者存在着矛盾与统一的关系。是否可以借助现代的科技手法及运用现代先进的物料元素,创造出既有原来艺术风格,又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集戏剧、造型、装饰、杂技于一身,具有视觉震撼力、可远距离欣赏的沙湾飘色?这值得探索。

    此次论坛气氛活跃,既有专家精彩的发言,也有与大学生的互动,可谓别开生面,对今后抢救、保护、传承、弘扬民间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