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专题

中国民协七届七次主席团会议发言摘登

时间:2008年09月1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中国民协七届七次会议的主席团成员围绕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联系中国民协工作实际的主题,就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灾后重建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专家和学者的作用;在唤醒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记忆方面,做好普及知识工作;把理论建设与抢救工程有机结合起来等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集专家智慧 为重建献言

    冯骥才:在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我们当然为人的生命焦灼,同时也为文化遗产的损失焦灼。作为文化人不能失去自己的责任。我写了一篇文章《面对未来,要想到建汶川地震博物馆》,是对建立地震博物馆的一个初步想法,我认为尽管现在是人命关天的时候,但是能够见证这么大的一个地震强度和一个民族所表现的精神境界的,只有博物馆。温家宝总理在抗震救灾关键时刻,在地震废墟现场提出的关于保护灾区文化遗产,特别是保护羌族古老文明的讲话,在文化界引起非常热烈的反响。国家领导人在这个时候讲这样的话,显示了宽阔的文化视野,我们为之骄傲。于是,中国民协决定,要按照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的观点,把羌族文化的抢救工作摆在第一位。羌族30万人,一半以上的村落被地震毁坏了,直到现在大禹之乡还淹没在堰塞湖腹地。羌族诗人、专门研究羌族文化的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以及这些人搜集的大量的羌族文化的重要资料,连资料带人全埋进去了。所以,如果我们不出手帮助的话,羌族文化很快会淡化、消失。

    向云驹: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民协积极响应中国文联的号召,迅速组织民间文艺家在有关倡议上签名,发动全国民间文艺家献爱心。5月23日和6月17日,我们两次派出考察、慰问组奔赴灾区,并在温家宝总理发出要保护好羌族特有的文化遗产的号召后,迅速作出反应。冯骥才主席率先提出适时建立地震博物馆的倡议,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6月1日,中国民协等单位联合在京召开了紧急抢救羌族文化遗产的会议,集中专家意见形成《关于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中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建议书》,为国家抗震救灾总体规划提供了重建的科学建议。7月份温总理做了批示,成立灾后重建组,并请四川省政府参考研究,提请总指挥专题讨论。这也是协会历史上的第一次,我们协会的同志都非常激动。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承,于是,我们编写了《羌族文化学生读本》,供灾区羌族学生使用。围绕着灾后重建,我们还将举办羌族文化大型图像展,还要继续为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工作贡献力量。

    纪念传统节日 提高文化自觉

    冯骥才:今年国家首次实行了传统节日和全民假日合二为一的制度,中国民协积极开展活动,全力参与“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在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前后开展的系列活动及其出版成果,对普及和传承民间文化知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我觉得通过中国民协近3年的努力,全民的文化保护意识,基本上应该说具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来是个陌生的词汇,现在变得很时尚。特别是各级政府比较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把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写到当年工作的计划和当年工作的总结里。所以我觉得政府渐渐成为了民间文化保护的主角。我最近要写一篇文章叫《国家的文化自觉》,第一个是知识界的自觉,包括日本、韩国都是先有知识界的文化自觉,然后发出呼吁影响到政府,最后形成了国家的文化自觉,国家的文化战略上就有了高度和可靠性。现在国家把3个节日定为了法定假日,确立了“文化遗产日”,确立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国家的自觉,进入全民的自觉,这才是我们真正所要达到的目的,这也是我们中国民协和文化界、知识界这几年努力的结果。

    罗杨: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今年4月,中国民协承办了“我们的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寒食、清明节)论坛”,还编撰出版了《清明节》、《端午节》系列文化知识丛书。今年中秋节,《我们的节日·中秋》一书也刚刚出版。“我们的节日”活动的开展,使国家假日制度成为新时代的重要文化现象和文化制度,对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按照“把常规工作做出特色,把特色工作做出影响,把有影响的工作做成品牌”的要求,把“我们的节日”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向云驹:关于“我们的节日”,顺便说一句,我们很多地方的民协,尤其是河南、山西、河北,跟当地的政府配合得非常好。河南现在就在筹备明年的清明节有关活动,今后这些节日活动都是各地民协一个很好的抓手,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

    重视学术研究 推动“抢救工程”

    夏挽群:针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要有新的思路,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特别是后奥运时代,要不断确立新的理念,确立新的项目。这也是我们河南民协的思路。

    赵铁信:此次会议强调科学发展观问题,我非常拥护和赞同。如何在民间文艺事业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就民间文艺事业而言,应当首先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普遍抢救与重点保护问题。目前我们已具备抢救的普遍性,重点保护似显不足。二是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近些年来,抢救保护工程呼声高,动作大,因此要加大开发的力度。三是文化活动和理论研究问题。当前民间文化理论研究较为薄弱,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于抢救保护和文化活动。四是创造业绩和培养人才的问题。目前全国各地民协都争创一流业绩,却忽视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只要我们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些问题都能妥善地解决。

    冯骥才:中国民协要注重对民间文化抢救的班子建设,用严谨、科学的态度抓好这项工作。因此,无论是抢救、保护、传播、交流、研究、弘扬,这些工作都要跟当地的政府工作相结合。让政府结合专家的文化理念、文化理想来办事,达到最终保护的目的。另外我们要重视学术讨论和学术建设问题,我们需要有各式各样的学术研讨,有针对性地把每一时期、每个阶段的问题,通过理论和思想的统一,把理论建设与抢救工程相结合,发挥理论的推动、引导、启示的作用。我们在有系统、有逻辑的思维下,进行学术研究、学术研讨。比如说,余未人副主席在贵州做了美术民间的调查,做得非常好,还专门做了一个范例性的展示,以一物一表的形式,将采集的数据库和画册并存,我觉得非常好,可是我们都没有时间进行讨论。再比如我们的口述式调查方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方式,非常重要。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是口头的、无形的。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来支撑我们的行动,又没有新的想法,那就会没有灵感和收获,我觉得理论工作确实非常重要。

    扎扎实实工作 实现科学发展

    吕军:我已经从中国民协的干部职工充满朝气、富有活力的精神面貌,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中,体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庆幸自己能够在中国民间文艺大发展大繁荣最好的时期来到中国民协工作,衷心地感谢中国文联党组、中国民协主席团对我的信任。面对信任和期待、压力和责任,我要在分党组的集体领导下,积极协助分党组书记、秘书长工作,与民协机关干部职工同心协力,认真完成好中国文联党组和中国民协主席团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为繁荣中国民间文艺事业添砖加瓦。

    曹保明:我们应该像现在这样扎扎实实地工作,努力把我们所做的工作充分展示给大家。要重视宣传工作,要加大对我们所做的工作、所搞活动的宣传力度。去年我们在提出对古村落进行保护的同时,还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普查,也包括民俗普查。总体来讲,我觉得中国民协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也符合我们国家目前的现状。

    常嗣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抢救文化工程这项事业一定要持久地坚持下去,因为它完全符合我们国家整体的文化战略需求。

    余未人:把工作做扎实,把传承人的东西真正能够保留下来,这才是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真正保护,要利用有条件的媒体平台来宣传自己。我们就在贵州省的党报党刊和《当代贵州》杂志上,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每期列出来做一个宣传,扩大了宣传力度。

    张锠:中国民协在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方面,在维护民间艺术、民间艺人、传承人的知识产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今后还要进一步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

    刘铁梁:实际上我们是通过保护人来保护文化,传承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

    林德冠:传统的民族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使全民形成对本土艺术、本土文化的高度认同。如果能够有条件营造这样一个社会氛围,那么,我们的民间艺术就会后继有人了,要特别注重培养传承人。

    罗杨:中国民协在中国文联党组的领导下,在冯主席的带领下,在各位副主席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在机遇面前当仁不让,在挑战面前迎难而上,取得了明显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会按照大家的要求,不断改进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中国民协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在充分发挥协会优势的同时,继续做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不断加强协会学术理论建设,加大宣传力度,以饱满的激情和热情,尽最大的努力,推进协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民间文学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作贡献。(根据录音整理)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