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专题

普及羌族文化知识共建灾区精神家园

时间:2008年09月09日 来源: 作者:

普及羌族文化知识 共建灾区精神家园

——中国民协、民进中央、中华文化学院、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在京举办《羌族文化学生读本》首发式暨向地震灾区学生捐书仪式    

    在新学期开始之际,一本精美的《羌族文化学生读本》及时面世,奉献给四川地震灾区的广大中小学生。9月7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华文化学院、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中华书局联合举办的《羌族文化学生读本》首发式暨向四川地震灾区学生捐书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覃志刚,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副组长刘坚,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楼志豪,中国文联副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官员卡贝丝,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罗杨,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夏潮,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黄易宇,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汤恒,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金星华,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屈盛瑞等相关单位领导,张锠、曹保明、刘铁梁、余未人、夏挽群、常嗣新、陶立璠、李玉祥、雍继荣、巫允明等民间文艺界专家学者,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师生代表以及首都各大新闻媒体的记者出席了捐书仪式。与会的领导、专家学者对读本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会上,主办单位还联合向四川地震灾区学校学生捐赠读本1万册。来自灾区的北川中学、八一帐篷学校的师生在会上发言并代表灾区学校师生接受图书捐赠。

    羌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也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曾经为中华文明史做出过杰出的贡献。羌族口头文学、史诗、长诗、民俗、节日、音乐、舞蹈、民居、建筑、工艺、服饰等等方面,都极具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四川汶川地震使千百年来的珍贵文化遗产遭到毁灭性破坏,其中主要分布在震区的羌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文化遗产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损毁。

    9月1日,温家宝总理再次亲赴北川中学,参加开学仪式。在地震发生后,温总理曾经多次亲赴灾区,并且在北川县城受灾现场发出了殷切的期望,要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为了响应温总理的号召,6月1日,民进中央、中国民协、中华文化学院等单位联合启动了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项目。组织专家奔赴灾区,实地调研羌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措施,并多次召开了有数百人参加的多个层次的专家学者研讨会;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第一时间启动了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项目,向全国民间文艺界发出了《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倡议书》。在一大批著名学者的参与下,经过实地调查和学术研究,中国民协向国务院领导提交了《关于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建议书》,并以最快的时间出版了《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这些工作,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肯定与评价。国家发改委8月13日发布的《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稿)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条款中吸纳了有关建议和意见。

    针对羌族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境,民进中央提出了编写《羌族文化学生读本》的建议,以便使羌族中小学生了解自己民族伟大的历史文化和树立民族自信、传承民族文化;使其他民族的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史和羌族人民在其中的贡献,普及羌族文化知识,促进羌族文化的代代相传。

    冯骥才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中国民协秘书长向云驹联袂担任读本写作任务。在多种多样的文化读本写作方法中,作者采取了文学性、知识性统一的写法,全书共计8章,选取了羌族文化最经典、最具特色和影响的文化形式,以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笔法,贴近中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在鉴赏中传播知识与文化。全书配以大量精美图片,图文并茂地展现了羌族文化灿烂迷人的风采。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写作学生读本,这在全国还是首创。如此集中各个方面的力量与智慧为灾区学生编写的读本,创下我国图书出版的先例,也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一个生动写照。

在《羌族文化学生读本》首发式暨向地震灾区学生捐书仪式上的讲话

(二○○八年九月七日)

覃志刚(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纂的《羌族文化学生读本》正式面世了。今天民进中央、中国民协、中华文化学院、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中华书局联合举办《羌族文化学生读本》首发式暨向地震灾区学生捐书仪式,我代表中国文联向项目主持单位表示祝贺,向为此辛勤劳动的专家、学者表示由衷的敬意,向来自地震灾区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深切的问候!

    5·12汶川大地震撼动了神州大地,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中国文联时刻关注着灾区人民的生活困境和文化处境,以各种方式投身抗震救灾当中,体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情系灾区的高尚情怀。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温家宝总理在地震灾区发表了保护羌族文化的讲话,各界文学艺术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为抢救和保护羌族文化献计献策,一些重要的提案为灾后重建发挥了参考作用。如《关于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建议书》,得到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高度重视,其中一些重要建议被列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羌族文化学生读本》就是保护羌族文化遗产项目的一个重要成果。

    近年来,为了抢救和保护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做出了不懈努力。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受灾地区的文化遭到重创,中国民协、民进中央等单位发出了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倡议,为保护羌族文化遗产、重建灾区各民族精神文化家园,献出爱心、知识、力量。中国民协还将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紧急项目和延伸项目,并在冯骥才同志的主持下很快出版了《羌族文化学生读本》,对学生了解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对羌族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能让羌族的青年一代和中小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贡献和文化成就,让其他民族的中小学生了解羌族的历史地位,也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羌族文化遗产的介绍、普及、推广和宣传中来,共同参与民族自信与尊严的重建。我们衷心希望羌族的同学们从祖先创造的历史与文明中获得重大的力量,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成长、成才,也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们,再接再厉,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灾区人民渡过难关,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    

传承羌族文化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

    今天开的会实际上是我们对3个月前的那次会议的一个兑现,那是由民进中央、中国文联联合举办的专家座谈会,当时,我们也是在人民大会堂,因为地震的关系,我们特意选择了四川厅,选择了一种情感,也选择了一种爱意。因为温家宝总理在北川有一个讲话,第一个提出要抢救羌族文化,为了响应温总理的号召,我们在会议上提出了《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倡议书》。于是,我们决定奔赴四川第一线,并把成都作为我们的工作基地,接下来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的学者不仅在四川地区做了考察,还召开了专家座谈会,把专家们提的一些非常好的意见,整理成上万字的建言书,提交给温总理,总理也做了批示。关于建言书和专家们的意见,就是今天大家手里所拿到的一本书——《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

    随后我们到灾区调研时就决定要出一本《羌族文化学生读本》,首先把羌族历史文化放在这本书里送到灾区,帮助年轻一代做好他们文化的传承。

    我们的目的全写在了《羌族文化学生读本》这本书开篇的寄语中。我们过去都没有专门给孩子写书的经验,也不知道教材应该怎么做。所以这本书要写的时候,诚惶诚恐,我们写完以后,决定给三方面的专家看。第一是请民进中央看,因为他们是以文化和教育为特色的党派,先给这些从事教育、负责编写教材的专家们看,请他们审阅、提意见。第二是给研究羌族文化历史的学者们看,我们就给北京的、特别是四川的一些羌文化学者看,请他们审阅、批评。第三是把书稿寄给了上海《咬文嚼字》编辑部看,请他们挑问题。我们的目的是对孩子们负责,今天这本书面世,它需要各方面的同志、各界的人士不断地提意见、不断地修订,希望它能够在羌族文化的传承上起到作用,希望受难的人民不仅得到生活的复原,文化也能得到复原。

    像羌族这样受到这么大的自然灾害的民族,复原有很大的困难,我总觉得这次地震好像是一次恶作剧,好像是针对着我们这个非常古老的、为中华民族做出过卓越贡献的、有灿烂文化的、但是人口又少的民族而来的。地震重灾区如汶川、北川、理县这些地方,全是羌族的主要聚集地。95%的羌族人住在重灾区的中心地带,这次地震,羌族的30万人就损失了3万多人。无数的家园被损毁,他们的自然环境、生存条件、周边生态、生活家园被毁掉了。有些古老的山寨从2000多米的山坡上被推到山谷里,甚至推到堰塞湖里。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耕地都被破坏了。尽管这些年来,我们对羌族文化做了一些抢救,但是我们刚刚摸到边。我们民族的文化实在太灿烂了,我们的民族太多了,我们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羌族文化也不过就是五六项,大批羌民族文化在我们还不知道的时候已经消失了。很多杰出的羌族文化传承人,我们还不认识他的时候,甚至根本谈不上拜访,他们已经离开了我们,已经是人亡艺绝。

    我对跟我同去的罗杨同志说,我们的民族文化那么博大精深,尤其是这次处于地震核心区的羌民族,这里有古村落、羌族民族文化典型代表的羌寨碉楼,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绵竹年画村”,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博物馆,这些都记录着羌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我说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担负起抢救和传承羌族文化的重任,如果我们不出手帮助的话,羌族文化就会很快淡化、消失。我们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56个民族一个都不能少,特别是少数民族、特别是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文化就存在于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如果没有这个文化,这个民族就没有了。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本,所以保护、帮助我们的兄弟民族羌族,特别是这个在历史上创造过奇迹的伟大的羌族,产生过禹和炎帝的羌族,是我们神圣的责任。我们仅仅做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还有大量的工作,怎样能够在文化复原的过程中保持它的原性,是我们神圣的责任。我们文化界要投入到抗震救灾这个远远没有结束的工作中,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的整体永远发挥它的光芒,永远保持它的辉煌。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少数民族的文化重建应当受到特殊关注

卡贝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官员)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加《羌族文化学生读本》首发式暨向地震灾区学生捐书仪式。首先,我要转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进中央、中华文化学院、中华书局等单位的诚挚谢意,感谢你们为羌族文化的保护与宣传以及地震灾区的文化重建所做的努力。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了特大地震灾害,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严重。地震中心区(汶川、北川)是羌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地,因此羌族是受此次地震灾害影响最大的少数民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地震灾害带来的破坏深表遗憾,同时也对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抗震救灾过程中高效的工作及所表现出的勇气深表敬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同联合国其他驻华机构筹备并发出了“联合国支持中国汶川地震灾区早期恢复的呼吁”,为灾区向国际社会筹款。作为联合国唯一的文化专职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呼吁中将灾区少数民族的文化恢复工作作为重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其他针对灾后重建方面的工作还包括资助四川省受灾的世界遗产(四川大熊猫保护基地、青城山和都江堰)以及就地震灾区文化遗产的恢复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发起多种方式的合作。

    少数民族应该在灾后重建中得到特殊的关注,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并且聚集在偏远地区,因此他们通常更易受到灾害的伤害。此次地震灾害不但使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巨大损失,而且使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和民族特征受到极大的威胁,由于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环境比较恶劣,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来自外部的社会援助对当地的抗震救灾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当前所制定的恢复和重建计划主要针对诸如住所、卫生、教育等基础生活需求,少数民族的文化需求还未被充分考虑。我们应该像恢复少数民族的物质家园一样来恢复他们的精神家园,应该重视他们特有的语言和文化。我们很赞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为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所作的工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很高兴地看到中国政府、中国社会及国际社会对于灾后重建的联合努力和支持,并不断取得成绩。《羌族文化学生读本》的编纂、出版以及向地震灾区学生的捐赠活动就是这些成绩中的最好例子。

    我相信《羌族文化学生读本》的出版和广泛传播将为保护和恢复羌族文化传统、强化其民族特征做出重大贡献。它将为灾区人民在灾后重建家园,保护和宣传文化多样性,增进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相互理解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保护羌族文化传统 推动灾区文化重建

黄易宇(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

    四川地震之后,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出要保护好羌族文化的特有遗产。为了响应总理的号召,我们在6月召开了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时隔3个月的今天,在冯骥才先生的主持下,在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的资助下,《羌族文化学生读本》已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成立以后,首先编印了《羌族文化学生读本》,体现了从青少年抓起的思想。《羌族文化学生读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面世,表明了党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抢救羌族文化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保护中华遗产的重要成果,为抗震救灾重建精神家园做出了切实贡献。文化是民族的集体记忆,深植于语言习惯,文化需要不断地传承和发展。

    《羌族文化学生读本》以严格的学术方法,记录整理羌族文化的基本面貌,通俗易懂地介绍了羌族起源、历史文化等等,将古老的民间文化遗产、艺术创造,以及羌族民情风俗展现在我们面前,人们的学习和阅读过程也是将文化传统世代传承的过程。这本书给人以美的感受,相信《羌族文化学生读本》在灾区文化重建、推动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劫后重生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美丽的羌族文化要靠年轻一代来养护

顾青(中华书局副总编辑)

    中华书局能够编辑和出版《羌族文化学生读本》一书,这不仅仅是为了灾区的同胞,也是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尽了一份力。

    作为有近百年历史的出版社,中华书局始终以传承文化、服务学术、服务社会为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次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时候,中华书局正好在做一本书,这是台湾人类学者王明科写的一本《羌在汉藏之间》。当时我正在审这本书,书稿放在案头,电视里播放着汶川地震的报道。这些影像对我形成了强烈地刺激,这本书5月份就出版了,记录着数千年来羌族的伟大历程和他们目前的生活状况,但是地震的一瞬间都发生了变化。当时我就考虑,能不能再做一本书,把那些照片留下来。讨论的时候,我们说可以用两个名字,一个叫“美丽的羌族”,或者“美丽的汶川”,或者叫“汶川记忆”,这本书现在还在编辑过程中。

    这就给我们特别大的一个启发,让我们深深地懂得,冯骥才先生所主持的这个民族文化抢救工程的“抢救”二字到底是什么含义,现在不做将来永远做不了。而且我也理解了“羌去何处”的意思,在这之前我们看到了羌族的过去,但是羌族的未来在哪,可能就是在《羌族文化学生读本》里。为什么?我们学者写的羌族文化这些书,传播面是比较窄的,但是变成课本,羌族文化的这些知识,就能够进入学生、进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知识体系中,能够成为全中国的少年儿童的长久记忆,这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所以,由冯骥才、向云驹撰写的《羌族文化学生读本》,是奉献给青少年的最好礼物。各方面的专家献计献策、不计报酬,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这本书的编辑与出版,使灾区的学生能够在新学期用上这书。

用智慧和双手创造美好的明天

周洋禾(四川羌族学生代表、北川中学代表)

    羌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坚韧民族,爱她是因为她孕育了我,赞美她是因为她优化了我。但是这次大地震使她的文化和精神都受到了重创,一大批文化作品都埋在了地下。冯骥才等一大批艺术家,用文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们站立起来。我们不怕,因为有你们在,因为有祖国在,因为我们是治水英雄大禹的后代,我们一定不负重望,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去创造美好的明天。在这里我再一次向冯老师和关爱我们的老师说谢谢!

以传承羌族文化遗产为己任

杨林(四川绵阳八一帐篷学校教师)

    首先,我谨代表绵阳八一帐篷学校的全体师生,感谢民进中央、中国民协、中华书局、四川省文联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这次特大地震不仅毁坏了我们的家园,而且我们的羌族文化也遭受了空前的损坏。温家宝总理面对北川县城,亲切地说,要保护好羌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总理的关心下,在民进中央的建议下,由冯骥才、向云驹撰写的《羌族文化学生读本》出版了,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

    今后,我们绵阳八一帐篷学校在老师的带领下,一定要学好这本书,教育孩子们了解我们的光荣历史和灿烂文化,并以传承、弘扬它为己任。

    最后,再一次向为本书出版做出贡献的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