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专题

神融笔畅文雅闲适——王家新书法艺术简评

时间:2008年08月22日 来源: 作者:张旭光

    我对家新十几年前的行草很熟悉,至今历历眼前。他在20多岁时已经将传统把握得十分到位了,结构紧密,笔法严谨,线条遒劲,通篇透着朝气,透着力量,透着美丽。十几年来,他走过了如孙过庭《书谱》所言“既知平正,但求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的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和实践过程,从不紧密到紧密,又由紧密走到了放松。而此时的平正,平中有险,平中见奇;此时的放松,松中含紧,松中寓密,犹如庖丁解千牛之后,能以刀之无厚入牛骨之宽隙,游刃恢恢,心领神会了。家新这种轻松的书写状态,我称之为“逃离创作”,而这种“逃离”恰恰是书法核心精神的回归,是一种超越、一种升华,是大文化视野中的生命表达,从而迈出了面向艺术终极关怀的坚实脚步。分析开来,其超越之处有三:

    其一,娓娓道来,自然天成。在家新的作品中,减少了笔法的刻意,而增加了笔性的天机;减少了人为的摆布,却多了自然的流宕;减少了谋篇的设计,而娓娓道出心中的天籁。正如启功先生论诗时所言:《诗经》是长出来的,唐人诗是嚷出来的,宋人诗是想出来的,元明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长出来的”是自然天成,“嚷出来的”是直抒胸臆。家新今日的书法,有“长出来的”成分,也有“嚷出来的”情感,但这“长”是快意的行程,“嚷”是轻扬的吟哦,比起“想出来的”和“仿出来的”,比起为了入展、获奖而精心打造的作品,无论如何都高出了一番境界。

    其二,清风徐送,文雅闲适。家新的作品传承了晋人的形与神,汲取了宋人的情与意,但他更多地理解了晋人对自由生命和唯美生活的追求,更多地洞彻了八大、弘一、谢无量、徐悲鸿的情感世界和人生况味,故能由谨而专,由专而博,规矩通审之后而意气平和,使笔下流溢的既是前贤的古法,又是个人情性对古法的涵咏与掩映,继而彰显出文的魅力和雅的境界,字字珠玑,不离古法,又沉浸于情感的溪流中,潺潺流泻,水波不兴。

    其三,一任书写,神融笔畅。家新的作品中,似乎没有预置的圭角,便收放自如;没有过多的萦带,却字字顾盼;没有绞笔,而笔笔中锋;没有枯笔,亦将燥还润。宛如汩汩的小溪,轻声地流过村庄、流过田野。消融了圭角,抽绎了锋芒,减去了萦带,省略了翻绞,便卸去了桎梏,彰显了书写,彰显了流畅,在心的召唤下,融神韵于书写的从容之中了。

    家新有天分,更勤于耕耘。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的觉,公务之余,很少应酬,回到自己一统天下的书房,读书、写字、写诗到凌晨两点,用他的话说是不困不睡,不读书不睡。如果不亲眼看到那累叠盈米的诗稿、抄本、临本,这苦行僧般的生活让人难以想象。而家新却乐在其中,并能持之以恒,日间仍然神采奕奕、了无倦容,除了天赐的旺盛精力之外,应是兴趣使然、信念使然,令人钦羡。十几年算下来,他比一般人就多读了5年书,多写了5年字。泰山不却微尘,积小垒成高大,说他超越创作,攀向高峰,非妄语也。

    王家新 1967年出生,祖籍辽宁,财政学博士。中国文联全委,全国青联第九届、第十届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第五届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学艺术联合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书法作品入选全国书法展、中日书法交流展、巴黎当代中国书法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等百余次展览,被中南海、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收藏。中国书协首届德艺双馨会员。主编《邓石如书法篆刻全集》、《北京书法论文集》。著有诗集《北溟鱼》,诗词集《颐园诗草》,书法集《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集——王家新卷》。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