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专题

让《丝路花雨》展现时代气息

时间:2008年08月0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孟祥宁

    8月3日至7日,甘肃省歌舞剧院创作于29年前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经过整体创新修排后在北京天桥剧场连演五场。日前,本报记者就《丝路花雨》的创作情况对《丝路花雨》总监制、甘肃省文化厅巡视员高稼农进行了专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经典民族舞剧《丝路花雨》是甘肃文艺工作者在1979年创作演出的舞台艺术精品。这部作品为舞蹈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创作观念和舞台样式上彻底改观了从那个历史时期向后至今的中国民族舞剧,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您如何评价当年的这部影响深远的作品?

    高稼农(以下简称“高”):在奔流不息的艺术长河中,许多浪花轻轻一闪便消失在远方,历史却留住了那些使我们的双眸更加明亮、使人类的精神家园更加美丽灿烂的珍品,比如舞剧《丝路花雨》。这部“20世纪华人经典”29年前如同飘逸的飞天出现在舞台上,出现在所有中国人的面前。它带来了吉祥的花雨,最早呼唤了中国舞剧的春天。它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崭新舞剧语汇,为舞蹈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创作观念和舞台样式上改观了从那个历史时期向后至今的中国民族舞剧。

    多年来,《丝路花雨》已经成为甘肃的一张亮丽名片,向世人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为甘肃赢得了无数荣誉,更成为中国人的骄傲。《丝路花雨》创作完成后,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1500多场,被誉为“20世纪华人经典舞剧”。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丝路花雨》,是我国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产物,凝聚着甘肃几代文艺工作者的心血。

    记:《丝路花雨》之所以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艺术经典,在您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高:《丝路花雨》在当时所能达到的巅峰之上,将“剧”的叙事性与舞蹈本体必不可少的灵性、浪漫融会贯通,让人们看到了艺术的美、美的艺术。它对于中国舞蹈艺术和戏剧艺术创作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它能被历史留存至今的根本原因。可以说,《丝路花雨》创造了新的历史,这是当时创作它的艺术家们没有想到的。

    记:经典之作要进行改编,要冒很大的风险,否则不但得不到观众的认可,甚至会招致批评。是什么原因促使甘肃省歌舞剧院对《丝路花雨》创新修排?

    高:《丝路花雨》今天所面对的观众更加年轻,更加见多识广,也更富有理想和追求。今天的时代也更加高信息化、高节奏化、高效率化。甘肃省歌舞剧院的艺术家们感受到一种迫在眉睫的挑战。他们意识到:以往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时间和经久不变的服装、灯光、音乐设计等显然已不能再让人们安坐在剧场之内了。要想让《丝路花雨》这颗明珠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新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芒,就必须像当年前辈们一样,在艺术的天地里勇于开拓,在历史的进程中创造新的历史。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甘肃省歌舞剧院的艺术家以更为宽广而自由的创作心态,对这部经典之作进行了全新解析和再创。

    记:很多看了创新版《丝路花雨》的朋友纷纷说,创新修排的《丝路花雨》是继承与创新的成功尝试和探索,进一步增强了震撼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对于这次创新修排,主创人员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高:这次甘肃省歌舞剧院在保持《丝路花雨》原有剧情不变、敦煌舞风格不变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了现代手法进行重新编排。修排后的《丝路花雨》强化了剧情的内在节奏,使之更加紧凑凝练,情感色彩的变化更加丰富充实。在舞台样式上,全新修排后的《丝路花雨》将充满时代气息的艺术手法与凝重庄严的敦煌特色、历史特色融合在一起,将高科技手段与舞台设计、灯光设计融合在一起。在剧中,管弦乐、民乐和电声的相互融汇,极大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穿透力和感染力。

    记:您如何评价这种创新修排?

    高: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创作都会有其对于“新”和“美”的认识和评判。艺术家必须锐意进取,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敢于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才能使自身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次对《丝路花雨》的创新修排是甘肃省文艺工作者不断追求探索、厚积薄发的成果,也是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实践。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